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397-403
几十年来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及超高产育种领域完成了大量开拓性应用基础研究,首次提出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即通过生物学方法克服籼粳杂交产生的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后代不易稳定三大困难以及有利综合籼粳优点的亲本和杂交后代选择技术,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常规育种方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籼粳稻杂交育种最成功的国家:在籼粳稻杂交育种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通过籼粳稻杂交创造株型变异、进行理想株型育种的理  相似文献   

2.
小麦分子育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核心仍然是常规育种手段和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育种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分子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小麦常规遗传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分子育种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到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设计培育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肥城桃是优良的山东地方品种。针对以肥城桃作母本进行常规杂交育种培育后代植株存在困难的问题,选择一个以‘白里肥城桃’作母本‘、曙光油桃’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进行常规杂交育种能够获得正常果实和种子,种子经过冷藏破休眠处理后直接播种培育种苗,从培育的杂交后代植株中筛选出保持肥城桃果个大、香气浓郁、酸甜适口等优良性状的优株优系。本研究为在桃育种工作中利用肥城桃的优良特性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有助于推动肥城桃育种改良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水稻遗传改良是提高水稻生产力水平的途径之一,是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掌握水稻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适当的亲本,采用恰当的育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大幅提高选育出优良新品种的效率。文章对几种水稻育种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应用辐射诱变可以创造出水稻优良突变体,丰富水稻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水稻新品种。结合采用越光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水稻新品种新稻12号,对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的效果、辐射材料的选择、辐射后代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课题内容、目标: 从三个层面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即水稻聚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生物技术、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创制新种质,聚合多个优良目标性状培育出优质、高产、广适应性水稻新品种。具体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稻优良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高通量分子标记;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比较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优良基因,创制水稻新种质;优质超高产广适应性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  相似文献   

7.
刘斌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2-23
水稻是我国超过60%人口的主粮,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表型鉴定和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常规育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广泛的稻种资源中挖掘特异优良基因,开展高效准确的分子育种被认为是实现水稻育种第三次突破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水稻育种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了“广东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广州分中心”,以此为依托平台,充分利用水稻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和水稻常规育种的优势,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鉴定和分子育种,已取得显著成绩。对1992年以来水稻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的构建、水稻重要性状基因鉴定,特别是对水稻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和收获指数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分子育种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水稻分子育种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品种选育中,习惯将有性杂交育种称为杂交育种或常规育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大多数是用这种方法选育而成的。众所周知,性状的遗传是受基因控制的,由于基因的数目很多,重组的机会可以说是无穷的,特别是采用多亲杂交,能将许多优良性状结合到一个品种上,因而国内外对这个传统的方法都很重视,把它作为整个育种的基础。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恰当与否,是选育成败的关键。亲本,当然包括父本与母本。在育种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希望的性状作父本有利还是作母本有利。现在的许多报道表明:同一品种杂交时作父本或母本,后代性状的表现是不同的。本试验选择相对性状有明显差异的两对早稻品种,用正反有性杂交的方法,从杂种后代的变异中,探讨与产量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为父、母本的选择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作物无融合生殖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十年来,随着杂交玉米、杂交高粱以及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杂交种在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杂种优势已在许多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作物育种方法的改进和育种基础材料的更新,新的高产、优质的杂交组合不断推出。然而,无论怎样优良的杂交组合,其杂种优势在后代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衰退,优良性状无法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因此,在生产上就需要年年制种,繁殖杂种一代种  相似文献   

10.
水稻遗传改良是提高水稻生产力水平的途径之一,是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掌握水稻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适当的亲本,采用恰当的育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大幅提高选育出优良新品种的效率。本文对几种水稻育种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优缺点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效果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和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鉴定与分析,认识到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创新是一个逐步认识与改良的育种实践.第一,在育种的早期阶段,应聚合多个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并重视分蘖力、千粒重及落粒性状的选择;中期阶段是解决生产实用性问题,改良农艺性状和籽粒充实度;实用阶段是达到推广应用的目标.第二,籼粳交恢复系后代选择技术不同于常规选择法.有效的选择法是用籼粳交恢复系后代与多种类型胞质不育系进行广泛测配.第三,扩大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在恢复系综合性状改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粳稻成分,可提高杂种优势.第四,通过有利基因的不断聚合和累加,优良株型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是选育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育种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外源DNA处理水稻萌动种子或秧苗,从其变异后代选育了19个稳定株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株系的产量、农艺性状、米质、抗性以及光合特性等项指标,品系同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受体品种的差异极其明显;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对水稻育种具有极其明显的成效。外源DNA导入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将能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农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把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水稻育种是可行的。利用优异强优组合的后代进行轮选可育出比常规品种增产显著的品种;采用多个组合或多个品种混交轮选及群体改良育种,虽然育种的周期较长,但分离的类型较多,有利于对多元品种的选育,可作为中、长期育种计划来安排。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常规育种方法的创新及其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水稻常规育种历史悠久,方法丰富多样。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辛勤耕耘,培育出大批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可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减,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继续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创新育种方法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简要介绍了围绕精减水稻选育面积、提高育种效率并降低成本所开展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蔡海亚 《湖北农业科学》2016,(24):6581-6581
正12月9日,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主持的"优质恢复系香5的选育与应用"成果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优质恢复系香5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以优质水稻为研究对象,通过优选目标亲本,对杂交后代的米质进行外观评测,田间品尝的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将多亲本的特优外观、优良食味、特殊香味以及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抗除草剂水稻与常规水稻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以及探索一种针对抗除草剂水稻育种过程中快速筛选杂交后代抗性材料的方法。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咪唑乙烟酸溶液对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滨稻K1及常规水稻品种垦育60的根与叶片喷施后,测量计算其生长率及浸种后计算种子出苗率。结果表明,常规水稻的根和叶片的生长率及出苗率随着咪唑乙烟酸溶液浓度的提高迅速降低,并在较低浓度下停止生长和出苗;抗除草剂水稻的根和叶片的生长率及出苗率随着咪唑乙烟酸溶液浓度的提高先缓慢均匀降低,达到较高浓度后快速下降直至停止生长和出苗。分析数据得出抗除草剂水稻的种子、根和叶片对除草剂的耐药能力分别是常规水稻的20、90、15.7倍,抗除草剂水稻种子、根和叶对除草剂的耐力极限浓度分别为1.000%、0.900%、1.100%,2种水稻的不同部位间的耐药能力均为叶片>种子>根;利用0.03%咪唑乙烟酸溶液浸种72 h,或用0.07%咪唑乙烟酸溶液在水稻3叶1心期进行叶面喷施,可快速杀死全部不具有除草剂抗性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技术。比较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选育,恢复系选育以及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对于正确认识三系两系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和选育、三系两系恢复系选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展,并比较了中国水稻数据中心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差异。笔者认为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同,但两系三系杂交水稻不存在优劣之分。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材料创新与育种技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加强三系两系亲本改良,聚合更多的优良基因,有更强的配合力;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育种,提高三系两系亲本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单穗法、单粒法,单株法3种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性状的遗传方差及后代株系的平均产量、预期选择潜力,方法间无显著差异.多数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预期选择效果等以单穗选择法的后代群体略高,初步认为,在保持杂种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和选得优良个体的机率等方面,单穗选择法至少不亚于单粒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由于单穗选择法具有易于采收的优点,可能成为水稻常规育种程序中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分子育种课题组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野生稻资源创制粳型水稻新种质的育种方法"(授权号ZL2014 1 0051828.X)正式授权。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但由于其与栽培稻杂交容易发生杂交不亲和或后代不育、后代疯狂分离,限制了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切实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型育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育种技术的改进有利于育种效率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稻育种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对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目前水稻育种中广泛使用的育种技术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展望了不同育种方法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水稻种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