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解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10月,以毗邻乡土竹类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和农耕地为对照,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收集到土壤动物3 477只,隶属于3门9纲24目;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排序为雷竹(3.47×105只·m-2)>慈竹(9.65×104只·m-2)>农耕地(4.58×104只·m-2),类群数为慈竹(30个)>雷竹(28个)>农耕地(15个),其中,各样地间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显著(P<0.05)。密度-类群指数(IDG)以雷竹和慈竹样地显著高于农耕地(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均呈现表聚性分布特性;雷竹与慈竹样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各样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雷竹的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图2表5参32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氮浓度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对施加不同浓度氮肥的农田和防护林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一次性向样地中施加不同浓度氮肥,施肥后不同时间通过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83个,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2门、4纲、10目.施氮肥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降低,不同浓度氮肥作用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F=0.714,F=0.072,P>0.05),氮肥对防护林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现象,即中等浓度(LN2)较高,高浓度(LN3)较低;农田和防护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表现出中氮处理(N2)最高,高氮(N3)处理最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阈值现象;农田和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整体表现为5月>7月>9月的特点,差异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不同取样时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不同施氮量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特征,农田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除TN3样地表现为0~5层最多外,其他样地均表现为5~10 cm最高,农田样地类群数在不同土层相差不大;防护林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在不同土层无明显规律,类群数在各浓度样地表现为0~5 cm最多、向下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 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 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 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各样地有大于43%的土壤动物个体分布在0~5 cm土层(凋落物层除外),有大于72%的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在凋落物层;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同时,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波动更大,表明坡位对柳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类群数的影响大。图3表5参20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13年4月和8月对撒拉溪示范区朝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976头,分属于3门10纲23目。结果显示,各样地以蜱螨目、弹尾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水平结构上,不同季节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基本一致,而在个体数量表现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数量变化较大。垂直结构方面,2个季节土壤动物群落在0~10 cm土层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的表聚性强于类群数的,且在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表现出较大差异。除个别样地外,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春季大于夏季,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在春季和夏季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去除林下凋落物和草本层(简称除凋和除草)对楠木Phoebe zhennan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四川盆周西缘山地60年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工去除凋落物和草本层(RL)的方法,以未处理样地(ck)为对照,采用大型手捡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分别在样地处理后1个月(RL1)和3个月(RL3)时对0~5 cm,5~10 cm,10~15 cm土层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土壤动物1 753头,分属4门13纲32目99科,除凋除草降低了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其中:(1)与对照样地ck1相比,样地RL1类群数极显著降低(P0.01),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D)和密度类群指数(DG)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样地ck3相比,样地RL3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土壤动物类群数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D)和密度类群指数(DG)显著降低(P0.05)。林下除凋除草会导致土壤动物平均密度、类群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降低,进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及革翅目(Dermaptera);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除个别植被类型外,均表现为混交林大于单一植被林;3)各样地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受林地植被复杂程度的影响,同时土壤动物结构与类群正在向复杂与稳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所差异,同时,会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NH_4NO_3进行模拟施氮,设置CK:0 g/(m~2·a)和T1:5 g/(m~2·a)、T2:10 g/(m~2·a)、T3:15 g/(m~2·a)、T4:20 g/(m~2·a)5个浓度梯度。分别在施氮2个月和4个月后,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捡法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各样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试验共捕获4 037只土壤动物,隶属于2门9纲30目。施氮处理2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排序为:T2CKT1T4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T3CK=T2=T4T1;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的排序为:CKT1T4T2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CKT3T1=T2T4。施氮2个月后,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间的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同时,氮沉降降低了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施氮处理总体上增加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了优势度和丰富度,其中,T3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而优势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5)。【结论】氮沉降初期减少了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且适当浓度的氮沉降会使土壤动物多样性增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于2015年4、7、10月,在中国科学院吉林省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设在四平市梨树县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的常规和免耕有无玉米秸秆覆盖的各样地上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各样地以腐食性个体密度为最高,类群数量以捕食性类群居多。相对于常规耕作样地,免耕有无秸秆覆盖增加了腐食性和捕食性类群个体密度,但对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影响不显著。各样地腐食性和捕食性大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而植食性和杂食性则无一致性表现。在季节变化上,腐食性和杂食性类群表现明显,腐食性类群密度最高出现在10月,杂食性类群密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各样地腐食性类群组成极为相似,但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在常规耕作样地与NT-0、NT-100%间相似性程度低于NT-0与NT-100%样地之间的相似性。总之,免耕秸秆覆盖会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各功能类群产生影响,但不同类群对免耕秸秆覆盖的响应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生物菌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更好地利用生物菌肥,采用田间定点试验的方法,设置施生物菌肥样地、施化肥样地、不施肥样地3个处理,并分3次进行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1 289头,隶属于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3门,5纲,11目。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合计多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合计低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棘跳科动物个体数量明显高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而施生物菌肥样地双翅目幼虫个体数量明显低于其他2种样地。除7月施生物菌肥样地表层获得的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少于下层外,其他样地的个体数量均表现出表层多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垂直结构并未表现出表聚性特征。不同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取样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9月8月7月的特征,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取样时间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63.952,P0.01),而不同取样时间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F=1.246,P=0.35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990,P=0.217)、Simpson优势度指数(F=2.039,P=0.211)、Pilou均匀度指数(F=4.866,P=0.055)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534,P=0.612)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471只,隶属38个类群,线虫(Nemata)动物和蚁科(Formicidae)昆虫为优势类群。其中自草坡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1 108只,隶属于34个类群,线虫、蚁科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该生境优势类群;自落叶松林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仅363只,隶属于17个类群,线虫、蚁科和蟠马陆总目(Oniscomorpha)为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3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草坡和落叶松林两种生境下,仅Pielou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871),而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密度-类群指数DG均显著高于落叶松林的(P0.001;P=0.027;P0.001;P=0.008;P=0.011),落叶松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高于草坡的(P=0.039),表明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且稳定。土壤动物垂直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呈现表聚现象。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度较低,为中等不相似。【结论】两种恢复方式下,草坡有利于土壤动物分布,落叶松林导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因此,人工恢复植被时应避免单一的针叶树种,应种植适合的多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于2015年6月,在浙江省丽水市分别选取城市森林绿地、城市公园绿地、交通道路绿地、草坪绿地、撂荒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绿地类型,每种类型绿地设置3块样地,每块样地沿对角线用土钻法采集土样18份;测定土壤密度、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手检法对大型土壤动物计数、采用干漏斗法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分离,测定土壤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群落相似性指数;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市森林绿地土壤动物密度最高、草坪绿地土壤动物密度最低,不同绿地间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没有显著差异。(2)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以城市森林绿地最高,而道路绿地的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最高。(3)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密度、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是影响城市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10月,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15 808只,隶属于3门,7纲,20类。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蚁科)和鞘翅目2类,稀有类群为寡毛类、缨翅目、等翅目、石蛃目、鳞翅目、革翅目6类;优势度方面,海拔最高的样地最大,海拔最低的样地最小;各样地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21年5—9月,在色季拉山阳坡,海拔3 400~4 500 m范围选择8 个不同海拔,用土钻五点法采集样地0~10 cm深土样,用Tullgren漏斗分离并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 1)色季拉山(阳坡)8 个海拔共捕获土壤动物17 522 只,隶属于11纲23目63科(群)。弹尾目(Collembola)和真螨目(Eucaridae)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的时空动态具有较大差异;2)海拔3 7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显著(P<0.05),海拔4 4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小;3)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8个海拔样地整体表现为8 月最高,7 月最低,5、6、9 月整体变化较小。Pielou均匀度8 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月(P<0.05);4)β多样性表明色季拉山阳坡相邻海拔土壤动物类群相似性较高,海拔差距越大相似性越低。随海拔梯度和时间变化,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均有较大差异。综上,色季拉山(阳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及海拔梯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4.
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6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6种生境中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29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蚁科和象甲科幼虫,常见类群为线蚓科、食虫虻科幼虫、地蜈蚣目、露尾甲科幼虫、蜘蛛目、象甲科和叩甲科幼虫.各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基本相同,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优势度、常见类群、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及其垂直递减速率存在着一定差异.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放牧和刈割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应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不大,但刈割导致羊草草甸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线叶菊草甸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越来越接近,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也很明显,不同的大型土壤动物对生境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森林内大型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土壤生态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2017年6—9月选取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中不同林内透光率的人工沙棘林,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林内透光率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410头,其中,膜翅目蚁科为人工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在透光率为12%的林分中占68.46%,在透光率为9%的林分中占45.54%。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林内透光率为9%的人工沙棘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45、均匀性指数为0.69,均大于林内透光率为12%的林分。土壤动物相似性指数分析显示,林内透光率为9%的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林内透光率为12%的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系数为0.29,表现出中等不相似特征。适当的密植会产生适宜的人工沙棘林林内透光率,有利于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使大型土壤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多,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人工沙棘林的营林密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臧建成  孙涛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1):1721-1726
比较研究西藏东南部典型林牧交错地带林地与湿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为西藏东南部林地、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研究提供科学数据。采用土钻法随机取样,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参考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及大类别分类方法进行鉴定,并以DG多样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q和Gower系数Sg分析该地区林地和湿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地和湿地)共捕获土壤动物393头,属3门6纲18类,其中林地优势类群为弹尾目,湿地优势类群为弹尾目与前气门亚目。2种生态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DG差异不显著,群落类群个体数相似性不高,但林牧交错地带林地与湿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异质性比类群数高。西藏东南部林地与湿地土壤动物密度、类群以及群落多样性均不同。土壤含水量明显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数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类群与总个体数相似性均不高。  相似文献   

17.
勾影波  高方清  苏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30-14132
对常熟市虞山林场杨梅园土壤动物群落的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1 405个,隶属于4门、7纲、22类。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类,占个体总数的90.72%,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体;常见类群为线虫,占全部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4.76%;其他为稀有类群。3样地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个体密度为样地3〉样地2〉样地1;类群数和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为样地1〉样地2〉样地3;均匀度指数(J)为样地3〉样地2〉样地1;优势度指数(C)为样地3〉样地2〉样地1。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样地1与样地2、样地1与样地3、样地2与样地3的q值均大于0.5且小于0.75,表现为中等相似。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尾矿土壤基质在不同植被处理下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在灌草地和林地自然背景下移植尾矿库复垦土,于2015年4月29日和2017年4月21日对试验样地分别进行2次采样,观察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周期处理下,试验处理335 d后样地获得土壤动物541只,隶属于6纲10目,1 065 d后获得土壤动物1 047只,隶属于6纲13目。此外试验1 065 d寡毛纲数量增加,节肢动物(蜱螨目、鞘翅目、双翅目)数量明显下降;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灌草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相比于自然植被急剧减少,林地试验样地个体数急剧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显著多于灌草地试验样地(P0.05)。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灌草地处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而林地处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状无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动物群落恢复与选择的植被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土壤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矿化;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同时,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为查明紫色土长期施肥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响应关系,于2008年的5、7、9和11月分别对紫色土农田无肥对照(CK)、单施氮肥(N)、常规化肥氮磷钾(NPK)、有机肥(OM)、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混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混施(RSDNPK)等7种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改良的干漏斗和湿漏斗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动物9454只,隶属7门17纲24目.分析表明,OM和RSDNPK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CK、N和NPK等3种施肥方式,说明有机物料的长期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密度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F=42.412,P=0.0001),对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影响存在不均衡性.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种群个体数量、线虫动物门个体数量、大蚓类个体数量、甲螨亚目个体数量、密度-类群指数DG及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等六个指标,初步认为这些主要类群因素能够预测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肥力变化,可能对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0.
白义  施时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65-5168
为了深入了解濒危植物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七子花林与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地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异性,对浙江天台山中、低海拔地区的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6个样地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22 756头,分属于3门10纲21个类群(以目为主),其中以蜱螨目和弹尾目居多,为优势类群。方差分析表明,6个样地土壤动物在不同土层间,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显著差异。用DG指数测度群落间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呈共优群落的七子花林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和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度量结果表明,七子花林与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动物的种群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