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家参谋》2014,(11):4-8
自从"转基因食品"出现,就一直争议不断。近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试图通过本文的全面解读,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何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的过程。而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2.
王玺 《新农业》2010,(4):26-27
<正>转基因作物,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兼具高产优质、多抗等诸多优点。由于目前尚缺乏科学依据证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改造了生物的遗传物质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4.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简称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5.
子嵌 《云南农业》2005,(1):27-27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为地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中去,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7.
基因工程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用酶学方法将某种生物的基因(DNA片段)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具体过程是载体把供体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并在受体中复制,转录和翻译,使受体表现出供体的某些性状的过程。所谓供体就是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体,所谓受体就是接受“目的基因”的生物体。所谓载体是能够把“目的基因”带入受体的生物体(这里主要指细菌细胞内的质粒  相似文献   

8.
董钻 《新农业》2004,(7):56-57
转基因是一种技术.即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主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生物体的技术。具体地说.转基因通常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把一种生物体的某一个基因从一连串的基因中分离出来,将它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使后者获得被植入基因所携带的遗传性。  相似文献   

9.
纯粹的“天然食品”并不存在 转基因技术可以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物转基因是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作物的遗传物质中去,使其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蛋白质或核酸),在产量、抗性、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0.
由于基因工程(或称DNA重组)能够将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基因)在体外重组后再引入受体生物细胞,这样便打破了物种的界限,使人们有可能按照需要创造具有新遗传性状的新的生物类型。科学家们几乎从基因工程刚一兴起时就考虑它在农业上应用的可能性,并开始进行探  相似文献   

11.
<正>转基因食品为什么要进行食用安全评价?答:与传统育种方法不同,转基因生物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某一基因片段引入到其他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为了预防在基因操作过程中,把一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安全有害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或者由于基因操作引起受体生物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各国政府都重视和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生物科学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出现了将外源基因(DNA 片段)插入动物染色体的一门新兴科学——基因转移学,由此而产生了转基因技术和它的产物一转基因动物。1980年首次把外源基因转移给小白鼠的实验获得成功,以后给猪、羊、牛、鱼、兔子等动物转移基因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转基因动物问世了。转基因动物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物,生物工移技术;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所组成,其中的核心是遗传工程,也就是对基因进行剪裁,拼接,改造和加工,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蓝图产生特定的性状、品种、物种和产品。  相似文献   

13.
动物转基因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改造后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组片段导入实验动物的受精卵,使其与受精卵DNA发生整合,然后将此受精卵转移到雌性受体的输卵管或子宫中,使其顺利完成胚胎的发育。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的采用可使基因转移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海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有目的地利用及定向改造生物体系 (包括组织、细胞及其组分 )的技术。海藻分子生物技术指有目的地利用和定向改造海藻的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以及与藻类天然产物开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广义地讲 ,它应包括应用于海藻学研究领域的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蛋白质同工酶、基于遗传物质基因组DNA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技术、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  相似文献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有目的地利用及定向改造生物体系 (包括组织、细胞及其组分 )的技术。海藻分子生物技术指有目的地利用和定向改造海藻的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以及与藻类天然产物开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广义地讲 ,它应包括应用于海藻学研究领域的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蛋白质同工酶、基于遗传物质基因组DNA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技术、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  相似文献   

16.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60 %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90 %以上的大豆、5 0 %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产品。在我国,转基因食品还比较罕见,到目前为止,经农业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准许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仅有 6个,其中有 3个涉及食品,即 2种番茄、1种甜椒。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推进和全球…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技术安全性问题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人为的转基因技术包括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和微生物转基因。但是转基因技术却存在着诸多危害和安全隐患。本文针对转基因技术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调查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外源基因转化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远缘杂交是创造生物新物种和新种质以及转移遗传物质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外源DNA导入技术以DNA片断杂交技术假说为理论依据 ,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 (总DNA)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 ,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 ,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后代 ,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概况 ,阐述了外源基因导入的技术以及检测方法 ,分析了外源基因转化在小麦育种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之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可突破生物种间障碍限制,将控制某生物性状的基因取出,再通过基因操作将其导入  相似文献   

20.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简称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现状基因工程从1982年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已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批准商业化生产的已有100多个品种。在种植面积上,美国占74%,阿根廷占15%,加拿大占10%。在市场占有份额上,美国70%以上的零售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堪称转基因第一大国。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交易额在2000年达到2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