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小龙 《乡村科技》2023,(21):38-41
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35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从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资源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经济发展状况5方面,选取7个评价因子,构建烈山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北市烈山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35个村庄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其他类。  相似文献   

2.
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村庄发展策略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南新县为例,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村庄发展潜力,识别阻碍村庄发展的障碍因子类型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村庄分类和分区,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新县村庄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呈现南北部和县城周边较高、东西部较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坡度、地质条件、人口和村庄用地规模、距县城和卫生院距离等是限制新县村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东南部的田铺乡和西南部的卡房乡个别村庄障碍因子数较多,未来继续保留发展的难度较大。新县全域村庄划分为特色保护类23个、城郊融合类9个、集聚提升类79个、搬迁撤并类13个、整治改善类69个,占比分别为11.92%、4.66%、40.93%、6.74%、35.75%,并采用SKATER空间聚类算法划分村庄发展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分区村庄发展特征、优势和短板提出针对性村庄发展策略。本研究可为村庄发展障碍因子识别及乡村振兴精准施策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初始村庄分类结果;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村庄承载力,对初始村庄分类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具有显著的高原山区空间分布异质性,其“三评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253、0.110;60%以上村庄处于可承载状态,承载力较高区域集中于研究区的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经综合承载力测算修正后,特色保护类占 23%,城郊融合类占4%,搬迁撤并类占15%,集聚提升类占40%,暂不明确类占18%。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结合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常态化背景下,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差异发生深刻变革,客观评价村庄发展潜力,识别村庄发展类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探索镇域范围内村庄分类及其发展策略,文章以蓟州区穿芳峪镇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村庄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运用聚类分析及村庄分类模型将26个村庄进行发展类型识别。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及村庄用地情况对村庄的发展潜力影响较大;镇域范围内村庄发展潜力呈现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将穿芳峪镇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发展型、改善提升发展型、保留整治发展型、特色保护发展型及扶持保育发展型五大类型,再根据其村庄特征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类型判识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要点与难点.以滁州市为例,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水平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各项村庄的适宜值,通过村庄分类识别体系,采用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判识.结果表明:滁州市的1250个村庄可分为特色保护类83个、集聚提升类796个、搬迁撤并类284个、城郊融合类87个;农村居民点的适宜程度沿公路呈条带状分布,围绕乡镇政府发散,同时公路通达度的分布对村庄的适宜程度影响较大.对村庄进行适宜性评价与类型判识有助于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为滁州市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差别化整治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分析村庄现有发展条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有效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采用文献梳理、AHP层次分析法在系统分析村庄现状的基础上对村庄类型进行划分以及村庄规划与村庄分类和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村庄分类工作应当进行精细化分类,突出自身地域特色功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陈山山  周忠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26-16029
[目的]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迁村并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村庄发展的机制选择经济建设指标、生态建设指标、社会建设指标3大模块,对涉及村庄发展潜力的18项综合评价项目的数据建立子集,并进行量化处理,运用客观赋值法构建各个指标权重值,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以河南北阳镇为实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技术验证。[结果]建立了3级指标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其中包括5个2级指标(村庄规模、村庄区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村庄文化),下分18项3级量化考评指标;又可归类为经济建设12项指标、生态建设3项指标和社会建设3项指标模块,并对每一项指标的选取理由作了充分说明。同时运用该体系对河南省北阳镇33个自然村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有7个自然村综合评分在0.20以上。这一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切实可行。[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每一项指标数据的选取和量化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加入了生态环境与民俗民风元素,使考评体系更贴近民众,更加大众化,从而使迁村并点的选址更具科学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江国逊  沈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63-9367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空心化村庄的概念、演化形式、成因、整治模式以及治理对策进行梳理,提出应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空心村治理:一是村庄空心化水平的界定;二是空心化村庄类型的划分;三是空心化村庄废弃地整理潜力;四是空心化村庄整治模式总结;五是空心化村庄治理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中心村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蔚霖  孟庆香  朱槐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36-2640
通过构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计算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分值,对商城县双椿铺镇的村庄进行排序,综合发展潜力分值超过60分的确定为中心村,以此形成中心村布局的初步方案;然后通过耕作半径区间对方案进行检验修正.结果表明,用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确定中心村合理易行,适合在村镇建设的迁村并点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郑云扬  李倩  宁嘉翔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186-191+20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村庄布点规划是当下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通过对村庄现状调研与村民意愿调查发现,现阶段村庄存在建筑布局混乱、居住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选取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水平5个关键因子,重点从村庄发展条件评价、等级结构划分、村庄撤并标准3个方面对浮梁县域村庄进行布点规划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顶层设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市郊区的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具有涵养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供应、承接城市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密云县的蔡家洼村和古北口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总结了两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就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发挥乡村精英在基层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2.
京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一批全国传统古村落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水峪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村庄治理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冲突、乡村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掣肘、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强统筹、依法治村、自主保护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方面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在保护中振兴、在发展中善治。  相似文献   

13.
有效解决我国村级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明确村集体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地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宁夏为例,利用村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讨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对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和对不同村庄公共服务供给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获得100万元和2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的村庄占比分别为45.5%和13.2%,其中获得2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村庄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最为明显。财政扶持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村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和公共事业供给;在各项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扶持政策对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困难老人养老金和办公经费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近郊村和大型村更为突出,并且扶持力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政策效果越明显。因此,建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作用,并采取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政策实施方案,持续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作用,以提升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村落尺度的低碳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村落的能源供给水平,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潜力,同时在促进绿色乡村的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邑西里村为例,通过构建碳能源体系框架,研究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水平,进而判断村落在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功能角色。结果表明:全村2020年的能源消费热值为5 925 GJ,全村的碳排放量为877 t;在基准情景、慢速发展情景和快速发展情景下2030年消费量分别为6 228、6 594、6 955 GJ,其碳排放量分别为928、987 t和1 046 t;若能实现对太阳能等资源的综合利用,2030年总能源消耗自给率分别为50.76%、52.30%和53.72%。对比不同情景下能源使用的碳排放量,尽管能源种类逐渐向清洁能源的方向转型,但是全村的碳排放量还是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保证在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及转型的前提下优化能源结构并提高村落的低碳水平,仍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进行乡村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其精准脱贫模式.研究表明:(1)渝北区乡村性总体上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各个乡村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格局;(2)渝北区138个行政村可划分为现代农业导向型、三产融合发展型和城乡空间邻近型3个发展类型;(3)贫困探测因子在不同乡村性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应科学施策,对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因地制宜,精准脱贫;(4)都市近郊乡村贫困发生率虽然远低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必须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发挥产业优势和都市带动作用,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乡村日益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网络里,乡村流动空间正在兴起。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例,采用最近邻点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方法对浙江乡村流动空间的总体分布格局、结构模式及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淘宝村和旅游村为表征的浙江乡村流动空间节点总体上表现为“集聚型”分布状态,但在县域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分布密度表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低密度两种形态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面状集聚分布是主要形态,并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形态,在各面状集聚区之间夹杂着小规模离散散点分布。浙江乡村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巢状”网络化结构模式,具有动态变化性、弹性和网络性特征。影响乡村流动空间分布及其“巢状”网络化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互联网与交通、乡村资源禀赋、知识与创新及政府行为等传统因素和信息时代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自2021年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直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租赁型城中村作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体,如何摆脱低质量发展、破解转型升级瓶颈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给出农村分类和国内城中村发展概况基础上,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的闲林村为案例,解读其发展现状、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和难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据此提出拓展产业合作、盘活闲置资金、优化村企治理与考核等推进租赁型城中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效的机制激励基层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的重要措施。基于激励理论,利用2004—2018年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村主任激励机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公共投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村主任年薪酬水平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5 500.55元增长到2018年的26 480.49元,年薪酬与考核指标挂钩、以发展经济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完不成最重要考核指标而扣10%或更多薪酬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从2004年的3 735.71元增长到2018年的12 020.34元,但是各地区增长不平衡,江苏省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年薪酬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年薪酬通过村集体参与出资的公共投资额来影响人均纯收入。因此,提出了设置合理的村主任考核指标、增加经济欠发达村庄的村主任薪酬和公共投资规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组合特征的黑龙江省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是村庄土地整治和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指导村庄用地合理有序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规模、结构、形态三个维度构建村庄用地组合特征,运用指数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测算76个县(市)平均规模、结构信息熵、平均形状指数,叠加分析确定村庄用地组合类型与整理适宜性,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村庄用地整理潜力与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平均规模普遍较大,整体规模西高东低;仅油煤工矿区与农林区结构较丰富,其他地区普遍单一;分布形态与地形联系紧密,平原区较山地丘陵区更为规整。2) 12种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组合特征,以大规模-较单一-较规整、中规模-较丰富-较规整、大规模-较丰富-较规整三类为主,占比高达57.24%;3)依据用地适宜性与整理潜力,全省村庄用地划分为四个整理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以及优化调整区。提出了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导向下的省域村庄用地区域差别化的整理策略,从而实现乡村地域要素集聚、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可为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健康乡村治理村民满意度情况,研究者依据Howard的健康乡村理念,参考国内外健康城市与健康乡村指标以及顾客满意度评价(CSI)模型,构建了健康乡村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数据,运用算数加权评价法,得出村民的满意度指数为3.161,折合百分制为63.22%,属于中等水平。同时,采用四分图的形式诊断影响满意度的各个因素,结合调研时的访谈记录,总结出引起部分村民对健康乡村治理不满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