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群体结构调节与产量高低与其自身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考虑了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获悉其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和生化代谢而达到.在实验中采用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以及半紧凑型玉米正红2号,通过分析和比较,得知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处理对玉米的群体结构调节、籽粒产量和品质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在群体结构上的调节以及玉米产量的形成来自于玉米基因以及它的环境条件一起作用下历经复杂的生理和生化活动以及生化代谢综合过程实现的.我们通过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为实验内容,探索在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对玉米的群体结构进行调节、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自动调节与产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密、稀、超稀和极端稀植群体中 ,初步研究了水稻群体条件下的个体自动调节与分蘖生长、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 ,生育初期的调节能力较小 ,随着群体系统的不断发展调节能力逐步增强。提高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有利于增加产量。施肥量、密度与产量分别呈显著水平 ,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群体的产量因素可相互调节 ,稀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减少 ,千粒重和成熟度增高 ,克服了密植条件下千粒重和成熟度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差异型双季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抗倒伏能力及其稻田杂草发生的影响.[方法]以筛选到的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强品种早稻湘早籼45(XZX 45)、晚稻五丰优T025(WFY T025)和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弱品种早稻潭两优83(TLY 83)、晚稻天优华占(TYHZ)为材料,共设置3个处理:高密度(HD)、中密度(MD)和低密度(LD),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大田试验.[结果]与自动调节能力弱品种相比,自动调节能力强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增幅为2.34%~15.66%.分析表明自动调节能力强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能更优,主要归因于其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动态平衡实现.茎秆倒伏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调节能力差异型品种倒伏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自动调节能力强品种的茎秆各节间茎粗和壁厚、弯曲力矩和抗折力下降幅度显著低于自动调节能力弱的品种,有利于植株保持较高水平抗倒伏能力.此外,稻田杂草发生结果表明,自动调节力差异型品种的田间杂草生长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均不同程度降低.自动调节能力强品种有利于抑制田间杂草发生量.[结论]采用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配以适宜种植密度,为传统水稻高产稳产及抗倒和稻鱼共作模式中防草栽培提供一种生态学视角.  相似文献   

5.
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的5轮混合选择。结果表明,中综3号群体本身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1%,群体测交种产量平均每轮增益1.7%。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明显提高,这表明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是有效的。群体其它农艺性状随着选择轮数的进展,发生了相应变化,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穗位高均有提高,穗粗、穗行数、雄穗分枝数下降,脱粒率、株高、雄穗长度、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的5轮混合选择。结果表明,中综3号群体本身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1%,群体测交种产量均每轮增益1.7%。群体产量一般配合明显提高,这表明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是有效的。群体其它农艺性状随着选择轮数的进展,发生了相应变化,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穗位高均有提高,穗粗、穗行数、雄穗分枝数下降,脱粒率,株高、雄穗长度、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李明  李文雄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30-1130
 采用4因素最优试验设计,探讨了肥料和密度对玉米源库性状和产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密度和氮肥对玉米的源库性状影响较大,而钾肥和磷肥较小,4个因素变化的效应曲线均呈抛物线状。密度的影响在群体和个体源库性状上表现不同。库源比既受肥料水平的影响,也受密度的影响。当产量在极低水平到高产水平之间变化时,库源比与产量间呈正相关,但在高产阶段,产量与库源比间相关不显著甚至呈负相关。说明库源比在环境与作物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进行源库的动态变化调节。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在-γ水平下,磷、钾肥的产量效应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玉米群体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提高玉米整齐度的有效技术措施,采用不同苗龄移栽方式,研究了玉米群体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乳苗移栽,返青期短,苗期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株高、叶片大小以及产量结构性状等群体整齐度较高,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大苗龄移栽,苗期植株大小不一致,群体整齐度差,不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高、中产地力水平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生理生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带距加宽,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得到改善,复合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生物产量提高,而光合生产率、经济系数降低。经济产量下降。玉米大豆间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