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兰州城区不同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城区乔木(槐树和榆树)、灌木(杜鹃和黄杨)、草本(黑麦草和三叶草)3类植物为试材,研究其滞尘量的差异及蒙尘后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3种植物平均单位面积滞尘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化植物叶面滞尘量达到饱和时间夏季约为12d、秋季约9d,且3种植物秋季叶片平均滞尘量大于夏季叶片滞尘量;对叶面尘粒径分析表明,叶面尘中滞留的颗粒物中大多数是TSP(悬浮颗粒物),同时对PM10和PM2.5均有一定量的吸收,降尘物中PM2.5、PM10和TSP相对含量均以乔木最高、灌木和草本较低,其中PM2.5和PM10含量在乔木、灌木和草本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3种植物TSP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叶片蒙尘时间的延长,相对含水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3种植物叶片秋季相对含水量、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植物滞尘能力与车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绿化植物在截留沙尘、降低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南省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大叶女贞、广玉兰、香樟、桂花和法国冬青)为试验材料,连续3年研究和比较了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及生理特性,并探讨了不同绿化植物滞尘量及滞尘能力大小。结果表明,郑州市不同典型植物滞尘效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尘能力基本表现为大叶女贞和香樟显著高于其他植物。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降尘粒径主要分布在2.5~100μm之间,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μm以下(占99%以上),降尘物主要为在大气中经一定距离漂移的TSP。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叶片比表面积、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片N和P含量与植物滞尘能力变化趋势相一致,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与植物滞尘能力变化趋势相反。不同绿化植物比叶重与滞尘能力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即比叶重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大,以大叶女贞相关性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滞尘量与比表面积、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由此可知,表面积、比叶重、叶面积指数是影响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常见园林树种滞尘效应及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以厦门市区腊肠树、樟树和善提树3种园林树种为试材,研究比较了滞尘量的差异及其生态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园林树种滞尘能力差异显著(P0.05),滞尘量基本表现为腊肠树樟树菩提树,腊肠树的滞尘量是菩提树的2倍左右;对叶面尘粒径分析表明,叶面尘中滞留的颗粒物中大多数是TSP(悬浮颗粒物),同时不同园林树种对PM_(10)和PM_(2.5)均有一定量的吸收,降尘物中PM_(2.5)PM_(10)和TSP相对含量均以腊肠树最高,樟树和菩提树较低,其中3种植物TSP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同树种降尘粒径主要分布在2.5-100μm,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牲径集中分布在100μm以下(占99%以上),降尘物主要为在大气中经一定距离漂移的TSP;叶绿素a和叶绿素b赶含量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依次表现腊肠树樟树菩提树,可溶性蛋白依次表现腊肠树樟树菩提树,可溶性糖表现为腊肠树菩提树樟树,且三者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园林树种比叶重(x)与叶片滞尘能力(y)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最佳(P0.001),即比叶重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则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厦门市不同园林树种滞尘量与叶片生态特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叶绿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11种绿化灌木春季滞留颗粒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福州市春季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能力较强的绿化灌木,对福州市11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叶片单位面积、单叶以及上中下3个高度层次空间的滞留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种绿化灌木总滞尘与滞留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顺序基本一致,但不能以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衡量其整体滞留能力;植物叶表的密致绒毛、深沟壑、网状脉和高密度的气孔结构以及叶片的一些卷曲,皱缩形态均有利于颗粒物的滞留;以不同单位计,树种间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能力的顺序将改变,红花檵木、洒金桃叶珊瑚、福建茶、黄金榕等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能力强;洒金桃叶珊瑚、红背桂、琴叶珊瑚、非洲茉莉等树种单叶滞留能力强;11种绿化灌木叶表主要滞留粒径2.5μm的颗粒,基本在50%以上;下层叶片的总滞尘能力最强,且总滞尘和滞留粒径10μm颗粒的能力随层次高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郑州市常绿树种的滞尘及综合抗污染能力.[方法]以7种常见常绿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其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TSP、PM10、PM2.5)的颗粒物滞留量,并比较不同污染程度下各树种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叶表形态结构.[结果]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显著高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中圆...  相似文献   

6.
以昆明市主城区18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滞尘量、叶片和叶面尘重金属含量,探究了植物叶片滞尘量与叶片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探讨了不同树种叶片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昆明主城区18种绿化树种叶面尘重金属含量与叶片重金属含量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均达到0.6以上;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叶片滞尘量均呈三次多项式关系,叶片内Cu、Pb、Zn浓度与叶片滞尘量相关性较强,R2值分别达到0.811、0.755、0.731;不同绿化树种的叶片对大气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龙柏(Sabina chinensis)对Cd、As、Pb、Zn富集能力较强,对Ni、Cu富集能力最强的分别是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片对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7.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5种常见绿化树种白蜡、臭椿、火炬树、山槐、榆树的叶片为对象,并在雨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洗脱法分析其滞尘能力,地物光谱仪测定滞尘对叶面反射光谱的影响,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滞尘对光合特征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火炬树、臭椿、榆树、山槐、白蜡。光谱反射曲线总体特征是洁净叶片反射率大于滞尘叶片反射率,主要表现在740~1300 nm波段,而在350~680、1500~2500 nm波段,则无一致性规律,存在波动。叶面滞尘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相关性研究表明对叶面滞尘敏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700~750 nm)和近红外波段(1390~1500 nm)。滞尘不改变叶面特有的反射特征,但存在增强或削弱效果,且这种增强或者削弱效果存在种间差异。滞尘对叶片反射光谱曲线一阶导数的三边位置没有明显影响,说明三边位置对滞尘的干扰不敏感;三边幅值和三边面积对滞尘有明显的响应,5种绿化树种均表现为洁净叶片大于滞尘叶片。在相同的污染环境下,滞尘会对绿化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但并非滞尘量越大、光合特征损失率越大,而损失的幅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存在种间差异。综合各树种受滞尘影响的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发现榆树和山槐对当地大气降尘污染的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差异以及植物叶表面显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福州市公路优良滞尘植物的筛选和公路绿化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进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福州市为研究地区,以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的10种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0个树种的叶片表面微结构,并分四季测定叶片单位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和分布特征.[结果](1)10个绿化树种中大部分树种对粉尘及悬浮颗粒物的滞留量表现为春>夏>秋>冬.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果存在显著(P<0.05)差异,综合看来,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的滞尘能力最强,滞尘量和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余树种,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 Capuron)的滞尘能力也较强.此外,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对粉尘、TSP及PM10的滞留能力较强,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对TSP、PM10及PM2.5的滞留能力较强,榕树(Ficus microcarca Linn.f.)对粉尘的滞留能力较强;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 St.Hih.)和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的滞尘能力最弱.(2)各树种叶片滞留的悬浮颗粒物中PM2.5和PM10质量占TSP的比例分别为31.24%~72.71%和50.27%~89.15%,实验树种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滞留效果较好.(3)气孔大小和密度与滞尘能力无显著(P>0.05)相关关系,但叶片表面表皮毛、褶皱、沟槽、突起等结构较多的树种滞尘能力更强.[结论]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公路绿化带时应该选择滞尘能力强且兼具良好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考虑选择黄花槐、紫薇、紫叶李等落叶树种和小叶榄仁、榕树等常绿树种进行搭配.  相似文献   

9.
粉尘污染对不同园林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包头市乔木(皂荚和山楂)、灌木(丁香和榆叶梅)、草本(石竹)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2013—2014年)在不同季节研究了粉尘污染对不同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园林植物滞尘量及滞尘能力大小。结果表明:(1)粉尘污染条件下,不同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尘效应大小依次表现为皂荚丁香榆叶梅山楂石竹;(2)不同园林植物降尘粒径主要分布在2.5~100μm之间,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μm以下(占99%以上),降尘物主要为在大气中经一定距离漂移的总悬浮颗粒物;(3)不同园林植物叶片氮含量依次为丁香皂荚榆叶梅山楂石竹,磷含量依次为山楂榆叶梅石竹皂荚丁香;(4)不同园林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均表现为皂荚丁香山楂榆叶梅石竹,与植物滞尘能力变化趋势相一致,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粉尘对不同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激发作用,激发作用基本表现为前3 d光量子产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5种常见绿化树种白蜡、臭椿、火炬树、山槐、榆树的叶片为对象,并在雨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洗脱法分析其滞尘能力,地物光谱仪测定滞尘对叶面反射光谱的影响,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滞尘对光合特征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火炬树、臭椿、榆树、山槐、白蜡。光谱反射曲线总体特征是洁净叶片反射率大于滞尘叶片反射率,主要表现在740~1 300 nm波段,而在350~680、1 500~2 500 nm波段,则无一致性规律,存在波动。叶面滞尘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相关性研究表明对叶面滞尘敏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700~750 nm)和近红外波段(1 390~1 500 nm)。滞尘不改变叶面特有的反射特征,但存在增强或削弱效果,且这种增强或者削弱效果存在种间差异。滞尘对叶片反射光谱曲线一阶导数的三边位置没有明显影响,说明三边位置对滞尘的干扰不敏感;三边幅值和三边面积对滞尘有明显的响应,5种绿化树种均表现为洁净叶片大于滞尘叶片。在相同的污染环境下,滞尘会对绿化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但并非滞尘量越大、光合特征损失率越大,而损失的幅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存在种间差异。综合各树种受滞尘影响的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发现榆树和山槐对当地大气降尘污染的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树种叶片滞尘特性,为滞尘型绿地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水浸法和图像法,测定吉林市6种常见街道绿化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叶片固着颗粒物粒径组成,分析微结构与叶片滞尘的关系。[结果]1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粒径颗粒物为主,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数量比例均超过97.76%;叶片累计固着PM_(2.5)的数量比例均超过65.33%。2在各树种滞尘量比较中,大粒径颗粒物发挥了重要作用。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体积比例为47.87%~78.22%,体积最大的是金焰绣线菊(Spiraea×bumalda cv.Cold flame),最小的是杏(Prunus armeniaca L.);叶片固着PM_(2.5)的体积比例为4.41%~14.66%,比例最大的是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最小的是杏。36种街道绿化树种叶片滞留颗粒物、PM_(2.5)、PM_(10)总量差异显著,树种滞尘存在特异性,表现在滞尘量及粒径组成两方面。4叶片微结构对较小颗粒物(粒径20μm)滞留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叶片的皱褶、凹凸程度越大,固着颗粒物量越多。[结论]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树种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颗粒物为主,固着量和粒径组成与叶片表面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园林植物能滞留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5种灌木的滞尘能力,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高,蔷薇、榆叶梅、连翘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中等,紫荆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对PM_(10)的吸滞能力较强的为大叶黄杨、连翘、蔷薇,滞尘量均超过0.080 0 g/m~2,紫荆最低,为0.901 3g/m~2;对PM_5吸附能力较强的有大叶黄杨和蔷薇,滞尘量分别为0.055 9 g/m~2和0.053 0 g/m~2,紫荆最低,为0.018 6 g/m~2;对PM_(2.5)吸附能力较强的是蔷薇,达到0.022 9 g/m~2,是紫荆(最低)的3倍左右。叶表面微形态与滞尘能力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叶面上有密集沟状组织和较厚蜡质层的大叶黄杨,对总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滞尘量都较大;细胞间距小、沟槽明显,具有较密集气孔的蔷薇对PM_(2.5)的滞尘量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性状(叶片特征和叶表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自然状态滞留颗粒物的量差异显著,黄金榕最大;饱和状态下,各树种滞留颗粒物的量均显著增加,能力排序明显变化,锦绣杜鹃的饱和滞留量最大,福建茶最小。但总体而言,灌木自然和饱和状态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强弱均与其叶片性状有关。叶表粗糙,具轮生、丛生和簇生叶序及一些色叶植物的滞留能力强;叶缘有缺刻,具狭长形叶的种类易形成湍流,滞留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强;叶表微结构密被绒毛如锦绣杜鹃,气孔密度大且具有厚蜡质层如黄金榕、琴叶珊瑚等,具网状脉和深沟壑如琴叶珊瑚、花叶假连翘等及有条状凸起或沟壑如朱蕉等种类的滞留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北方城市不同植物滞尘效应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方城市(吉林省长春市)不同街道的乔木(槐树和榆树)、灌木(杜鹃和黄杨)、草本(黑麦草和三叶草)3种植物为试材,研究不同植物滞尘效应季节变化及蒙尘后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3种植物平均单位面积滞尘量依次为乔木灌木草本;夏季3种植物叶面滞尘量达到饱和约需12 d,秋季达到饱和约需9 d,3种植物秋季叶片平均滞尘量大于夏季叶片滞尘量;对叶面尘粒径分析表明,叶面尘中滞留的颗粒物大多数是TSP(悬浮颗粒物),同时对PM_(10)和PM_(2.5)均有一定量的吸收,降尘物中PM_(2.5)、PM_(10)、TSP相对含量均以乔木最高,灌木和草本较低,3种植物的PM_(2.5)和PM_(10)差异显著(P0.05),而TSP差异并不显著(P0.05);随着叶片蒙尘时间延长,相对含水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且3种植物叶片秋季相对含水量、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植物滞尘能力与车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园林植物可作为天然过滤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的运用尤为广泛.分析红叶石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光合响应,可为城市滞尘树种的选择及后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比较滞尘前后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了红叶石楠叶表面及蜡质层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滞尘叶片光合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石楠吸附sPM100(粒径10~10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质量最大且显著高于wPM100(粒径10~10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sPM10(粒径2.5~1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10(粒径2.5~1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sPM_(2.5)(粒径0.2~2.5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_(2.5)(粒径0.2~2.5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异.(2)红叶石楠光合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在滞尘后均显著降低.(3)粗、细颗粒物(粒径0.2~10μm)相较于大颗粒物(粒径10~100μm)对红叶石楠光合响应影响更大,特别是sPM10、sPM_(2.5)以及wPM_(2.5).  相似文献   

16.
以7种重庆市绿化基调树种为例,将滤膜过滤称质量优化为滤膜分级(10、2.5 μm)过滤称质量,并与数学比例关系换算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PM2.5,直径≤2.5 μm)等大气颗粒物质量的方法。该方法不直接进行PM2.5的收集和称量,回避了单独采用滤膜过滤称质量时,由于PM10或PM2.5中粒径、质量极其微小的颗粒被滤掉而导致PM10或PM2.5不能完全被收集和准确称量的缺点。该方法所需仪器设备简单,普通实验室便具备,同时也克服了利用显微仪器观察并量算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局限性。用通过120目筛的土壤样品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7种重庆市绿化基调树种叶片滞留PM2.5等大气颗粒物质量,为评价不同树种和林分结构的滞尘功能差别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常见园林树种叶片表面的微形态结构、吸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滞留重金属能力,为选择和配置园林树种以改善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垂柳(Salix babylon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a)、榆树(Ulmus pumila)、紫荆(Cercis racem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白蜡(Fraxinus americana)9个园林树种的叶片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扫描其表面及滞留颗粒物的形态,以能谱仪测定叶片表面滞留的重金属成分,分析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留颗粒物的关系。【结果】在北京市六郎庄桥区域,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附着在绿化带园林树种叶片上表面,且以吸附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不同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总数排序为大叶黄杨白蜡紫荆国槐油松银杏榆树垂柳紫叶李;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有利于大气颗粒物滞留;除紫荆和油松外,其他树种叶片上表面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明显高于下表面;9个树种叶片上表面的PM2.5/PM10平均值高于下表面。各树种叶片上表面吸附铝、铜、锌、砷和镉等重金属元素较多,吸附钛、铬、镍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面滞留的锌含量与铜和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大量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均有利于吸附大气颗粒物,可作为滞尘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选用。  相似文献   

18.
北方常见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地处山西省晋中盆地的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为试验区,研究了主要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单位叶重)的滞尘能力和滞尘机理以及各树种的植株滞尘量。结果表明:植株间滞尘能力有较大差别。从叶片形态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阔叶树中,叶面皱缩、多毛和具有分泌液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强;针叶树单位叶重滞尘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集生叶片数量不同和叶片的着生角度不同引起的。落叶乔木的植株滞尘量大于灌木。  相似文献   

19.
以聊城市内常见的12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单位面积与单株滞尘能力,通过显微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研究植物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TSP)从大到小为白皮松>紫叶李>雪松>紫叶桃>悬铃木>白蜡>榆树>国槐>油松>银杏>胡桃>七叶树.单株植物滞尘能力(TSP)大小顺序为国槐>紫叶李>胡桃>紫叶桃>悬铃木>七叶树>雪松>白蜡>白皮松>油松>榆树>银杏.植物滞尘能力与叶面结构、冠层结构及树体高度有关.雪松吸附PM10的能力最强,白皮松吸附PM2.5和PM0.1的能力最强.叶片越粗糙、绒毛和褶皱越多、气孔多且开口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越强;树冠覆盖面积大的植株滞尘能力较强,叶片小而疏的植株滞尘能力相对较弱,高度为2~6m的植株滞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31 g/m2,物种间相差达27倍以上.叶表面具有网状结构,气孔密度较大(20<气孔密度<60个)且气孔开口较大(如芒果)容易滞留粉尘;叶表面平滑具有蜡质层,气孔排列整齐,无明显起伏(如红花羊蹄甲、桃花心木、大叶紫薇、鹅掌藤),滞尘能力较弱.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滞尘量呈负相关(r=-0.614),接触角<90°的表现为亲水性.易润湿的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最大滞尘量在1.0-1.831 g/m2,叶片表面的形态结构凹凸不平,具有钩状或脊状褶皱、突起等且20<气孔密度<60范围内,测得的接触角较小(芒果、重阳木、高山榕),使得粉尘与植物叶片接触面积较大,粉尘不易从叶面脱落,滞尘能力较强.而接触角较大的盆架树、麻楝、大叶紫薇、鹅掌藤和红花羊蹄甲的滞尘量均<1.0g/m2,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疏水的蜡质使颗粒物不易吸附在植物叶片上,因此滞尘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植物叶表面蜡质含量和气孔密度及其叶片接触角的大小是影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适当考虑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滞尘的绿化树种,将可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