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园土壤酸化会严重影响茶叶品质。本文以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层次将茶园土壤样品混合5%、10%、15%的茶树枝生物质炭,观察茶园土壤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茶树枝生物质炭后,茶园土壤得到明显改良,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值,促进了黑麦草生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遮阴对山东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在南北走向的茶行中以间作玉米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间作玉米的茶园空气温度可降低1.7℃,日均光照强度降低47.6%,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5.8%,土壤含水量增加27.1%,茶苗的发芽期及全盛期分别提早8 d和11 d,茶苗成活率增加22.4%,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各时期测定均表现最好;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但在南北走向下覆盖遮阴则更能有效降低茶园的光照和温度。  相似文献   

3.
3种绿肥对茶园土壤pH值和交换性 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种植马唐、白三叶草、油菜花等3种绿肥对茶园土壤pH值和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结果]随着植物的生长,茶园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处理407 d后,与空白处理(CK)相比,种植马唐、白三叶草、油菜花的茶园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15、0.46、0.26;交换性酸总量分别降低了0.70、1.57、1.16 cmol·kg~(-1),其中Al~(3+)含量分别降低了0.66、1.52、1.08 cmol·kg~(-1);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提高了0.44、2.29、1.54 cmol·kg~(-1)。相关分析表明,种植马唐、白三叶草、油菜花后,茶园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酸总量与交换性盐基总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种植油菜花后茶园土壤交换性酸总量与交换性盐基总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1,达极显著水平。[结论]种植这3种绿肥不仅能降低茶园土壤活性酸含量,还能减少其潜在酸含量,从而缓解茶园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栗茶间作与覆草对茶园生长环境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栗茶间作、覆草试验,调查相应的环境气候、土壤情况,观察茶树芽叶生长状况,比较茶样相关品质成分。[结果]栗茶间作降低了风速和光照强度,提高了环境温度、湿度;覆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的含量,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冬季地温;栗茶间作、覆草均增加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论]栗茶间作、覆草可以有效地调节茶树生长环境,改善土壤状况,调节茶叶酚/氨比,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遮荫对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遮荫度覆盖黄旦茶园,对茶样内儿茶素总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CK比较,蒸青样和成茶样中儿茶素总量均随遮荫度增大而呈整体下降趋势,其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08%-10.61%和2.65%-21.52%;其中酯型儿茶素变幅,蒸青样为-1.63%-5.28%,小于成茶样的-19.96%-10.35%;而非酯型儿茶素的降幅,蒸青样为9.90%-24.18%,大于成茶样的2.90%-19.82%。蒸青样中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总体虽随遮荫度增大而减少,但酯型儿茶素占总儿茶素的百分比却随之增大,增幅为4.32%-10.05%;而非酯型儿茶素占比却与之相反,下降了5.10%-15.17%;因而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比值是随遮荫度增加而增大的。遮荫对茶叶内儿茶素总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程度达到了或接近于种间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典型的聚铝型植物,茶园土壤中过量的铝会抑制茶树根茎叶的生长,降低茶叶品质。本研究以日照市茶叶主产区的110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为试材,采用连续浸提法研究日照市茶园土壤铝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照市茶园土壤全铝(T-Al)含量范围为9.82~28.99 g/kg,土壤活性铝(Tac-Al)总量为920.50~4007.23 mg/kg,平均占全铝含量的12.52%;土壤各形态活性铝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Hy-Al)>腐殖酸铝(Ha-Al)>交换态铝(Ex-Al)>有机结合态铝(Or-Al)>无机吸附态铝(In-Al),其中Hy-Al与Ha-Al占活性铝总量的90%以上,是日照市茶园土壤活性铝的主要形态;与未植茶地相比,茶园土壤全铝和各形态铝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T-Al含量主要受母质和成土过程影响;Ex-Al和Or-Al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随土壤pH的降低和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Hy-Al及Ha-Al与游离铁显极著正相关,反映了成土作用强度的影响;随植茶年限增加,T-Al和Ex-Al含量呈先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新疆风化煤黄腐酸(FA)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用量的FA(50-300μg/g)使玉米幼苗株高比对照增加2.7%-9.4%。主根长比对照增加4.7%-33.8%,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5.5%-18.8%和10%-60%;叶绿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12.1%,25.9%-116.4%和28.0%-136.1%。玉米生长发育适宜的FA浓度范围是100-200μg/g。  相似文献   

8.
遮荫处理对胶东丘陵地区设施夏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涩味是影响胶东丘陵地区夏、秋绿茶品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对6—7月的设施茶园进行遮荫处理,对遮荫后茶园的光照和土壤环境变化进行检测、对茶叶与茶汤中苦涩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制作茶样进行感官评测。结果表明,遮荫处理能有效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温度,使夏季茶树也能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遮荫使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降低,优化了氨基酸和茶多酚组分;同时叶绿素、含水量和水浸出物也增加;感官上,遮荫有效地降低了胶东丘陵地区夏茶的苦涩味,汤色更明亮,香气更持久,从而提高了胶东丘陵地区夏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为对照,就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茶园和对照撂荒地、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均集中于<0.25 mm团聚体中;(2)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茶园土壤除了<0.25 mm团聚体外,其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高于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同直径团聚体;(3)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其分布规律与微生物量碳、氮基本一致。【结论】与撂荒地、桉树人工林相比,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较为丰富,大团聚体中的含量尤为突出,表明退耕还茶是研究区一种较为理想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10.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与茶树间作,带作或周围栽培果树,药材,桑树等乔木,茶蓬下地表种植食用菌,地下种植天麻等物种,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为天敌提供了繁衍生息的适宜生态条件和充足猎物,促进了天敌良性发展。人工群落茶园内天敌数量比纯茶园增加40.63%-62.72%,种类增加37.53%-55.41%,使叶蝉,螨类,蚧类数量下降40%-80%,茶园农药使用量减少40%-50%,生态系统得以改善,向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烟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烟草大田期,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贵州省烟田杂草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烟田杂草共计有39科121属167种,根据对每种杂草重要值的评价,最主要的杂草有15种,包括马唐、狗尾草、早熟禾、狗牙根、牛筋草等。其中马唐、香附子、牛筋草3种,为贵州省烟地杂草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茶园杂草生态防控和土壤培肥问题,初步研究了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调查发现,茶园原有杂草26科46种,主要恶性杂草为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L.)、小蓬草(Conyzacanadensi(L.)Cronq.)、双穗雀稗(Paspalumpaspaloides(Michx.)Scribn.)、野茼蒿(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Benth.)S.Moore).通过茶园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k.)、蚕豆(ViciafabaL.)、豌豆(Pisumsativum)和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形式,探讨对茶园杂草防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结果表明,覆盖与间作处理都能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但是覆盖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土壤的含水量;覆盖与间作都能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覆盖与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土壤的pH,其中间作蚕豆对pH的影响较大,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覆盖与间作方式能有效的防控茶园杂草与培肥土壤,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对杂草的防控效果最好,间作蚕豆与豌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间作多花黑麦草、蚕豆、豌豆又能提高茶园的覆盖率,创造简单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优化茶园环境.  相似文献   

13.
几种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马唐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二甲戊灵EC和氟乐灵EC两种土壤处理荆,精喹禾灵EC、高效氟吡甲禾灵EC和15%精吡氟禾草灵EC 3种茎叶处理荆对棉田主要杂草马唐进行了防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棉花没有药害,高剂量的除草剂对马唐的防效基本一致,但是低剂量的精喹禾灵防效显著地优于其它除草剂:用该5种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马唐,棉花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节省人力,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二甲戊灵室内除草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二甲戊灵对杂草的毒力和对甘蓝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后苗前在148.37~165.69g/hm^2的剂量下,采用土壤喷雾法施用二甲戊灵,可有效抑制稗、马唐生长,鲜重抑制率达90%以上;对甘蓝的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二甲戊灵在甘蓝播后苗前施药对甘蓝安全。  相似文献   

15.
调查结果表明,屯溪区草坪杂草有109种,隶属36个科,89个属,危害草坪的主要杂草有牛筋草、狗尾草、香附子、狗牙根、马唐、铜锤草等11种。  相似文献   

16.
田间普查和定点观察表明,白湖圩区春玉米田杂草共有19科57种,其中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苋科杂草较多,分别占总数的15.8%、14.0%、8.8%.主要杂草有10种,其中马唐、牛筋草、旱稗、香附子、铁苋菜构成优势种.上述杂草为该区当前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7.
宿迁市区草坪杂草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9年宿迁市区草坪杂草进行调查发现,杂草种类112种,隶属32个科;调查冬春季草坪优势杂草为多头苦荬、黄鹌菜和大巢菜,多头苦荬危害程度最高;夏秋季的优势杂草为马唐、小飞蓬、狗尾巴草和香附子,马唐危害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高效吸收氮、磷的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有效的滨岸缓冲带水体工程,选择了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L.)、野薄荷(Menthasa chalinensis(Briq.)Kudo)、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夏枯草(Prunellaasi-aticaNikai)5种经济植物,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根长、茎长和分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每种经济植物对水体中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在较低的氮、磷水平条件下,草木犀、白三叶分别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5.69%、83.70%。夏枯草在中等和较高的氮、磷水平条件下对氨氮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3.76%、71.85%,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也最好,吸收率分别为80.10%、83.70%。综合多项指标,夏枯草在各个方面表现能力均较强,可作为滨岸缓冲带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豫北玉米田杂草进行了调查,以明确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豫北玉米田主要杂草有17种,隶属于10个科,其中优势杂草有马唐、马齿苋、狗尾草等。在玉米生长季节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而增加,多样性呈现先期增加而后期减少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精喹禾灵对夏大豆田间的控草效果和光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测定分析的方法,观察了10.8%精喹禾灵乳油对夏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稗草、马唐、牛筋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对田间光照、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8%精喹禾灵乳油能有效控制夏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危害,对稗草、马唐、牛筋草的综合密度防效为94.00%~100.00%,综合鲜重防效为95.02%~100.00%;施用10.8%精喹禾灵乳油能显著提高大豆田间的透光率,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的吸收,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