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徐州25号小麦品种选育与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25号高产稳产,江苏省区域试验汇总产量超过550kg/亩,小面积亩产超过600kg,该品种穗粒结构协调,耐肥抗倒。超高产育种目标是亩产600kg以上,产量结构模式为稳穗增粒,抗倒、抗病、抗寒性好。对杂交后代的选择应抓住重点,优中选优。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亩产600kg配套技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了冬小麦亩产600kg配套技术体系的土、肥、水管理指标及产量结构指标。经过几年的高产攻关实践,验证了高产技术指标的实用性和产量指标的重演性。早茬(精播),小播量,每亩基本苗9万,肥水前重后轻,形成小密度大株型结构;中茬(中播),中播量,每亩基本苗13万,肥水适中,形成中密度中株型结构;晚播(独秆),大播量,每亩基本苗45万,肥水前轻后重,形成大密度小株型结构。最终使各种类型都达到群体合理,穗数、粒数、千粒重“三高点”得到统一,实现亩产600kg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两优培九穗型大,结实率相对较低,亩产650kg指标的亩穗数宜在16.0~16.5万,每穗总粒数掌握在190粒左右,有利于灌浆物质的充实和结实率的提高。优化栽培技术主要有:适期早播早栽,4月底至5月5日播种,可在10月5日左右成熟;通过培朱带蘖3.5~4个的壮秧,亩栽2万穴、7~8万基本茎蘖苗,从而保证足穗;合理用肥,亩施纯氮17.5kg左右,增施磷、钾肥,前、后期氮肥配比为7:3;水浆管理上强调比  相似文献   

4.
高产田鲁麦22号产量构成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鲁麦22号小麦亩产550kg以上的20块高产田进行了分析。该品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7**、0.9767**和0.8651**;三因素间偏相关关系分析,亩穗数与穗粒数间有微弱的正相关,但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净作用分别为0.7343、-0.0529和-0.1641。表明亩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该品种的主攻方向。通常亩产600kg的适宜产量构成为30.86~31.98万穗/亩、44.8~46.8粒/穗、千粒重48.9~51.5g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1987~1997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盐城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株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沿海地区小麦育种亩产400~500kg适宜育种目标为:亩穗数35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株高85~95cm,株型较紧凑,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徐州25号,矮秆,耐肥抗倒;半冬性,耐迟播,播期幅度宽;适于苏、皖北部及鲁南和豫中、东南地区的早、中茬种植。产量结构协调,高产稳产,一般亩产500kg以上,高产栽培亩产可达600kg以上。  相似文献   

7.
剑90—27糯系剑川县种子管理站于1988年系统选育而成。1999年4月经大理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特征特性植株根系发达 ,茎秆粗壮 ,株高85~90cm ,株叶型和分蘖力中等 ,穗长17cm,穗总粒数95~103粒 ,实粒数72~85粒 ,千粒重27~28g,谷粒褐色椭圆无芒 ,颖尖红色。全生育期190~195d。具有熟期适中 ,壮秆大穗 ,耐寒性强 ,耐肥抗倒 ,抗病丰产 ,糯性和食味好的特点。2.产量表现1991年参加剑川县预备试验 ,平均亩产600kg,比本地糯(对照)亩产331kg增产269kg;199…  相似文献   

8.
旱地三熟制春玉米掖单12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三熟制春玉米掖单12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产量增加,亩产500kg以上的约需纯氮20kg以上;基、苗、秆、穗分配以2:1:2:5产量最高;穗肥用量以亩用尿素17.5kg为宜,且以11、12叶期施穗肥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盐稻5号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杂交育成的中籼糯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糯性品种质较优等特点,一般亩产550-600kg,产量潜力650kg/亩以上。高产栽培就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充分发挥其大穗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大穗型小麦产量600kg/666.7m~2最佳氮磷钾配比与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肥水地块,选择大穗型品种,采用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大穗型小麦产量600kg/6667m2氮磷钾最佳用量、配比及其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氮肥>钾肥;每6667m2最佳用量为N1775~1877kg、P2O5926~1110kg、K2O1414~1447kg,NPK之比为1∶056∶078;施肥量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顺序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明确了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的主攻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3个综合性状突出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水平下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适宜的高产栽培密度不同,郑单958为7.50万株/hm2,农大108为6.75万株/hm2,泰科235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晋南冬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晋南麦区光、温资源特点和水地麦田一年两茬高产的需要,通过1992~1997年5年的研究,创立了本区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矮”指选用矮秆品种及矮化管理;“密”指选用多穗型品种及靠穗多夺高产;“早”指选用早熟品种和促早管理,以保证两茬均高产。其关键技术是:以选用矮秆早熟多穗型品种为中心,确保成穗750万穗/hm2左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高产创建的合理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的栽培水平下,同一水稻品种要获得最大产量,必须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过稀或过密都不可能获得高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沙洋县一季中稻区,抛栽基本苗应控制在21万~22.5万蔸/hm2(75万~81万株/hm2),即需抛栽秧盘(426孔)525~540个/hm2的秧苗,再配合合理的水肥管理,水稻单产突破10 500 kg/hm2的目标是较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种植密度分别为4.2万、4.8万、5.4万、6.0万、6.62;iq-/hm。。[结果]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玉美头601这3种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尽相同。对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对于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对于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47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7万株~hm。【结论】该研究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育和改良适宜甘肃农牧交错地带的粮饲兼用型小黑麦品种(系),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7个小黑麦品种(系)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株高、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结果显示,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各性状的灰关联度顺序分别为:千粒重〉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小穗数〉株高〉穗长;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表明在甘肃河西农牧交错地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为:在单位面积穗数合理的条件下,选择穗粒重较大的品种,适当放宽对穗长和小穗数的选择要求;而对以籽粒产量为主的地区,主攻方向为:在合理的单位面积穗数条件下选择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同时加强对穗粒重的选择,对株高、穗长等性状的选择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7.
3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3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在中等肥水条件下5个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时应选用种植密度为5.5万 ̄6万株/hm 2,吉单79、吉单137和吉单264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5.51万株/hm 2、5.43万株/hm 2和5.71万株/hm 2。初步探讨种植密度对子粒品质的影响,提出在生产上可采用适宜密度的下限,以求高产稳产;采用最佳密度,以求达到最高单产。  相似文献   

18.
以改良玉米骨干自交系为亲本材料进行提高自交系繁种、制种产量研究。结果表明 :改良自交系比未改良自交系繁种产量增产 14 0 6 %~ 18 5 9% ,改良自交系制种产量比未改良自交系制种产量增产13 83 %~ 19 6 5 %。亲本自交系纯度与杂交种产量显著正相关 (r=0 99313)。改良自交系繁种、制种栽培密度以每 6 6 6 7m2 5 0 0 0~ 5 5 0 0株为宜  相似文献   

19.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选择我省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和地力水平的陵县和菏泽市研究济南 17号小麦播种期和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的播种期和基本苗通过对群体发育的调控 ,从而对群体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播期和基本苗对济南 17号千粒重的影响不大 ,不同地域、不同地力和气候因素对千粒重的影响似乎更大些。研究还表明济南 17号小麦具有突出的耐大群体的特点 ,但不适宜晚播。对两试点产量水平分析表明 ,济南 17号适宜在高肥地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20.
按照生态农业理论和抗旱节水技术要求,对棉花抗旱品种、不同密度、不同基肥N、P的施用量进行田间综合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以每公顷种植7.5万株比4.5万株、6万株平均增产671.85kg、483.30kg,增产57.49%和41.36%。品种陕402(早熟)、陕576(中早熟)分别比中棉所19(中熟)增产16.62%和16.17%,具有较强抗旱性。磷酸二铵比尿素增产作用明显,每公顷施150、225kg分别增产11.35%和1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