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麦黑粉菌呈世界范围分布,是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在中医上又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大麦黑粉菌的分类及生理特性,大麦黑粉菌与寄主大麦的互作及其侵染机理,大麦黑粉菌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大麦黑粉菌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和大麦黑粉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大麦新品种选育及大麦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其研究的深度。广泛搜集引进和利用国外大麦种质资源则是拓宽遗传基因类型,加速新品种选育,促进大麦生产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我省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大麦资源980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大麦的遗传基础,并在大麦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市大麦生产从无到有,起步晚,推广速度快,2008年大麦播种面积已超过全国四大大麦产区之首的甘肃省.随着大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呼伦贝尔市大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麦大田用种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急需出台一套科学、严谨、全面、具体的大麦大田用种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此为据,可使呼伦贝尔市大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大麦大田用种标准化生产为指导思想,以推进呼伦贝尔市大麦产业良性发展为目标,对大麦大田用种的田间生产、种子加工、质量监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地区具有生产优质大麦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大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0-170万亩。种植大麦效益较高,我国大麦消费量逐年增加,大麦市场行情看好,西北地区发展大麦生产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麦品种(系)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驻99024、驻20057-9、驻大麦7号、驻大麦3号、驻大麦5号、驻3-257及驻大麦4号等7个大麦品种(系)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参试品种(系)中,两个多棱饲料大麦驻大麦4号及驻3-257和二棱啤酒大麦品种驻大麦3号、驻大麦5号、驻大麦7号及驻20057-9这六个品种(系),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均可在豫南地区栽培种植,其中以驻大麦4号及驻大麦3号抗性最好,而驻99024适应性抗逆性稍差。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WTO后对大麦生产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啤酒工业的发展,对大麦育种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快大麦产业化进程,培育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便成为大麦育种工作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驻马店市大麦育种工作,提出了该市发展大麦高产育种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国外大麦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大麦新品种选育及大麦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其研究的深度,广泛搜集引进和利用国外大麦种质资源则是拓遗传基类型,加速新品种选育,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我省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大麦资源980份,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大麦的遗传基础,并在大麦生产上开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南大麦易受春夏渍涝的危害,探讨不同大麦品种在开花期淹水后的生长状况和适应性,可为大麦耐涝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基础。以华大麦4号、华大麦6号、华大麦8号、华大麦9号和华大麦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人为淹水模拟涝害,对5个大麦品种的株高、产量、叶绿素SPAD值及部分营养成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个大麦品种对开花期涝害的抵抗能力都较强,华大麦9号的株高、理论种子产量、理论秸秆产量、全秆粗蛋白含量最高,对涝害的抗逆性较强。涝害降低了大麦叶绿素SPAD值,导致大麦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减弱光合作用,模拟涝害结束后华大麦9号的叶绿素含量恢复最快,适应性好。华大麦9号耐涝性出色,是适合南方3~5月份有涝害发生的冬闲田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福建省大麦生产的发展 ,育种工作者 ,陆续育出了一批大麦品种 (系 ) ,现综合 1996~1999年两个年度省大麦联合区试结果 ,并对新育成的大麦品种 (系 )的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价。1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 (系 ) :闽麦 0 2、莆大麦 6号、莆大麦 7号和莆大麦 8号、泉大麦 4 4、泉大麦 57、泉大麦 14 ,并以本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莆大麦 5号为对照。1996~ 1999年进行两个年度省大麦品种区域试验 ,统一布点 ,试验设计、观察记载、考种、测产等内容均按省大麦品种区试统一方案进行。对各试验点材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2 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麦耐酸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国大麦耐酸铝的研究,包括大麦酸铝害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中国大麦种质资源耐酸铝性鉴定;在红黄壤土田间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指标;大麦耐酸铝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年来大麦专业委员会工作情况,综述如下: (一)组织建设: 主要进行了地区大麦协会(专业委员会)的组建上,先后成立了五个地区的大麦专业委员会(协会),即江苏省大麦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啤酒大麦协会,西北、华北、黄淮海三个地区大麦协会,组建了三个筹备组,即太湖地区、东北、农垦系统三个大麦协会筹备组。有的市、县,由于大麦生产的发展,成立了大麦研究会,如福建泉州市、山东梁山县大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大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具有悠久的大麦种植历史.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前列.由于大麦种植而积分散、管理粗放,缺乏优良品种和统一的栽培技术规范,生产出的大麦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本文主要对驻马店市大麦产业利用现状及今后河南省大麦生产的发展前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大麦生产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等进行了简要综述。阐述了山西省大麦生产发展现状,对发展大麦生产和建设优质大麦生产基地的优势、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大麦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给云南大麦种植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云南干季(11月至4月)降雨量、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大麦生长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动态逐步聚类方法与GIS技术结合,对云南大麦种植区进行气候生态类型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大麦气候生态类型可划分为中北部半干旱大麦种植区、中南部富热湿润大麦种植麦区、东部半湿润大麦种植区和西北部温暖湿润大麦种植区,其中中北部半干旱大麦种植区是云南大麦最适宜和优先发展种植区.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大麦进行了六种剪芒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的芒对大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贡献大小因品种而异,一般来说,长芒大麦>短芒大麦、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芒在从大麦抽穗到成熟的各段时期内的贡献大小不一;二棱大麦麦穗一侧的芒对另一侧的籽粒产量不作贡献;剪芒对大麦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中国大麦耐酸铝的研究 ,包括大麦酸铝毒害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耐酸铝性鉴定 ;在红黄壤土田间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指标 ;大麦耐酸铝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外大麦生产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等进行了简要综述。阐述了山西省大麦生产发展现状,对发展 大麦生产和建设优质大麦生产基地的优势、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大麦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的生产特性,以2004至2006年度福建省大麦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莆大麦9号和对照品种莆大麦5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莆大麦9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莆系大麦新品种选育进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连续承担“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大麦新品种选育技术”和“六五”至“九五”福建省科技攻关项目“大小麦新品种选育” ,成功地育成莆大麦 2号、莆大麦4号、莆大麦 5号、莆大麦 6号、莆大麦 7号等系列高产、优质、多抗性大麦优良品种 ,同时 ,也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和较多优良高代材料及株系 ,具有较强的育种后劲。莆大麦 4号播种面积在 1990年前后占全省大麦播种面积的 6 0 %以上 ,莆大麦 5号现已成为福建省当家品种 ,这 2个品种为福建省二次品种更新、大麦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的变异规律,采用超临界萃取法及HPLC法提取并测定了30个大麦品种的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和成分.结果表明,大麦油含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P<0.05),裸大麦的大麦油含量(平均为4.16%)高于皮大麦(平均为2.96%),蜡质裸麦品种(Sumire mochi)含量最高(6.15%).与去皮籽粒相比,全麦的大麦油含量较高;与麦芽相比,制啤后的大麦原料仍有较高的母育酚含量.大麦油的母育酚组成成分主要为α-生育酚(占总生育酚的65.4%)和α-生育三烯酚(占总生育三烯酚的70.7%).试验表明,大麦油及其母育酚含量既受基因型的控制,又受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麦种皮部分可能是大麦油的主要储存组织之一,制啤后的大麦原料有可能作为母育酚提取的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大麦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