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生产上松墨天牛诱捕优化技术,于2013年和2014年在福建省安溪县开展了不同诱捕器和引诱剂组合(农林大APF-Ⅰ型引诱剂及其诱捕器、福建省L型引诱剂及其L型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试验,比较诱获的松墨天牛数量,并抽取部分虫体进行解剖,分析其携带的寄生性线虫及雌成虫的怀卵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诱捕器引诱剂4种组合2 a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总数量有极显著差异。农林大APF-Ⅰ型引诱剂及其诱捕器诱获的天牛数量最多,雌雄比最大;福建省L型引诱剂及其L型诱捕器组合诱获的天牛数量最少,雌雄比最低。在诱捕器相同的情况下,APF-Ⅰ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极显著优于L型引诱剂,且前者诱捕天牛的雌雄比高于后者。在引诱剂相同的情况下,农林大诱捕器与福建省L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著,且两者诱捕的天牛雌雄比差别不大。APF-Ⅰ型引诱剂引诱的天牛成虫寄生性线虫携带率高于L型引诱剂,但2种引诱剂引诱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怀卵量差异不大,因此生产上应优先推广APF-Ⅰ型引诱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最佳有效的性信息素诱芯进行甘薯小象甲的监测与绿色防控。【方法】从不同配方信息素诱芯、不同诱芯载体类型、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等几个方面测试比较了引诱剂对甘薯小象甲的诱捕效果。【结果】诱芯A的总诱蛾、日均诱蛾量以及最高单次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诱芯;橡皮头载体和毛细管载体引诱效果好,与棉芯载体效果差异显著,两种载体引诱持效期都达到60d 以上。五种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比较,以诱捕器底部与地面齐平或者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10 cm引诱效果最好。【结论】甘薯小象甲诱芯A搭配黄色桶型诱捕器可用于福建地区甘薯小象甲的监测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进行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以及绿色防控,从引诱剂信息素成分配比、缓释载体类型、诱捕器结构以及诱捕器悬挂高度等方面测试比较了松墨天牛引诱剂与诱捕器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松节油36 mL+乙醇18 mL+乙醛6 mL+2-十一烷氧基-1-乙醇0.06 m L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最好;3种缓释载体持效期都在60 d以上,聚乙烯缓释袋缓释载体的持效期最长;与其他几种诱捕器相比,英格尔生产Ⅰ型诱捕器的诱虫数量最多,且差异显著(P<0.05);有涂层的诱捕器诱虫数量明显增加;当诱捕器悬挂高度距离地面2 m时,引诱效果最佳。本试验筛选出适合闽南地区的引诱剂与诱捕器以及科学使用方法,建议进一步进行林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APF-Ⅰ持久型高效诱剂是一种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为建立其科学的林间应用技术,于2015-2016年在江西省赣州市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该诱剂的应用技术优化试验,并在江西省赣州市及吉安市的松材线虫病疫区或松墨天牛重度危害区开展了该诱剂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诱捕器布设空间位置、密度、高度等对松墨天牛的诱捕量具有显著影响,APF-Ⅰ型诱捕器应选择挂置在林缘、山顶通风处,悬挂高度应在4m以上,两诱捕器间距应为50~150m,在林中呈三角状布置;在试验示范区,松材线虫病病死树显著减少,使用两年的病死树减退率(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1.47%,辐射推广区平均防效也达56.14%,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诱捕器颜色、悬挂高度、悬挂位置对诱蛾效果的影响,为针对番茄潜叶蛾的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专一性引诱剂为材料,采用行为生态学技术方法,在有机蔬菜生产温棚,对比研究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颜色、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诱捕器悬挂位置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结果】蓝色、绿色、黄色和白色4种颜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均可诱捕到一定数量的番茄潜叶蛾,4种颜色诱捕器41 d平均日诱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蓝色65.4头、绿色59.7头、白色47.4头、黄色30.9头,逐日诱蛾量中,蓝色诱捕器最高,依次为蓝色和绿色>白色>黄色诱捕器,差异显著。不同颜色诱捕器逐日诱蛾量占比中,4种颜色的诱捕器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蓝色>绿色>白色>黄色。3种悬挂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39 d平均日诱蛾量依次为40~60 cm为125.1头、90~110 cm为96.1头、140~160 cm为65.1头,逐日诱蛾量中,40~60 cm最高,依次为40~60 cm>90~110 cm>140~160 cm,差异明显。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40~60 cm显著高于其他2种悬挂高度,依次为40~60 cm>90~110 cm>140~160 cm,差异明显。3种悬挂位置性信息素诱捕器35 d平均日诱蛾量依次为悬挂于通风口处为103.0头、出入口处为66.6头、远离通风口处为71.4头/诱捕器,逐日诱蛾量中,通风口处诱蛾量最高,依次为通风口>远离通风口>出入口,差异明显。不同悬挂位置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悬挂于通风口处的诱捕器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悬挂位置,依次为通风口>出入口和远离通风口,差异明显。通风口>远离通风口>出入口。【结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将蓝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于40~60 cm放置通风口处,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成虫的敏感粘虫板、植物挥发物引诱剂及粘虫板引诱剂组合诱捕器,为有效监测白蜡窄吉丁种群动态及成虫诱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蜡树上悬挂4种颜色粘虫板和3种植物源挥发物引诱剂及其组合诱捕器,并每日记录其成虫诱捕数量。【结果】浅绿色粘虫板总诱捕数量为最多,3块样地总诱捕量为55头,2 d平均诱捕量为2.03头/张,其次是黄色粘虫板,其总诱捕数量为30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11头/张;不同引诱剂对白蜡窄吉丁的总诱捕数量最多的为EtOH,总诱捕数量为62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72头/张,其次是FZC,总诱捕量为51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42头/张;4种粘虫板和3种引诱器组合中浅绿色粘虫板和EtOH引诱剂组合诱捕器相比其它组合引诱效果最好,总诱捕量为28头,30日内金黄色粘虫板和EA组合引诱效果最差,3块样地中诱捕数量均为0头。【结论】白蜡窄吉丁对浅绿色粘虫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浅绿色粘虫板与EtOH组合,可用于白蜡窄吉丁成虫数量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松褐天牛引诱剂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国内常见的几种天牛引诱剂在重庆地区对松褐天牛的引诱效果。[方法]田间试验始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至羽化结束,共设置5个处理(4个引诱剂,清水为对照),研究不同引诱剂对重庆市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均有一定引诱效果。引诱剂HYP-SH的引诱效果最佳,引诱活性平均为12.20头/诱捕器;引诱剂ZGHC和A-3引诱活性平均为8.80头/诱捕器和8.00头/诱捕器;FJ-Ma-05的引诱效果最弱,平均为4.80头/诱捕器;引诱剂HYP-SH各月份的引诱活性均高于其他药剂。根据松褐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和诱捕的松褐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可知,6、7月是松褐天牛防治的最佳时期。[结论]4种引诱剂中以引诱剂HYP-SH对松褐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是近年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新发现的沙棘果实重要害虫,研究沙棘绕实蝇监测和绿色防控的新途径。【方法】在田间悬挂黄板组合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进行诱捕试验。以黄板、三角形诱捕器、实蝇专用蘑菇形诱捕器、白色粘虫板作为载体测试其对沙棘绕实蝇的引诱剂效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黄板作为载体,与其他处理相比诱捕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诱捕量为18.33头/张;悬挂密度以每667 m2悬挂40张诱捕效果最佳,蛀果率为8.27%。沙棘绕实蝇引诱剂诱集数量主要集中在前4 d。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成虫诱捕效果为顺序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RDKS>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桔小实蝇引诱剂。【结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组合黄板对沙棘绕实蝇成虫具有极好的引诱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挥发物RDKS对沙棘绕实蝇两性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的成分之一,这两种引诱剂结合黄板可作为沙棘绕实蝇监测和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规律,筛选出对苹果小吉丁引诱剂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缓释瓶,为监控苹果小吉丁成虫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将YC和YSYZ 2种引诱剂与浅绿色和蛋黄色2种颜色的粘虫板进行组合,在3种环境中对苹果小吉丁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对比3种缓释瓶对2种引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及缓释作用,比较诱捕器在树冠不同悬挂方位的诱捕效果。【结果】 栽培苹果园于6月中旬、平均气温达到20℃时开始监测到成虫,高峰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5℃。河滩野果林于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18.1℃时开始监测到成虫,于7月下旬、平均温度达到20.5℃时为高峰期。山区野果林成虫始见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1℃,成虫羽化高峰集中于8月中下旬。3种缓释瓶与2种引诱剂组合对苹果小吉丁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软陶扩香瓶的诱捕数量最高;透明扩香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最长,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次之,PVC缓释瓶缓释效果最差。从悬挂方位诱捕数量来看,北面4 m高度诱捕数量最多,3 d平均诱捕数量达到2.60头/张,东面2 m高度诱捕数量最少,仅为0.64头/张。【结论】 温度对苹果小吉丁成虫的消长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良好、诱捕效果最佳;田间使用时悬挂于野苹果树北面4 m处可起到良好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松褐天牛引诱剂林间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地区进行的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99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46.60头/诱捕器;引诱剂A-3引诱活性平均为37.00头/诱捕器;FJ-Ma-05最弱,平均为16.20头/诱捕器;且引诱剂M-99在6—7月的引诱活性均高于其他药剂。根据试验中松褐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可知,6—7月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为潮州凤凰单丛茶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区选取5块样地(大庵村古茶园、大庵村新茶园、山外山新茶园、竹留村新茶园和深垭村新茶园),采用调查田间区块天牛排粪的方法研究天牛幼虫发生动态,根据种群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法调查天牛成虫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观察的方法对天牛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天牛幼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天牛幼虫在3个样地均有发生,高峰期为8—11月,其中大庵村古茶园有虫株率明显高于大庵村新茶园和山外山新茶园,并具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2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和2020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有虫株率分别为12.7%和12.6%;有虫株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其中大庵村新茶园(海拔1100 m)和山外山新茶园(海拔1200m) 9月有虫株率分别为9.3%和8.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天牛幼虫在各样地均为聚集分布。天牛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庵村古茶园诱捕到的茶树天牛成虫为四脊茶天牛(Trachylophus sinensis Gahan),其羽化期于5月中旬—下旬开始,而后诱捕数量逐渐增加,7月中旬—下旬单个诱捕器的诱捕量为11.67±2.62头,形成一个明显的发生高峰,高峰期雄雌比率为1:1.92; 7月下旬—8月上旬结束羽化,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室内观察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雄虫有假交配现象。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是茶叶上产卵量的5.42倍;雌虫可多次产卵,交配后第5 d产卵数量最多,达9.00±5.10粒/雌,随后产卵量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结论】危害潮州单丛茶园的茶树天牛幼虫高峰期在8—11月,田间呈聚集分布;四脊茶天牛成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下旬,雌虫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根据潮州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在天牛发生高峰期前进行有效的物理、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减少虫口基数,以达到更高、更生态友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纳米诱芯,并开展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最佳且有效的诱芯,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共溶剂法,以两亲脂质分子(DSPE-mPEG5000)为载体制备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以0.22μm聚醚砜膜为缓释材料制备纳米诱芯,采用田间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不同缓释载体材料和不同质量诱芯的诱蛾效果。【结果】性信息素Z9-14:OAc、Z7-12:OAc和Z11-16:OAc质量比为90:0.5:9.5时诱蛾效果最佳;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呈球形,尺寸在4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0.22μm聚醚砜膜缓释载体的纳米诱芯诱蛾量最多,为6.07头/d;缓释载体为PVC毛细管的诱芯诱蛾量次之,天然橡胶塞的诱蛾量最少。纳米诱芯质量为2.0 mg时的诱蛾效果最佳,诱蛾量显著高于除1.5 mg外的诱芯质量(P<0.05)。【结论】纳米载体DSPE-mPEG5000可有效减缓性信息素分解和氧化变质的速度,延长挥发时间。0.22μm聚醚砜膜载体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纳米性诱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室内引诱作用和田间诱捕效果,可进一步开发并应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对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具有明显诱捕效果的光波波长,研究成虫夜间活动节律,优化金龟成虫的灯诱防控技术。【方法】 2014~2015年评价19种不同波长(375~748 nm)LED灯对2种金龟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2019年分时段监测385 nm、395 nm的LED灯以及黑光灯(365 nm±50 nm)的诱捕数量。【结果】 2014~2015年,395 nm的LED灯对铜绿丽金龟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18种波长,395 nm的LED灯对暗黑鳃金龟的诱捕数量同样最多,但与418 nm之间差异不显著。2019年385 nm的LED灯诱捕到的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395 nm的LED灯,但与黑光灯之间无显著差异。2种金龟成虫的上灯高峰均在20:00~24:00,占整个夜晚(18:00~翌日06:00)诱捕量的68.9%~76.7%。【结论】 诱捕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最优波长是385 nm,最佳时段为20:00~24: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无防治措施、迷向丝防治措施、迷向丝+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4种条件下,三角型诱捕器与纸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以及各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2020年在石河子152团果园设置各防治区,悬挂2种诱捕器,在苹果蠹蛾发生和危害期调查各诱集点的苹果蠹蛾成虫的诱捕量及发生动态。【结果】纸型诱捕器在各防治措施下的诱捕效果均好于三角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在不同天气变化中的适应性好于纸型诱捕器;各防治措施中,迷向丝防治区的防治效果好于综合防治区,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纸型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好于三角型诱捕器(1 494只>933只),与化药防治相比,迷向丝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林果种植区梨/李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技术。【方法】试验区分别按4、8、12个/667m2的密度悬挂含有梨/李小食心虫诱芯的诱捕器,另设置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在杏园不同密度、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进行对比,对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进行试验。【结果】诱捕器密度4、8、12个/667m2试验区杏子采摘前蛀果率分别为11.33%、7.20%、5.60%,诱捕器密度4个/667m2与8、12个/667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诱捕器密度8和12个/667m2个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式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最好,三角形诱捕器次之,盆式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之间无显著差异,瓶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显著差于三角形诱捕器和盆式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持效期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粘虫板更换期5 d和诱芯更换期10 d诱捕效果最佳。【结论】在南疆高温干旱区域杏园以性引诱剂来防治梨/李小食心虫无法达到有效控制其危害的目的。尽管盆式诱捕器诱捕效果好,但是每日需要加水,采用三角形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对诱捕效果影响很大,7~10 d更换1次粘虫板、30 d更换1次诱芯。  相似文献   

18.
苹果蠹蛾消长动态及果园中赤眼蜂释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果园中利用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的田间释放技术.[方法]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和寄主卵诱捕法,研究了苹果蠹蛾在阿拉尔地区的发生动态及人工繁殖赤眼蜂在果园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扩散规律.[结果]苹果蠹蛾雄成虫在阿拉尔地区1年有4个发生高峰,有滞育现象,赤眼蜂在果园扩散距离可达16m,但在2-8m范围内赤眼蜂的寄生数量最多;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其寄生率也在增加,但并非放蜂的次数越多越好.[结论]在该虫的防治策略上用苹果蠹蛾性诱芯捕杀雄蛾防治越冬代,化学防治重点在第一代幼虫;田间释放赤眼蜂重点在第二代,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蜂2-3次,蜂卡间隔距离8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