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京地区花生引进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3个大粒花生品种和6个中粒花生品种,在京郊4个花生产区种植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粒花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大粒花生高出2.1%;大粒花生品种河北2号的蛋白质含量(30.7%)最高,中粒花生品种山花8号蛋白质含量(33.4%)最高;大粒花生花育25号和农大060的脂肪含量(49.2%)最高,中粒花生中花育20的脂肪含量(49.6%)最高;大粒花生品种的产量高于中粒花生,中粒花生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于大粒花生,但大粒花生的油酸/亚油酸比值高于中粒花生.大粒花生濮科花9519、花育25号、豫花9327和河北2号,中粒花生品种河北1号、花育26和花育20号,适宜在北京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本研究采用二因素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起垄不覆膜种植,对‘冀花18号’、‘冀农花6号’和‘邢花9号’分别进行了16.5万穴/hm2、19.5万穴/hm2、22.5万穴/hm2和25.5万穴/hm2的单粒精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呈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影响不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冀花18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穴/hm2,‘冀农花6号’、‘邢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均为19.5万穴/hm2。本研究为3个花生品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福建企业开发马拉维花生产业需要,2013—2014年引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6个花生品种(系),结合马拉维4个品种,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设计和大面积种植,在马拉维共和国进行品种比较和栽培技术示范。结果表明,雨季,7个参试品种品比结果,荚果产量1150.05~2943.75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2943.75 kg/hm2,cg-7(CK)产量最低,为1150.0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4.78%~155.98%。籽仁产量654.45~1845.6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1845.6 kg/hm2,cg-7(CK)最低,为65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5.67%~182.0%。干季,7个参试品种荚果产量2344.5~3559.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3559.5 kg/hm2,cg-7(CK)最低,为23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7.81%~51.82%,籽仁产量1428.0~2335.0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2335.05 kg/hm2,‘福花9号’最低,为1428.0 kg/hm2,除‘福花9号’籽仁比cg-7(CK)减产6.44%外,其他5个品种比cg-7(CK)增产29.85%~52.99%。干季,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马拉维的4个品种荚果产量1900.5~ 3213.0 kg/hm2,其中,BaKa产量最高,为3213.0 kg/hm2,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900.5 kg/hm2,籽仁产量1016.7~2307.0 kg/hm2,其中,BaKa产量最高,为2307.0 kg/hm2, 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016.7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6个花生品种生活习性等方面均适应于马拉维的生态条件和粗放的栽培习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花生栽培技术也适合马拉维4个花生品种,并取得高产。初步探明,利用马拉维湖等湖岸周遍特殊的生态环境,只要花期空气湿度≥50%,满足花生开花受精的生理需求,采用人工灌溉措施,可以在干季发展花生生产,建议扩大试验,示范后推广。  相似文献   

4.
豫花11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以抗青10号为母本,鲁花3号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品种。1998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1995~1997年省区试籽仁产量分别为2786kg/hm2、2628kg/hm2和3576kg/hm2,分……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花育22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有色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覆盖黑白配色地膜、浅银灰色地膜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花生生长,增加其叶绿素含量,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效率显著提高,荧光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的花生饱果率和果重明显增加,其芙果产量分别达到了4700.0kg/hm2和4943.3kg/hm2,比普通地膜处理增产6.09%和14.96%。经济系数也明显提高。而覆盖绿色地膜花生光合荧光特性不及普通地膜,花生芙果产量仅为3813.3kg/hm2,比覆盖普通地膜处理减产11.32%,说明在花生生产中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可明显提高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花针期灌水后不同品种花生植株生长发育、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以不同花生品种为材料, 在花针期灌水后对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花针期灌水处理对不同花生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同, 灌水处理下 ‘花育 25号’ 的主茎高、 侧枝长与其对照间差异不明显,但产量上差异明显; 即 ‘花育 25号’ 各性状和产量对灌水处理的适应性较好,‘花育 20号’ 表现较差。各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的生长发育状况可用 Logistic方程很好的拟合, 花针期灌水可使主茎高和侧枝长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Tm)均提前, 主茎高Tm提前 2~5天, 侧枝长Tm提前 3~7天; 花针期灌水使 ‘花育22号’ 和 ‘花育 25号’ 两品种主茎高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提高 21.29%、 5.67%, 侧枝长最大生长速率分别升高 3.61%和 5.42%, 却使 ‘花育 20号’ 主茎高和侧枝生长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降低 15.48%和21.81%。花针期灌水处理下各品种基部茎长和茎粗均于开花后 20天的结荚期达峰值,‘花育 25号’ 、‘花育 20号’ 和 ‘花育 22号’ 三品种基部茎长较对照分别提高 0.30 cm、 0.57 cm和 0.46 cm, 其基部茎粗分别提高 18.33%、 11.11%、 10.34%。花针期灌水使各品种灌水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花育 22号’ 和 ‘花育 25号’ 灌水生产效率分别为 25.26 kg/mm和 22.6 kg/mm。无论是田间自然条件下还是花针期灌水处理, 均以 ‘花育 25 号’ 产量最高, 分别达 4794.3 kg/hm2和 5030.25 kg/hm2,‘花育 25 号’ 抗性和广适性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7.
豫花14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85年以抗青10号为母本。鲁花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抗早熟花生新品种,199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1995~1996年参加河南省优质白沙型花生区试,两年15点平均荚果产量2960.5kg/hm2,子仁产量2241.7kg/hm2,分别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8.19%和13.62%,均居试验第一位。1996~1997年参加河南省夏播花生试验,两年15点平均荚果产量3322.5kg/hm2,子仁产量2423.8kg/hm2,分别比对照白沙……  相似文献   

8.
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380.35kg/hm2、5472.45kg/hm2和5308.20kg/hm2、5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420.20kg/hm2、4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不同花生品种氮磷钾钙硫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优化施肥条件下,不同花生品种氮磷钾钙硫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旨在为豫南花生产区不同品种花生合理施用氮磷钾钙硫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花生仁中氮(N)、磷(P)、硫(S)含量最高,其中,‘驻花1号’的N、‘开农71’的P、‘冀花13’的S含量最高,分别为5.150%、0.558%、0.277%;花生茎叶中钾(K)、钙(Ca)含量最高,其中‘中花16’茎叶中K、‘中花24’茎叶中Ca含量最高,分别为1.637%、0.940%。花生仁中N、P、S积累量最高,其中,‘豫花40’花生仁中N、P、S积累量最高,分别为288.436、25.505、15.263 kg/hm2;花生茎叶中K、Ca积累量最高,其中‘豫花37’、‘中花24’茎叶中K、Ca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0.760、54.084 kg/hm2。每形成100 kg荚果需求的N、P2O5、K2O、CaO、S养分量分别3.920~5.042、0.905~1.293、1.626~2.721、0.777~1.150、0.270~0.343 kg。本试验条件下,每形成100 kg荚果,‘豫花22’需求的氮最低,‘中花24’需求的磷最低,‘商花5号’需求的钾、钙、硫最低;‘驻花1号’需求的氮最高,‘开农71’需求的磷、钾、硫最高,‘中花24’需求的钙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单粒精播群体质量的影响,选用直立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Huayu22,HY22)和半匍匐型大花生品种“花育9513”(Huayu 9513, HY9513),设置D1 (7.5万株hm–2)、D2 (15万株hm–2)、D3(22.5万株hm–2)3个密度,对不同密度下不同株型花生产量、光合产物累积与分配、叶面积系数、植株性状和粒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的增加,“花育22”荚果产量呈增加趋势,“花育951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育9513”最适种植密度低于“花育22”。(2)“花育22”植株群体干重整个生育期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越大增幅越小,“花育9513”幼苗期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针期之后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D2密度植株干重最大。随密度增加,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果针的分配比例降低;“花育9513”与“花育22”收获期干重相当,但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较小、经济系数和粒叶比低。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系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HY9513”...  相似文献   

11.
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述了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豆超高产实例。美国利用半矮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创造高产达5610kg/hm2。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5280kg/hm2,中国“新大豆1号”创造了单产5956.2kg/hm2的全国大豆产量最高纪录。“辽21051”,单产为4908kg/hm2。豫豆25号产量高达4759.5kg/hm2,“诱处4号”,得到4878kg/hm2的产量。“MN413”产量平均4726.2kg/hm2。近年来,中国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超过45%)、高油(超过22%)及专用的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质大豆豫豆24号蛋白质含量45.68%,平均可达4267.5kg/hm2,高油大豆垦农18脂肪含量23.98%,平均可达4200kg/hm2,简述了大豆“垄三”、“小双密”、“大垄密”和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并对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不同花生品种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7个花生品种在4个试点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花生品种的生产力及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试点其农艺和经济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株总分枝数、单株结果枝数、单株总果数和单株饱果数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出仁率较为稳定性。泰花5号产量潜力较高,适合本区域种植。泰花2号适合在南京、如皋、盱眙等地区种植。花育23号也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产量稳定性较好,适合南京、如皋、泗洪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和方法】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肥水平对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豫南花生主产区砂姜黑土上花生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结果表明,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远杂9102、远杂6和豫花22的产量分别为5958.1kg/hm2、5437.1kg/ hm2、6008.6kg/ hm2,比不施肥分别增加18.4%,14.9%和13.7%;施肥能提高远杂9102、豫花22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降低远杂6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花生仁中粗脂肪含量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远杂6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高,粗脂肪的产量最小,平均分别为50.3%、1873.3 kg/hm2,豫花22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低,粗脂肪的产量最高,平均分别为48.6 %、1895.2 kg/hm2。【结论】在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 kg/hm2、90 kg/hm2、150 kg/hm2条件下,豫花22的荚果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008.6 kg/hm2和2059.7 kg/hm2。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花生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品种花生产质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优质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施氮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180 kg/hm2时,豫花23、远杂9102和远杂6的花生产量均最高,分别比不施氮的增产30.45%、25.96%和21.46%;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豫花23花生仁中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而远杂6和远杂9102花生仁中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除了施氮降低远杂6和远杂9102花生仁中蛋氨酸含量外,施氮均能增加其他花生蛋白质组分的含量;远杂9102的氮利用率最高,为36.7%;豫花23的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大,分别为6.9 kg/kg和36.9 kg/kg。本试验条件下,豫花23、远杂6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N/hm2,花生产量分别为5330.36 kg/hm2、5002.98 kg/hm2,远杂9102适宜的施氮量为135 kgN/hm2,花生产量为5199.4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以豫麦49-198、郑麦0943、百农418、许科316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120kg/hm 2(N1)、210kg/hm 2(N2)、300kg/hm 2(N3)3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同一施氮量不同品种间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规律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规律以及子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有效增加小麦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不同品种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物质转运对子粒的贡献率均在N2处理达到最高。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达8 036.67和6 873.33kg/hm 2,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7 636.67和7 713.33kg/hm 2。因此,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合理施氮,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宁化河龙贡米水稻新品种‘玉针香’、‘农香32’和‘宜优673’为试验材料,进行3种不同密度种植,设置15万丛/ hm2、18.75万丛/ hm2及22.5万丛/ hm23个处理的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生育期、抗病性、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高低对水稻生育期和稻瘟病发病率影响不大,高密度种植时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和有效穗数增加,分蘖数和穗总粒减少;‘玉针香’和‘农香32’在种植密度18.75万丛/ hm2时产量最高,‘宜优673’种植密度22.5万丛/ hm2时产量最高;3个品种在3种密度组合种植中,以‘宜优673(A3) ’×密度B3(丛距20.2 cm)组合产量11.04 kg最高,较其他2个品种相比增产幅度在6%以上,因此‘宜优673’可做为河龙贡米首选优良水稻品种,种植密度22.5万丛/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寻大花生新品种‘青花7号’的最佳施肥方案,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效应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检验及效应分析,探讨了氮、磷、钾肥的单因子效应、互作效应和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施氮、磷、钾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氮磷互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为极显著。对于试验地块种植的花生新品种‘青花7号’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组合为:氮肥106.08~133.92 kg/hm2,磷肥159.12~200.88 kg/hm2,钾肥为138.28~161.72 kg/hm2。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以来,河南省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花生品种59个。从审定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最高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等方面对品种进行分析,平均产量由1982-1990年3694.05 kg/hm2,上升到2006-2009年的4306.35 kg/hm2,最高产量也从平均5879.55 kg/hm2,提高到6345.90 kg/hm2,增长了465 kg。研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在逐年提高,抗性有明显增强,虽有个别品种品质明显改善但品种平均品质改善不大;降低株高,适当增加分枝、单株结果数、增加百果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麦限水条件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沧州地区压限采情况下,为限水小麦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利用搜集的河北省10个品种,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灌水量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成穗率、株高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均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三个处理相比较,平均单产达到显著差异(P<0.05),0水条件下的产量最低为4462.18 kg/hm2,1水条件下的产量为5668.53 kg/hm2,2水条件产量最高为6707.87 kg/hm2。2水处理较1水处理增产18.34%,1水处理较0水处理增产27.03%;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成穗率和株高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沧州地区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产量损失80~115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