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于芸薹属作物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方法有PEG诱导融合法和电场诱导融合法,融合方式有对称融合与非对称融合。已在芸薹属种内、种间、属间及族间通过体细胞杂交实现了胞质基因组的转移,改良或创造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从远缘物种中转移了一些有用的外源基因到芸薹属作物中,如抗性基因、品质性状基因及控制其它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讨论了体细胞杂种鉴定技术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于芸薹属作物改良的前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棉花的远缘杂交对于培育新品种,创造雄性不育系和研究棉属的分类与进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远缘杂种形态性状的遗传是远缘杂交研究工作的一个方面,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有助于探索种间基因的同源性,在育种实践中有助于提高选择的预见性。为了精确地研究种间基因的同源性,需要得到能育的杂种和回交后代,但在远缘杂交中难以得到,这就使种间杂交性状遗传研究更为困难。Stephens(1954)用比较遗传的方法,研究了四倍体新世界棉种与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国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到五十年代初才获得了与栽培种杂交的不育三倍体杂种,到七十年代不少国家重视了这项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种间杂种材料。 国内从近几年开始研究,我们先后对花生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生种间三倍体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等进行了报导,同时也获得一些杂种材料和连续与栽培种回交的子代材料,现正在选育中。 花生种间杂交,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倍性不同,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2n=30)杂种尽管经过人工加倍处理后,F_1代杂种成为可育的异源六倍体(2n=60),  相似文献   

4.
小麦与大麦杂种植物的选育栽培大麦具有抗病性和蛋白质成分等对小麦有益的遗传特性;黑麦属和冰草属(Agropyron)等均有望作为小麦新的基因供给源。最近有将大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选育适合于北陆地区的早熟小麦品种材料。为了将大麦遗传特性引入小麦,首先必须获得两者的杂种。1973年首次获得此杂种。但是,多数都是以大麦为母本,小麦为父本进行正交,而反交很难获得杂种。大麦(z)X小麦()的杂种,其自身就是重要的研究材料,但通过回交将遗传特性引入小麦时,由于母本大麦细胞质和小…  相似文献   

5.
萝卜抗根线虫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的属间不育杂种(ACR)经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杂种小苗,使杂种小苗的染色体加倍产生可育株,获得了31%可育的异源倍性植株。再用甘蓝型油菜与之回交,应用胚胎挽救技术产生了133株回交后代(BC1)的杂种株。从这些杂种株中筛选出部分抗线虫性强的杂交后代,证明通过染色体工程可以将萝卜中抗线虫的基因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国利用常规杂交法已获得水稻×高粱(Guangyu等,1979)及水稻×小麦(Xihua等,1981)杂种,旨在获得水稻的大穗、多粒、高光效性状以及增强其抗旱性.对水稻×高粱杂种的形态学(Deming等,1975)、同功酶(Guangyu等,1980)、染色体和DNA(Guangyu等,1981)的研究已证实该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水稻×小麦杂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也证实杂种与水稻亲本相似,但有许多性状与双亲不同,可以认为属于Oryticum属Oryzoides种,其杂种为Oryticum Oryzoides(Jingquan和Yaolong,1980).  相似文献   

7.
棉花种间远缘杂交及F1真假杂种的SSR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植物,获得真实的杂种是开展杂交育种及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80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中筛选到了11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0个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结果表明,通过SSR分子鉴定共有22个杂交组合获得了真杂种,且不同杂交组合间真杂种的比例不同,且并通过田间形态学的确认鉴定结果。SSR分子标记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对棉花杂交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对棉花杂交育种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创立的棉属种间杂交新技术,即对杂交铃喷(滴)GA_3(5 oppm)、NAA(4 oppm)—离体培养杂种胚—试管内染色体加倍,于1981年获得了陆地棉(科遗181)×比克氏棉的F_1杂种。再与陆地棉三次回交及3~4次自交和选  相似文献   

9.
棉属种间杂交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常规有性杂交法进行种间杂交不易成功,具体表现为结铃率低,获得的杂种极少。这给某些优良的野生种质向栽培种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近几年来也有少量报道指出,在棉花远缘杂交中,某些特殊组合或某些种之间杂交比较容  相似文献   

10.
棉花带胚珠的幼胚培养,是近年来采用的新技术。近两年我们应用此技术进行棉属野生棉与栽培棉杂交种质转育研究,获得一定结果。将种间杂交授粉后二天(甚至一天)的胚珠培养获得一定频率的胚(包括成熟胚和不成熟胚)及杂种植株,有效地克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种内基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挖掘种间、属间及亚远缘物种的有利基因,维持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实现水稻超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本文综述了远缘杂交所涉及的分子机理及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思路,概述了水稻种间和属间远缘基因资源的研究成果、远缘杂交障碍及克服途径、多种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的发展概况等,为加快远缘物种基因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分别为111.39%,62.77%,45.72%,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分别为24.13%,20.18%和12.76%,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分别为4.08%和0.67%。研究还发现,种间杂种抽穗斯比母本普通小麦晚0-6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20d左右,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8.55%,12.13%和9.91%,一些组合沉淀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尔脱小麦种田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高、中、低)配制杂交组合,对33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亲优势为正向优势的组合为15个,占全部组合的45.5%。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为12个,其中高异黄硐含量母本组合5个,占全部正向超高亲优势的41.7%,说明高异黄酮亲本杂种优势明显。18个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中超高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1个,中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3个,说明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但14个栽培×野生杂交组合F2优势降低,表现为自交衰退,因此获得高异黄酮的后代材料仍需进一步选择。  相似文献   

14.
银合欢为豆科含羞草亚科银合欢属木本植物,现发现22个种,其中18个种为二倍体,4个种为四倍体。银合欢栽培种可作于薪材、木料、造纸、木炭、遮荫和绿肥等,已在澳大利亚、印度、巴拉圭、泰国、中国和其它东南亚国家种植。综述了银合欢的种质收集、评价及分类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种间杂交,增加遗传多样性,抗异木虱育种,耐寒、耐霜和耐旱育种,高产优质牧草育种,优质高产木材育种,不结籽树种育种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6.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is a powerful tool to characterize parental chromosome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including the behaviour of autosynapsis and chromosome paidng. It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chromosomes of Oryza sativa from wild species in a spontaneous interspecific hybd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romosome pairing at metaphase I in meiosis of the hybdd in this study. The hybrid was a triploid with 36 chromosomes according to the chromosome nurnber investigated in mitosis of root tips. During metaphase I of meiosis in the hybrid, less chromosome pairing was observed and most of the chromosomes existed as univalent. Based on GISH and FISH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es, the chromosomes of the hybrid were composed of genomes A, B and C. Thu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hybrid w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cultivated rice and wild species O. minuta which was planted in experimental fields.  相似文献   

17.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明确油菜新种质表型变异水平,筛选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新型甘蓝型油菜54个品系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性状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9%,遗传多样性指数1.64~2.04;2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6。其中角果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生育期、有效分枝高度、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等7个性状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水平,表明芥甘种间杂交能够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2)主成分分析将44个表型性状转化为10个综合指标,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芥酸、亚油酸、油酸、蛋白质、含油量等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是反映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特征的主要差异指标,表明通过这些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可获得目标品系。(3)受甘蓝型油菜定向选育的影响,本试验参试材料具有偏向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点;聚类分析综合44个表型性状将54个参试油菜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29个品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聚为一类,代表了甘蓝型油菜亲本群;18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远,营养生长无优势,产量较低,综合性状较差;7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近,表现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和丰产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可作进一步选育对象,为西藏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热辣2号辣椒纯度鉴定及优良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和充分利用辣椒种质资源,应用SSR分子标记对热辣2号杂交种纯度进行鉴定并对部分辣椒优良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热辣2号母本材料CAYB02和父本材料CAYB01为模板筛选85对辣椒SSR引物,其中12对引物在亲本间能扩增出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14.12%,多态性标记分别位于辣椒1、3、4、6、7、9、11、12号染色体,利用3对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热辣2号黄灯笼椒杂交种的纯度进行鉴定,热辣2号种子纯度为98.79%,标记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SR标记鉴定辣椒杂交种纯度是切实可行的。利用12对多态性明显、稳定可靠的SSR引物对部分辣椒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60条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100%,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5个等位基因。30份辣椒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3~1.00,平均为0.65,表明供试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7时,可以将中国辣椒和一年生辣椒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5时,30份辣椒优良自交系分为11个类群,辣椒种质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和农艺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ransferring elite genes from non-AA genome wild rice into Oryza sativa through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re in three respects, that is, breeding monosomic alien addition lines (MAALs), constructing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and analyzing the heredity of the characters and mapping the related genes. There are serious reproductive barriers, mainly incrossability and hybrid sterility, in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O. sativa with non-AA genome wild rice. These are the ‘b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