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肉苁蓉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质茎入药。本属植物专性寄生。在梭梭根寄生的肉苁蓉为传统正品中药。目前药源紧缺,而过度采集有导致资源枯竭之势。查明其生态学特征将有助于药源的保护与扩展。本文据1985、1986年野外调查资料整理以供参考。肉苁蓉分布概况内蒙原为肉苁蓉主要药材产区,因过度利用致使资源日减,转以新疆为主要供应地,乌  相似文献   

2.
肉苁蓉寄生对寄主梭梭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寄生有肉苁蓉的梭梭(HA)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CK)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氮、磷、钾、钠、钙、镁、锰、铁等8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A与CK体内的氮、磷、钾、钙、钠以及微量元素铁、锰的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性,只有镁元素二者间差异显著;对于寄生植物肉苁蓉,其体内大量元素氮显著高于HA和CK,磷显著高于HA,而与CK差异不显著,钾、钠、钙、镁、锰、铁6种元素含量均显著性低于HA和CK,同时研究了肉苁蓉寄生后对梭梭体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系数的影响,按吸收系数大小排列为N>P>Na>Mg>Ca>K>Mn>Fe。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肉苁蓉属于全寄生性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肉苁蓉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肉苁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著名的中药材之一。为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及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人工种植肉苁蓉,是一个重要的手段。80年代后期以来,对肉苁蓉的药理、药性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甚多,而人工种植肉苁蓉技术的研究报道,仅限于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对目前应用多的管花肉苁蓉等其它种类的栽培技术甚少报道。本文综合有关栽培技术文献,意旨为人工栽培多种类肉苁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咸水滴灌对人工种植肉苁蓉寄生体系盐离子分配和肉苁蓉品质的影响,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选择4个灌水矿化度差异较大的样地,采集土壤、梭梭和肉苁蓉样品,分析土壤、寄生体系各部分盐离子含量及肉苁蓉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在高矿化度咸水滴灌下,接种肉苁蓉的梭梭根部、主茎和同化枝盐离子含量为:同化枝>根>茎,肉苁蓉体内盐离子含量与寄主根系含量相近;(2)肉苁蓉体内总盐、Na+和Cl-含量均随灌水矿化度的增高而增加;肉苁蓉体内K+占总盐分的1/3,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K+的能力,但K+含量并未随灌水盐浓度的变化而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肉苁蓉体内主要药用成分苯乙醇苷类物质含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盐分胁迫有助于刺激肉苁蓉体内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因此,较高矿化度咸水滴灌可以提高肉苁蓉的品质,但需要注意长期高盐胁迫对寄主梭梭的影响,因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干旱荒漠区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肉苁蓉正处于野生种向栽培种驯化的初级阶段,肉苁蓉接种同步性差和接种成活率低是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试验在不同起源的梭梭林内,使用不同质量的肉苁蓉种子,采用不同药剂处理、不同接种深度、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量等接种措施进行人工接种成功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一、二级肉苁蓉种子、500ppmABT(3)号生根粉浸泡30分钟、4月上旬至5月中旬用营养诱导法接种、接种垂直深度与水平距离40-60cm之间接种成功率最高。这项研究将为肉苁蓉人工高效接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牧民作为肉苁蓉种植行为的决策者及受益者,是否进一步扩大种植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效益,还直接关系到肉苁蓉产业与沙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荒漠肉苁蓉主要产地内蒙古阿拉善盟372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剖析政府政策、效益认知对农牧民扩大肉苁蓉种植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7.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人工梭梭林,利用咸水滴灌技术,对种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开挖方式、播种方式、接种深度以及稳产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提高肉苁蓉种子和寄主根系接触的几率是提高人工接种肉苁蓉效果的有效途径。不同种植方式的肉苁蓉出土率为:沟种>打洞>穴种,撒种>种植带(种植纸)。② 采用开沟、撒种方式种植肉苁蓉,随播种量增加,出土肉苁蓉数量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个上限值。在沙地滴灌种植肉苁蓉适宜的播种量为300粒/m。③ 接种深度应控制在寄主根系主要分布层以内,并结合作业方式及作业成本来综合确定,在沙地滴灌接种深度不宜超过60 cm。④ 人工接种肉苁蓉具有一次接种,多年采收的效果,但肉苁蓉出土率年际间差异较大。接种后第2 a至第4 a为主要收获期。采用沟种、撒种技术春季接种肉苁蓉,接种后连续3 a平均出土率可以保持在1株/m以上,肉苁蓉鲜重产量达1 8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地区肉苁蓉生化成分,包括粗脂肪、木质素、维生素、矿物质、硒、总糖、还原糖、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氨基酸。实验表明:肉苁蓉中硒含量比植物中一般硒含量高。肉苁蓉矿物元素中常量元素K的含量最高,微量元素Fe的含量最高,且Fe∶Mn∶Cu∶Zn为134∶2.43∶1∶2.70,Zn∶Cu为2.70(<10),Zn∶Fe为0.020(<1),表明理化性质相似的元素,生物学功能没有相互拮抗,且Zn、Cu、Fe比值较为合理;肉苁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8.191%,占氨基酸总量的38.010,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209,占氨基酸总量的26.970;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420;肉苁蓉中具有一定含量的维生素,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余生化成分与文献[1]中沙生植物相应成分含量相接近。结果表明,肉苁蓉在医学和营养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大力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肉苁蓉产业化发展对机械播种装备的需求,以提高肉苁蓉接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肉苁蓉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为目的,研制了一种基于液体施种的肉苁蓉接种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确定了链式开沟、接种、覆土等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参数,解析了核心部件作业机理,并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当拖拉机行走速度为340 m·h-1、动力输出轴转速为540 r·min-1、喷种泵压力0.2 MPa时,测得开沟深度为50 cm、开沟宽度为30 cm时,喷种覆盖面宽度4 cm,可满足肉苁蓉的播种农艺要求,且开沟、接种效果良好,覆土平整,能够实现机械化接种。  相似文献   

10.
新疆肉苁蓉资源及人工种植研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肉苁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是历代抗老延年的古方中的常见成分 ,其出现的机率仅次于人参。作者通过简述肉苁蓉资源利用现状 ,及药用价值分析 ,提出人工种植的紧迫性以及研究现状、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解剖学方法 ,观察研究肉苁蓉的花器官。确定出肉苁蓉花粉类型为圆状三角形 ;肉苁蓉子房由 4枚心皮边缘合生而成的单子房室 ,“十”字形单子房室中 4个三角状侧膜胎座的子房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渍化成因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和盐分组成类型等。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 ,对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 p H值、全盐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 ,揭示了该区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 p H值、全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及排序。  相似文献   

13.
从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僵死幼虫体内分离得到1株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菌株WP,首次采用拌土法对该菌寄生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并分析外界条件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在WP菌株1×104~1×107孢子/g干土7个孢子浓度梯度下,随着浓度的提高,筛胸梳爪叩甲的校正死亡率从20%上升至100%。在15、20、25、30℃4个温度下,该菌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0℃时,筛胸梳爪叩甲死亡率达96.7%;当降至15℃,筛胸梳爪叩甲不会被寄生。在6%~18%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湿度的升高会提高WP菌株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率,6%的土壤湿度不会导致该虫染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渍化成因,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和盐分组成类型等。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pH值、全盐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揭示了该区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pH值、全盐含量之相关性及排序。  相似文献   

15.
柳杉毛虫Dendrolimus houi(Lajonquiere)是严重为害我国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Hooibrenk)的最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调查柳杉毛虫的寄生性天敌资源并开展寄生效能初步评价,对于进一步筛选获得优势天敌种类并开展林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采集并鉴定了柳杉毛虫的10种寄生性天敌:分别为松毛虫凸腿小蜂Kriechbaumerella dendrolimi(Sheng et Zhong)、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云南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yunnanensis(Yang)、平背囊爪姬蜂Theronia depressa(Gupta)、短柄短角平腹小蜂Mesocomys breviscapis(Yao et Yang)、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Mesocomys trabalae(Yao et Yang)、黑角狭颊寄蝇Carcelia nigrantennata(Chao et Liang)、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星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illiberisi(Chao et Liang)、瘦钩鬃麻蝇Sarcorohdendorfia gracilior(Chen);其中,云南黑青金小蜂、短柄短角平腹小蜂、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平背囊爪姬蜂、星毛虫狭颊寄蝇、黑角狭颊寄蝇6种为福建省新纪录种;同时柳杉毛虫也是首次报道为它们的自然寄主。同时松毛虫凸腿小蜂与短柄短角平腹小蜂具有较高的自然平均寄生率(7.24%和10.67%)和平均子代数量(33头/蛹与20头/雌),平背囊爪姬蜂平均子代蜂数较多(4头/寄主),且能与多种寄生性天敌联合控害,是其优势天敌种类。最后,简述其识别特征,以利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O.kunt,ze,异名Striga lutea Lour)是玄参科独脚金属中很重要的半寄生杂草,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通常寄生在玉米、甘蔗、高梁、小米、燕麦、稻的根上,也寄生在番茄和某些荚豆、豇豆和禾本科的苏丹草、大刍草、马唐等的根上。  相似文献   

17.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研究》2021,38(5):1436-1441
采用培养皿法研究不同类型钠盐胁迫对荒漠植物盐爪爪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芽长和根长,分析盐爪爪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适应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机制,为种植盐爪爪生态修复不同类型盐碱地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NaCl、Na2SO4、NaHCO3、Na2CO3均显著抑制盐爪爪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2)回归方程分析盐爪爪萌发期的耐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临界值分别为325 mmol·L-1、267 mmol·L-1、245 mmol·L~(-1)和166 mmol·L~(-1),其极限值分别是671 mmol·L-1、580 mmol·L~(-1)、569 mmol·L~(-1)和389 mmol·L-1,相对于中性盐,盐爪爪种子萌发时对碱性盐更敏感。(3)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均显著抑制盐爪爪幼苗芽和根的生长,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这4种钠盐的响应差异显著;相对于幼苗芽,幼苗根的响应更为敏感,可将根长作为评价盐爪爪耐盐性的参数,碱性盐毒害强于中性盐;根据盐分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性顺序依次为: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  相似文献   

19.
灭蚊类索科线虫的研究进展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全世界寄生于昆虫的线虫有5目14科,仅有1科寄生于蚊类,即索科线虫。现已发现有8个属寄生蚊类,它们是:Culicimermis,水索属Hydromermis,Empidomermis,Octomyomermis(syn.Capitomermis),Paramermis,罗索属Romanomermis(syn.Reesimer-mis)Perutilimermis,Strelkovimermis(Syn.Kurshymermis)。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稻叶蝉天敌——螯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初步调查,广西各地寄生于稻虱、稻叶蝉的螯蜂种类颇多,经鉴定初步定名的有10种(有的种类只能暂定属名),即(1)稻虱褐螯蜂(或稻虱红螯蜂)Haplogonatopus japonicus、(2)稻虱黑腹螯蜂H.atratus、(3)稻虱小黑螯蜂Haplogonatopus sp.、(4)稻虱黄腿螯蜂Pseudogonatopus flavifemur、(5)稻虱大黑螯蜂Pseudogonatopus sp.、(6)黄带黑腹螯蜂Pseudogonatopus sp.、(7)双色螯蜂Echthrodelphax bicolor、(8)叶蝉黄足黑螯蜂Chelogynus sp.、(9)叶蝉褐螯蜂Epigonatopus solitarius、(10)叶蝉黑螯蜂Neogonatopus sp.,其中以(1)~(5)、(9)和(10)几种发生量较大。上记10种螯蜂可以分为三个类群,一为雌成虫具翅两对,包括双色螯蜂和叶蝉黄足黑螯蜂两种。二为以叶蝉类为主要寄主,前足第5跗节内侧中央有纵行隆脊,脊上有排列紧密的乳头状突一列,爪内侧有一纵沟,如叶蝉褐螯蜂和叶蝉黑螯蜂属之。三为以稻虱类为主要寄主,前足第5跗节内侧无纵隆脊,而具两列乳头状突,爪内侧无纵沟,上记其余6种属这一类型。在饲养情况下,上记几种螯蜂的生活史历期差异不大,一般在5~9月间一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16~29天,10月以后至3月以前的世代历期显著较长,越冬世代有长达184天的。通常以老熟幼虫结茧过冬,但冬期亦可见到蛹和成虫。被螯蜂寄生的寄主,一般被寄生后仍能活动取食长大,但蜂卵孵化后常形成蜂的幼虫囊突出于寄主体表,可与健康寄主相区别。蜂幼虫接近老熟后离开幼虫囊和寄主,爬至禾苗或杂草上吐丝结茧,准备化蛹,寄主才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