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丁灿 《农技服务》2007,24(9):105-106
介绍了赤水河流域的自然概况,并阐述了水土保持是赤水河流域旅游资源、酿酒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及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指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赤水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康养旅游作为新时代旅游业中一种新业态、新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健康养生的时代需求,成为如今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宠。康养旅游有机地将健康养生与旅游融为一体,逐渐成为中老年人和亚健康者旅游的首选。安宁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阳光气候、氧生森林、度假温泉、优美湿地、文旅乡村、体育休闲等康养旅游资源,发展康养产业潜力巨大。流域内各县市应在政府引导、品牌培育、基础设施、宣传营销、人才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安宁河流域生态康养河谷走廊,整体构建康养旅游产业带。  相似文献   

3.
杨安碧 《吉林农业》2011,(4):304-30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赤水河流域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文章就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赤水河流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农家生活、农村民俗、农业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已由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抹上一笔鲜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将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以长沙市成功村为例,从该村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发展定位、村域规划建设重点以及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旨在探寻一条适合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走出一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史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6-15298,1530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返璞归真"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晋中市喜村的晋商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喜村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赤水河国家气象公园建设意义,对我国现有的黄山国家气象公园和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2家国家气象公园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已建国家气象公园,赤水河国家气象公园在气候及景区方面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并总结了建设赤水河国家气象公园具有促进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良好效应,以期为通过发展旅游提升当地绿色经济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乡村旅游与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是一种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沟域经济内涵与关键要素的探讨,分析了乡村旅游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沟域经济发展中应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和当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为例,运用江苏旅游局公布的历史相关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采用SWOT分析法和鱼骨图多维度分析法,研究江苏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乡村旅游的发展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生态期和价值期四个阶段,并提出培养旅游管理人员、完善配套设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发挥河南省著名革命老区卢氏县的山水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探明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路径及产品类型,推进卢氏县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文章首先分析了卢氏县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人文历史与文化及经济发展与产业基础等三个方面的优势条件。其次,提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以及建设“洛河流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长廊、杜关河流域越夏有机蔬菜休闲采摘长廊、老鹳河流域原生态产品挖掘展示长廊及淇河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科普教育长廊”,即“四条长廊”的总体布局。基于此,进一步提炼休闲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类型,即休闲观光游、养老度假游、美丽乡村游和红色革命游,并集中规划和设计四种模式的重点建设产业项目,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最后,提出规范土地有序流转、落实惠农政策、发挥科技兴农作用及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等四点对策建议促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研究目标,从乡村旅游开发条件、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和旅游环境效益4个方面设置了道路通畅度、旅游资源品位、旅游行业监管力度等2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度指标值为0.832,乡村旅游发展尚可持续。同时提出仍存在诸多不利发展的因素,有待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杨磊  刘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2-913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结合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内容,从农家乐旅游者、资源和基础设施、旅游组织、保障服务4个方面,构建北京市郊低碳农家乐开发的系统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有助于带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林业职工和当地居民至富的重要条件。分析了高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娟  胡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83-15885,15889
在阐述"四季吉祥"的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春桃村、夏榴村、秋桂村、冬梅村相关情况以及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的主要项目及效益。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发展情况。其中,从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政府高度重视4个方面分析了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职能不健全、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宣传力度不足、旅游投入力度不够5个方面分析了劣势,从政策保障与旅游需求2个方面分析了机遇,从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和人们对旅游产品期望值的提高2个方面分析了其威胁。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营销对策:一是加强旅游宣传,包括采用网络营销战略、加强传统营销宣传方式、加强节庆旅游宣传活动、强化名人效应4个方面;二是推出多样的新农村旅游项目,包括大力推广蔬菜水果采摘旅游与展览旅游、推出乡村旅游教育、推出花卉文化旅游与婚庆旅游、推出银发休闲旅游项目、打造新农村建设学习基地5个方面;三是发挥汉江水域资源优势,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开发不同类型与不同档次的水上游船、加强亲水空间建设、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浙江省“农家乐”产业蓬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精品“农家乐”示范区,使浙江省“农家乐”由粗放型发展向精品型、特色型发展转变,在努力提高“农家乐”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提高生态效益,推动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就浙江省在培育精品“农家乐”方面所采取的做法(如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兵 《农学学报》2017,7(9):95-100
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向农  延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30-7231,7234
以西安市上王村、白鹿塬及大峪口的乡村旅游者为例,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在评价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时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在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农家特色、活动体验、自然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旅游者在活动体验、自然环境和人员素质3个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在其他4个评价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的结论能够帮助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好地进行市场和产品决策,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于新刚  张现广  武恩申  王秀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56-20159,20167
从阳谷农业科技观光园的现状和当地的旅游资源条件出发,充分挖掘东夷历史文化资源,以荷、稻、樱桃三大产业为依托,以"农耕、农作、农居、农具"展示为载体,以农、林、牧、副、渔为题材,将旅游活动和旅游景观综合布置,把园区划分为一带、两翼、四区,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集生产与科研、观光与旅游、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观光园。以期为规划建设聊城市的特色农业科技观光园提供有效的探索实例。  相似文献   

20.
陈务开  黄万常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91-21194,21220
[目的]对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为基础,建立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根据生态安全指数将红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分析各种生态安全等级的分布和特点,并针对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维护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对策。[结果]广西红水河流域以一般安全状态占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全流域总面积的74.25%,凌云、凤山、都安、大化、上林、宾阳和桂平等县(市、区)分布面积比较大;其次是较安全状态(12.74%),这两种等级的生态安全区域是红水河流域最主要的环境区域。造成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红水河流域国土资源、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