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秸秆养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1.1秸秆养畜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并不多,人均不足0.1hm2,而且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9%,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2%,东部地区人均耕地0.056hm2。因此,依靠种植粮食加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可耕地数量逐年减少.2010年,中国可耕地面积为1.22亿hm2,与1996年相比减少了840万hm2.这对保有1.2亿hm2可耕地无疑是个挑战.这些可耕地中,71%的土地属于中产和低产田.此外,经过这些年的开发,耕地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二是农业生产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水资源.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与区域分布严重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对甘州区人地粮复合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甘州区人口增长率仍将维持在8.93‰的水平,2005和2010年全区人口分别为50.83×104人和52.14×104人,按人均消费粮食400kg计,保证粮食安全所需耕地分别为1.98×104hm2和2.07×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43.3%和43.5%;甘州区人均耕地呈明显下降态势。控制人口、建设生态和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促进该区人地粮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农业面临的困境(一)农业资源短缺,破坏严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农业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第一,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国土面积虽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1995年全国总人口已达12亿,现每年仍以1300万至1400万人口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全国人口可达13亿,到2050年可达16亿左右,而耕地却  相似文献   

5.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辖15个乡镇,6个办事处,466个行政村,24.5万农户,有农业人口102.8万人,耕地面积约7.07万hm2,人均耕地697m2,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大市。截至2011年9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共9645.3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6%,较2010年增加1352.87hm2,  相似文献   

6.
介绍成都市2005~2014年耕地变化,采用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成都市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找出驱动因子,能为成都市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成都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就是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农业生产三类,耕地变化主要与经济发展因素有关,并与人口、农业生产因素显著相关。2成都市耕地面积变化处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第二阶段2008~2009年处于上升阶段,第三阶段2010~2014年再次处于下降但相对稳定阶段。3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促使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农业结构,耕种高经济作物,维持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7.
正1耕地数量平衡与人口发展配置研究太原市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三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10年有耕地16.79万亩,人口数量达17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2万人,人均耕地仅为0.093亩,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从耕地保护形势看,由于全市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扩张,退耕还林,山庄撂荒、公路、企业基础设施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导致耕作条件和土壤肥力好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8.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南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72.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6%,总耕地面积4万hm2,其中稻田面积1.49万hm2,旱地2.51万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6 hm2,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2008年农民人均有粮300 kg,人均纯收入1 630元,均低于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群众的贫闲面仍然很大增收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 贵州省耕地、水资源概况 贵州省耕地面积506.6万hm2,人均耕地0.14 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28%,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均耕地的175%.在大于25°的耕地退耕后,全省耕地面积还有379.6万hm2,人均耕地0.104 hm2,与全国人均耕地相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5倍.从气候条件来看,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每年上半年,尤其是夏季,是贵州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日照丰富,气温较高,雨水充沛,构成光、热、水的最佳匹配,对农业生产是十分有利的.光、热、水的同步年变化,为粮食生产的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贵州雨量月变率大,会出现干旱,要使农业获得高产,必须使用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杭州市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杭州市1990-2010年间耕地、粮食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在生存型粮食需求、营养型粮食需求、享受型粮食需求下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三点滑动平均法对杭州市2011-2030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粮食需求下,营养型需求最符合杭州市的粮食安全现状,在营养型粮食需求中,1990年杭州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为0.041hm2,到20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增长至0.069 hm2,而1990-2001年,耕地压力指数K1;2002-2022年,K2;2023-2030年,K3。由此可见,杭州市的粮食安全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未来粮食安全的状况将日趋恶化,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增加农业投入、减少耕地占用、积极发展外拓农业等对策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吉林省耕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obit二阶段法,第一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模型对吉林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通过Tobit回归模型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96~2010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纯技术效率表现出稳定的较高水平;技术效率表现不佳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表现不佳所致;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农用地产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空间插值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各二级区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 分析,探讨了广东省农用地产能与人均GDP 的空间关联特征,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院广东省 农用地产能受耕地空间格局影响显著,农用地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受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影响明显,人均GDP 与 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关联性具有差异性,广东省二级区人均GDP 与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关联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粤东沿 海地区和雷州半岛中部>粤中南地区和粤北地区>粤西南地区和潮汕平原区>珠三角平原区。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农业主产区农村人均耕地经营规模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0~2009年长江流域农业主产区农村人均耕地经营规模变化,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农村人均耕地经营规模以2004年为分界点,2004年之前农村人均耕地经营规模变化差异大,且多不稳定;2004年之后其变化趋于一致,且较稳定。空间维度上,与2000~2003年相比,2004~2009年人均耕地经营规模增加的省市明显增多,且增加的省市多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下游除安徽省增加外,其他省市继续减少。研究区人均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村人口比重表现为正反2种比例关系,10个省市人均耕地经营规模随农村人口比重的变化呈现3种变化趋势。短期内,人均耕地经营规模将延续现有的发展趋势,但其增加或减少的速率会放缓。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构成,分析了2000~2010年鄱阳湖区25个县市农业面源污染TN、TP和COD负荷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00~2010年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TN负荷总量由37952 t增长到42108 t,单位耕地面积TN负荷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但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6.4%;TP负荷总量由9905 t增长到12230 t,单位耕地面积TP负荷由11.2 kg/hm2提高到13.2 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1.4%;COD负荷总量由142162 t增长到183206 t,单位耕地面积COD负荷由161 kg/hm2提高到197 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8.7%。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较大的县市主要分布在高安市、南昌县、丰城市、东乡县等;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东乡县、万年县、余江县、新干县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县域农业化肥施用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和GWR模型,探讨了2000-2010年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化肥施用负荷量各年均值表现为先升后降,2000年各县(市)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675 kg/hm2,2005与2010年则在411-675 kg/hm2和675 kg/hm2两级较为集中,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县域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3个年份中,热点区范围由北到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各类驱动因素对不同时间、地区化肥施用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收入和劳动力起推动作用,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多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West Liaohe Pla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known as the golden maize belt in China, where maize acreage has continued to rise in recent years. Water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maize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effect of maize sowing area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West Liaohe Plain in 2000, 2005 and 2010,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Maize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atation index(MODIS NDVI) data. Then the maize sown area and water requirem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effect of the maize sowing area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West Liaohe Plain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2000, 2005, and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sown areas rose from 2000 to 2010 and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West Liaohe Plain. Average per unit maize water deficit amount also increased in an uneven distribution, increasing from the south, east and north to the center and west of the West Liaohe Plain. The per unit area maize water deficit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0, and reached 266 mm in 2000, 272 mm in 2005 and 273 mm in 2010, respectively. And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water deficit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maize in the West Liaohe Plain was defined by a single peak curve. The maize water requirements increased with maize sowing area changes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maize water requirements increased from 0.89 billion m~3 in 2000 to 1.19 billion m~3 in 2005, and 1.21 billion m3 in 2010.  相似文献   

18.
吕婷  何伦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84-9086
以1978~2008年的新疆的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借鉴并参考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的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业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耕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农业人口数、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新疆应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方面予以协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86~2005年济南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虽然济南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19个因子作为候选因子,通过专家对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筛选,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Ki。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福建省68个县归一化后的因子值aij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值的计算公式Pj=∑aij.Ki,再根据总指数值的大小,将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利用G IS制作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有从东南沿海差或较差向西北好逐渐变化的趋势;灾害面积率、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是决定福建各地农业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