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兴安岭森林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恢复年份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份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可以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3个生态功能类群.不论是个体数量还是生物量,均以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最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很小.除恢复1a的迹地中捕食性动物数量比例较大,其它样地均表现出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大,且...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对4种植被(茶叶、农田、灌丛、乔木)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类群数、个体数以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丰富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土壤动物1718只,隶属4门9纲23个类群,并把土壤动物群落按不同功能组成划分为5类,即植食性、腐食性、枯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弹尾目、等翅目4类;植食性土壤动物占总捕获数的4.07%,腐食性土壤动物占25.96%,枯食性土壤动物占28.7%,捕食性土壤动物占8.67%,杂食性土壤动物占32.6%。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但茶叶和乔木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有响应。  相似文献   

3.
免耕留茬耕作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免耕、留高茬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于2015年4月、7月和10月,在中国科学院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免耕、留茬和常规处理样地进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8 309只,隶属于2门6纲16目,优势类群为甲螨、革螨、球角跳科和等节跳科。免耕处理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高于其他处理样地,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则以留茬处理最高。各处理样地个体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0月。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对不同耕作方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相对于常规耕作,免耕和留茬耕作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耕作黑土为试验区,对施有机肥、施半有机肥、施无机肥和对照4种不同处理方式耕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隶属于2门6纲14目44科,共6 176只,数量占比为杂食性(60.54%)>腐食性(22.60%)>菌食性(11.37%)>植食性(2.91%)>捕食性(2.57%),类群数大小为植食性(13个)=捕食性(13个)>腐食性(11个)>杂食性(7个)>菌食性(6个),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耕地黑土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植食性最低,杂食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施有机肥时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总数和各功能类群个体数显著增加,施无机肥时显著减少,施肥降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丰富度;分析群落相似性表明,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不同处理方式间相似性程度较高;CCA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全氮、pH分别对施有机肥、半有机肥、无机肥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影响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生长受3种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系统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0月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M)、大桉(Eucalyptus grandis, EG)、红椿(Toona ciliata, TC)、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BR)人工植被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毗邻农耕地(farm land, FL)为对照,采用干、湿漏斗法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444只,隶属于5门12纲22目83类。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78.478,P=0.000),类群数差异达显著水平(F=4.810,P=0.020)。各样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垂直分布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步减少,呈现表聚性特征。植食性、杂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在BR样地中所占比例最高,腐食性土壤动物在FL样地中所占比例最高。在BR样地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表现为最高,优势度指数在FL样地中最高,除密度-类群指数(F=2.702,P=0.092)外,其余各指数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林地与FL的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除EG外);各人工植被系统间的相似性为中等相似(除FL外)。综上表明,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其中竹林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对金龟甲总科昆虫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8种金龟甲中,植食性类群有32种,腐食性类群有17种,杂食性类群有9种.不同食性类群的生态功能各异,植食性类群为害植物,腐食性类群不为害植物,且能净化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杂食性类群则具有既为害植物,又捕食害虫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冰雪灾害后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和生态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海拨700~1000m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膜翅目、鞘翅目昆虫为数量上的优势类群。从生物量来看,优势类群为蚯蚓、鞘翅目昆虫、双翅目和鳞翅目幼虫。将研究区的大型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3个功能类群,其中腐食性动物的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而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占优势,捕食性动物两者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8.
强度的耕作管理使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也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而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小麦季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了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并设置协变量的方法对土壤动物数量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弹尾目和蜱螨目是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两者数量之和占总数比例约为80%,土壤动物在表层(0~10 cm)分布较大,约占总数的75%.土壤动物类群数免耕高于翻耕,覆盖量越大,个体数量越多.免耕在小麦拔节期有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但在成熟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明显,多样性指数下降.相似性指数表现为土壤动物类群对环境具有选择性,翻耕和免耕之间类群差异较大.耕作方式、覆盖数量、土壤层次和时间共解释了土壤动物数量变异量的28.7%,其中时间占最大的变异量,为12.2%,其次是秸秆覆盖处理(8.7%)和土壤层次(6.4%).耕作方式直接解释的变异量较小,但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秸秆覆盖的作用形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与鉴定,研究其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为揭示黄河故道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采集到的湿地土壤动物隶属5门8纲23目35类群,优势类群2类(线虫和膜翅目昆虫),常见类群11类,稀有类群22类。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11月份最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数量比例关系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最多,其次为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宜州市喀斯特地貌桑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功能类群及其与害虫生态调控的关系,2012年4月、7月、10月及2013年1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法(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宜州市境内桑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共捕获土壤动物870只,隶属5门12纲20目22类,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双翅目幼虫、颤蚓目、泄管纲、鳞翅目幼虫、双尾目、正蚓目、膜翅目和蜘蛛目;桑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季节动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多样性季节动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桑园土壤动物可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4个功能类群,功能类群间通过作物-害虫-天敌的食物链关系对害虫进行生态调控。  相似文献   

11.
对银川市爱伊河湿地7个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30类2 605只,隶属于4门11纲。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分别占总捕获量的42.03%和36.24%。常见类群有线虫类、蜘蛛类、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和双翅目幼虫。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数量、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优势度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7个样地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由中等不相似到中等相似。  相似文献   

12.
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6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6种生境中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29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蚁科和象甲科幼虫,常见类群为线蚓科、食虫虻科幼虫、地蜈蚣目、露尾甲科幼虫、蜘蛛目、象甲科和叩甲科幼虫.各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基本相同,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优势度、常见类群、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及其垂直递减速率存在着一定差异.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放牧和刈割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应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不大,但刈割导致羊草草甸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线叶菊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越来越接近,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也很明显,不同的大型土壤动物对生境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13年4月和8月对撒拉溪示范区朝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976头,分属于3门10纲23目。结果显示,各样地以蜱螨目、弹尾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水平结构上,不同季节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基本一致,而在个体数量表现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数量变化较大。垂直结构方面,2个季节土壤动物群落在0~10 cm土层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的表聚性强于类群数的,且在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表现出较大差异。除个别样地外,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春季大于夏季,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在春季和夏季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10月分别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溶洞湿地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共采集得3786只土壤动物,隶属3门11纲31类。结果表明:鞘翅目、真螨目、蜘蛛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有蜚蠊目、大蚓类、直翅目、小蚓类、等翅目、盲蛛目、直翅目、半翅目、寄螨目等15类;稀有类群有12个类群;2种沼泽湿地中,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群落相似性系数差异较小;湿地土壤动物功能群在数量比例关系为:腐食性捕食性植食性。  相似文献   

15.
对黔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本、灌丛)下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556只,分别隶属3门8纲16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存在差异;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在垂直分布上表聚现象明显,其中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个体数的表聚性非常明显;类群数分布稍微不均匀,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之间相互竞争食物和空间资源,导致土壤动物类群数不完全递减;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的功能不同,对土壤的贡献也不同。如,一方面蚯蚓提高了土壤通气透水性,一方面则对有机物质进行粉碎,蚂蚁则参与对枯枝落叶的分解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蚂蚁可以用来评价土壤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 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 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 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各样地有大于43%的土壤动物个体分布在0~5 cm土层(凋落物层除外),有大于72%的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在凋落物层;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同时,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波动更大,表明坡位对柳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类群数的影响大。图3表5参20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5月份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土壤动物的栖息特征和表层土壤温度特征共同决定的。土壤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在局域尺度内,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容重和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不同氮浓度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对施加不同浓度氮肥的农田和防护林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一次性向样地中施加不同浓度氮肥,施肥后不同时间通过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83个,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2门、4纲、10目.施氮肥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降低,不同浓度氮肥作用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F=0.714,F=0.072,P>0.05),氮肥对防护林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现象,即中等浓度(LN2)较高,高浓度(LN3)较低;农田和防护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表现出中氮处理(N2)最高,高氮(N3)处理最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阈值现象;农田和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整体表现为5月>7月>9月的特点,差异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不同取样时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不同施氮量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特征,农田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除TN3样地表现为0~5层最多外,其他样地均表现为5~10 cm最高,农田样地类群数在不同土层相差不大;防护林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在不同土层无明显规律,类群数在各浓度样地表现为0~5 cm最多、向下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并用以指导苹果园病虫调控,于2011年9月(秋),11月(冬),2012年3月(春),6月(夏),对延安柳林镇山地苹果园中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本次实验主要以大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野外调查取样、定点动态观测和室内鉴定分类的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89只,隶属3 门 5纲11 目,其中鞘翅目幼虫4 科,鞘翅目成虫5 科。延安柳林镇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可分为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经过研究表明,在各功能类群中,植食性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捕食性,腐食性所占比例最小;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组成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4种凋落物分解袋共获得土壤动物8047只,其中,柳杉(2341只)>香樟(2105只)>马尾松(2046只)>麻栎(1555只)。其中,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马尾松凋落物袋中主要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而后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香樟凋落物袋中除秋末落叶期和叶衰期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柳杉凋落物分解各时期均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麻栎凋落物分解在前3个时期以菌食性为主,而后以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关分析表明,在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主要和氮、磷含量及其格局密切相关,叶衰期主要和难分解组分木质素显著相关。除在秋末落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显著相关外,其余主要物候关键时期均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其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