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小麦秸秆为试验材料,采取发酵罐处理方法,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中堆体温度变化、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变化、温度与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不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较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CK)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堆体温度第2d上升到50℃以上,第3d达最高温度67.1℃,50℃以上持续6d;CK堆肥第3d达到50℃,第4d达最高温度59.5℃,50℃以上持续5d。(2)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期较低,中期迅速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堆肥第10d到堆肥结束,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CK;添加菌剂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堆肥前期和后期高于CK,说明添加菌剂可加速木质素的降解及其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的脱氢酶活性在堆肥中期显著高于CK;添加菌剂处理的过氧化物酶从堆肥第12d到堆肥结束活性均高于CK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促进物质的氧化。(3)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堆肥中期达到最高值,两者变化趋势相同;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堆腐后期比较稳定,多酚氧化酶活性堆腐后期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奶牛粪便和稻草为堆腐材料,采用静态好氧堆肥的方式研究接种木质素降解菌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等理化性质以及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动态变化的特征,从生物酶学角度考察人工接入外源菌剂对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后的堆肥处理较CK早2 d进入高温期,并且维持时间多于CK 12 d。发酵前8 d pH值的上升幅度大且高于CK,而且接种处理比对照的C/N提前5 d达到20∶1,提早达到腐熟指标,加快堆肥腐熟化进程。堆肥中酶活分析结果表明,加入菌剂后,β-葡萄糖苷水解酶在堆置第6 d达到第一个峰值14.7μmol,较CK早6 d;羧甲基纤维素钠酶在第12 d达到峰值3 270 U,同比CK高出1 220 U;漆酶酶活峰值高达93.5U,而CK峰值只有82.8 U;锰过氧化物酶进入高温期后酶活最高为75.25 U,CK最高为54.8 U。由此可见,加入微生物菌剂后可使相关酶活性提高并提高堆体温度,加快堆肥腐熟,加速堆料中各种有机质的降解,提高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从而提高好氧堆肥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以养殖场鸡粪、猪粪、牛粪为材料,小麦秸秆作为堆肥调节物质,分别研究了接种微生物菌剂(接种菌剂处理)和不加菌剂(对照处理)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与对照处理在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高温腐解期蔗糖酶活性持续较高,在低温腐殖化期蔗糖酶活性急剧下降,且维持较低水平。接种菌剂能明显地提高堆肥过程蔗糖酶的活性,酶活性峰值高且出现时间较对照早4~8d。供试的3种物料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接种菌剂处理鸡粪、猪粪和牛粪蔗糖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为87.84、81.3和86.8mg·(g·d)^-1,对照处理分别为62.9、60.9和63.79mg·(g·d)^-1,但3种物料接种菌剂和对照处理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鸡粪的两种处理相同,猪粪加菌剂比对照提早8d,牛粪加菌剂较对照早4d出现。整个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与堆体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对照处理堆体温度与蔗糖酶活性的关系为一元二次方程,表现为高温腐解期为显著性直线负相关,低温腐殖化期为显著性直线正相关,而加菌剂处理堆体温度和蔗糖酶活性间为极显著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接种菌剂对猪粪高温堆肥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以猪粪为原料,以小麦秸秆作为调节物质,分别用接种复合微生物和常规堆肥两个处理研究了高温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并对其与堆料E4/E6和电导率(EC)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堆肥显著地提高了堆料的温度,延长了高温腐解期,有效地提高了猪粪堆肥过程中各种酶的活性和峰值。酶活性的大小因酶种类和堆肥时期的不同而各异;纤维素酶和蔗糖酶在高温期的活性高,在低温期急速下降;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堆肥后期低温阶段;脱氢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堆肥中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接种菌剂处理和CK处理堆肥期间的EC值均与纤维素酶和脱氢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E4/E6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成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酶活性大小是反映堆肥过程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生物化学进程的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20 d,CK处理50℃以上的持续时间7.5~10 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1~26 d均大于CK处理;堆料中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中期的脱氢酶活性大于CK处理;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肥的第5~28 d,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CK处理的活性;说明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30 d后E4/E6(为胡敏酸在465 nm与665 nm波长下吸光值的比值)比值为1.57~1.68,CK处理为2.16~2.41,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微生物菌剂、酶制剂、化肥不同配比对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农场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因子.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期,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出现峰值,分别为58.30mg,3.85mg,是播种前CK处理的4.7倍、1.5倍;在玉米成熟期,土壤思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峰值,分别为4.85mg,1.46mg,是播种前CK处理的3.2倍、8.1倍.微生物菌剂、酶制剂与化肥配施可明显的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增施氮肥+酶制剂十腐解菌剂(SFN+E+D)处理效果尤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蔗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速效钾外,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各养分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蔗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各养分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和尿素静态堆腐过程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和尿素静态堆腐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在静态通气条件下,微生物菌剂对堆腐过程温度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J(添加葡萄糖活化的微生物菌剂)、J(微生物菌剂)和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最高温度分别为66 .0℃、67.1℃和59.5℃,整个堆腐过程温度高于50 ℃的时间为:G+J(240 h)>J(120 h)>CK(96 h)。G+J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9 d,达到 334.37 mg/(g·d),J和CK酶活性峰值较G+J滞后3 d和6 d出现,酶活性峰值分别为271.59 mg/(g·d)和236.67 mg/(g·d);G+J处理蔗糖酶活性峰值是CK处理的2.53倍,J处理蔗糖酶活性是CK处理的2.33倍;随着堆腐时间的延长,23 d后各处理脲酶活性均小于 20.00 mg/(g·d)。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与温度负相关,但是不显著(P>0.05);G+J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J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与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3个处理的脲酶活性与温度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可见,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变腐解过程中温度与水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牛粪和稻草为原料进行堆肥实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等物理、化学指标以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接种外源微生物对堆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比对照提前2d达到高温期,并且维持时间长。大肠杆菌数量及植物毒性比不接种大幅度降低,纤维素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有所增加。说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以使堆肥中微生物数量增多,加速堆料中有机物的分解,加快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反应的进程,对优化堆肥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堆肥反应器严格控制堆肥条件, 以牛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好氧堆肥, 在堆肥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APG), 研究其对堆肥中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好氧堆肥中添加表面活性剂APG对堆肥中的微生物无显著抑制作用, 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 但可以促进堆肥升温, 延长高温期。加入APG对堆肥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几乎无影响, 最终APG处理和CK处理的酶活性值均达到1.17 mmol·g-1左右; 加入APG后脲酶活性略有提高, 第2 d APG处理和CK处理的脲酶活性均达到峰值, 分别为32.15 mg(NH3-N)·g-1·24h-1和30.17 mg(NH3-N)·g-1·24h-1, 差异不显著(P>0.05), 第7 d达到最低值, 分别为0.81 mg(NH3-N)·g-1·24h-1和0.38 mg(NH3-N)·g-1·24h-1, 差异显著(P<0.05); APG处理对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其中转化酶在第3 d加APG处理和CK处理峰值分别为18.15 mg(葡萄糖)·g-1·24h-1和11.77 mg(葡萄糖)·g-1·24h-1, 第21 d两处理峰值分别为24.09 mg(葡萄糖)·g-1·24h-1和20.71 mg(葡萄糖)·g-1·24h-1, 差异显著(P<0.05); 纤维素酶在第3 d加APG处理和CK处理峰值分别为58.77 mg·min-1和30.62 mg·min-1, 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表面活性剂APG可以提高堆肥中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 促进堆肥中有机物质的转化, 一定程度上加快好氧堆肥进程。  相似文献   

10.
复合菌剂提高果树枝条堆肥过程中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讨接种复合菌剂对果树枝条堆肥过程的影响,以猪粪和果树枝条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复合菌剂对高温好氧堆肥过程的温度、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复合菌剂在堆肥前期提高堆肥温度,比对照处理高温期(高于55℃)持续时间多3d,促进堆料的腐熟。接种菌剂还能有效地提高果树枝条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纤维素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堆肥过程中分别比CK处理提高15.0%~19.8%、1.0%~11.0%、4.1%~26.8%、4.0%~22.2%。Biolog微平板法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复合菌剂显著提高了堆肥中微生物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并改变了高温期和降温期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的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复合菌剂主要在高温期发挥作用,对堆料中微生物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在碱斑及不同退化程度盐碱草地中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峰值出现在8月或9月;在不同退化程度的盐碱草地中,各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中度、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的变化幅度大于轻度盐碱化草地,而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在中度、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的变化幅度小于轻度盐碱化草地;不同退化程度的盐碱草地中,酶活性季节动态间的相关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2.
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牛粪高温堆肥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堆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和腐熟堆肥研究了其对堆肥腐熟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剂和腐熟堆肥在堆制初期均能促进堆体快速升温,较对照提前1~4d到达高温阶段(>50℃),且菌剂添加量越大,升温越快;与对照相比,添加600mg·kg~(-1)菌剂和50g·kg~(-1)腐熟堆肥使高温期(>50℃)延长了3~4d。堆制29d后,添加600 mg·kg~(-1)菌剂和50 g·kg~(-1)腐熟堆肥的处理均较好腐熟,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92.1%和84.4%,其他处理则未达到腐熟。这表明向堆肥中接人一定量的菌剂和腐熟堆肥均可加快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  相似文献   

13.
不同菌剂在鸡粪堆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出适宜的鸡粪堆肥菌剂及其与辅料的配比,对促进鸡粪堆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接种不同菌剂的堆肥发酵试验,研究不同鸡粪堆肥过程中堆肥的养分、理化性状和发芽指数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等量不同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基本一致,比鸡粪(CK)处理的发酵温度提前9~10 d达到50℃;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5.2%~87.3%,提高45.2%~47.3%;发酵周期缩短了12 d。接种菌剂处理比仅加米糠处理的发芽指数平均提高了18.8%。聚类分析得出5个处理的堆肥效果被分成了3类,接菌剂处理划归为第一类,表明3种菌剂堆肥效果基本相同;仅加米糠处理是第二类;鸡粪(CK)处理是第三类。本试验在鸡粪和米糠的C/N为25.5的条件下,分别接种3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0.05%)的处理,堆肥效果较一致,比仅加米糠和纯鸡粪处理堆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以有机废弃物堆置腐熟后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功能菌制成两种生物有机肥FBOF1和FBOF2,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上述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同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后,番茄青枯病病情指数降低,防病效果达27.6%-69.0%,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同时植株中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96 h时施用FBOF1和FBOF2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5.78、4.98 U.g^-1min^-1,比对照高53.7%和32.4%;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96 h时分别为1.56、0.77 U.g^-1h^-1,比对照高205.9%和51.0%;对过氧化物酶活性而言,96 h时差异更为明显,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其活性分别为0.79、0.42 U.g^-1min^-1,而对照仅为0.14 U.g^-1min^-1。此外,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从培养48 h的结果看,15、25、40 d的AWCD值都高于对照,其中FBOF2第40 d时的AWCD值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为1.010 7和0.505 3。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生物有机肥影响根围土壤中青枯菌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而青枯菌数量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芥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芥菜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无机肥相比,施用堆肥能够提高芥菜生物量,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各处理微生物数量均在收获期达到最大值;同时,施用堆肥能够显著提高芥菜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各土壤酶在芥菜的生长期内变化趋势不同,脲酶活性在收获期达到最高;化肥与堆肥配施蔗糖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内较稳定,其他处理均在收获期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前期比较稳定,收获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在旺长期较高,而苗期和收获期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重金属Cu对堆肥过程的影响,以猪粪、麦秸、废菌糠为原料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静态堆肥条件下,研究了Cu对堆肥过程中温度、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K处理(不添加Cu)高温期维持5d(其中55℃以上维持4d)达到无害化的温度要求;添加Cu处理后,L处理(Cu浓度为100mg.kg-1)高温期(〉50℃)只持续4d;H处理(Cu浓度为500mg.kg-1)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只有1d超过55℃,高温期只维持2d,L、H处理均未达到无害化的温度要求。以Biolog方法为主要检测手段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Cu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Cu能提高微生物群落对聚合物类碳源的转化与利用的能力,高剂量Cu对微生物群落利用中间代谢物和复杂大分子类碳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水解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Cu对水解酶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高剂量Cu对水解酶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土培盆栽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r单一和Cu-Cr复合污染条件下,外源施加的Cr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外源Cr浓度的增加,土壤交换态Cr含量增多,残渣态占总量的百分比减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有机结合态变化不大(碳酸盐结合态未检出)。Cu-Cr复合污染条件下,≤400mg·kg-1Cu能促进Cr从有机结合态向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P〈0.05),而高浓度Cu(800mg·kg-1)却抑制了这种转化的发生。与对照(CK)相比,重金属Cu、Cr单一及复合污染均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酶活性抑制率随外源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供试酶相比较,Cr、Cu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对除C(r5mg·kg-1)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低浓度C(r5mg·kg-1)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激活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受土壤交换态Cr含量的影响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r含量有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r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残渣态Cr含量与3种供试的土壤酶活性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双孢蘑菇菌渣为研究对象,通过菌渣堆肥中添加发酵剂或鸡粪的处理,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温度、pH值、EC值、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化趋势,并用腐熟后的堆肥菌渣进行了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加入发酵菌剂可快速提高堆体温度,与未加发酵菌剂的堆肥处理A相比,在堆肥中加入发酵菌剂后,堆肥中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量分别为处理A的3倍、1.43倍和2.67倍;菌渣堆肥结束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增加了54.5%、38.5%和58.3%。菌渣肥水稻田间试验表明,双孢蘑菇菌渣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增产,菌渣堆肥增产效果优于不发酵菌渣,而加于菌剂处理的堆肥增产效果最佳,按400kg·667m-2。施肥,水稻空瘪粒数少,穗粒饱满,水稻单产553.37kg·667m-2,与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相比较增产20.5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44.18%。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纤维素降解菌剂、纤维素降解酶制剂、菌酶配施对秸秆堆肥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堆肥材料,采用室内控温堆肥发酵法,研究了单独添加纤维素降解菌剂(体积分数15%)、酶制剂(质量分数0.8%)和菌酶协同处理(体积分数15%菌剂+质量分数0.8%酶制剂)时,玉米秸秆堆肥温度、pH值、碳损失、氮损失、养分含量和腐熟度的变化规律,以不添加菌、酶的堆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加菌、加酶处理较对照提前2 d进入高温期,菌酶协同处理较对照提前3 d进入高温期,且菌酶协同处理最高温较其他处理高0.7~1.9℃。在堆肥进程中,各处理的pH值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CO2、NH3累积释放量具有降低的趋势,且菌酶协同处理的CO2、NH3累积释放量最低;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碳损失为18.92%~23.91%,较对照降低了37.24%~50.34%;氮损失为15.51%~19.25%,较对照降低了54.19%~63.09%,其中菌酶协同处理物料的碳、氮损失最低。堆肥结束时,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的物料全磷、全钾、速效磷、有效钾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增加34.48%~62.93%、71.43%~117.14%、10.76%~15.65%、17.10%~23.23%,其中菌酶协同处理的物料养分转化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加菌、加酶、菌酶协同处理分别较对照提前10、16、18 d达到腐熟标准。综合判断,菌酶协同处理有利于降低玉米秸秆堆肥的碳、氮损失,促进物料养分转化,缩短堆肥腐熟时间,为最佳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堆肥的菌酶协同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猪粪、麦秸、废菌糠为原料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静态堆腐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Zn对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重金属Zn处理(CK)达到无害化的温度要求;添加Zn处理后,低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400 mg/kg)高温期(>50℃)只持续3 d,高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100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