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麥是華北主要農作物,長時期來單位面積產量停留在百斤上下,而且歷年產量很不穩定,這種情况必須給以改變,而且是有可能改變的。如何求得單位面積產量的穩定和提高,是當前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米丘林和他繼承者的光輝成就充分說明了選育優良品種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日漸提高的栽培條件,發掘生產潛力,求得穩定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簡單而有效的途徑之一。近年來國內也有着不少的事例,證實了這一點。54年8月鄧子恢部長總結陝西小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按照“1956年到1967年全国農業發展綱要(草案)”規定,增加農作物的复种指数、推行水旱輪作以提高粮食生產和增產牲畜飼料,以發展畜牧業的方針,大麥在長江流域一带農業生產上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提高;因为大麥的生長期短,能比小麥迟播、早收,符合南方水田增加复种指数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大麥的适应性較强,在南方栽培產量比小麥高而穩定,扩大大麥的生產,对于增產飼料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大麥是制造啤酒唯一  相似文献   

3.
一、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個革命的四十週年我們剛剛紀念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度,把工人和農民從資本主義剝創下解放出來,把政權轉移到勞動人民手中,使舊沙皇俄國各族人民無窮盡的創造活力得到了新生。這樣就爲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勞動人民物質福利的迅速提高及科學、文化、藝衛的繁榮,創造了社會前提。在蘇維埃政權存在的四十年期間,蘇聯的作物栽培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種作物的播種面積比1913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增加了7500萬公頃),其中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增加將近一倍,棉花和糖甜菜增加兩倍,飼料作物增加11倍以上。穀類作物和技術作物的總產量大大地增長,作物栽培業的商品率顯著地提高。例如,1956年商品穀物的生產幾乎爲革命前最豐產的1913年的3倍。糖甜菜和馬鈴薯的商品產品在這個期間增加了將近2倍,棉花、向日葵和蔬菜的商品產品增加將近5倍。作物栽培產品總產量的增加,是通過擴大作物播種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的。這一點可以從棉花這個極重要的技術作物的例子裹看出來(表1)。  相似文献   

4.
北京郊區農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從去年8月開始,分期分批地進行了重默社的生產規劃工作。到今年六月為止,已有4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擬訂了以發展農業為中心的生產規劃,創造地累積了許多農業生產規劃的寶貴經驗。但是這個工作是一個新的工作。有許多問題需耍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提出下面的幾個問題和大家作初步的探討:一.關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規劃的領導問題全面合作化和基本上已經定型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進行全面的長期生產規劃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農業生產合作社全面的長期生產規劃所牽涉的問題很廣,其中有些問題不是合作社本身所能解決的,為了使合作社能够更順利地并且根據國家的計劃要求進  相似文献   

5.
地球升溫已經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事實。我們正處在大約每十萬年發生一次的全球氣候劇變周期中。隨着人類人口的急速增加而驟增的人爲活動更是加速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e凡森林面積因大量砍伐而急劇減少、耕地面積減少、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導致大氣組成分改變所産生的溫室效應等各種因素導致下列現象:極地冰棚持續溶解,海平面上昇,陸地消失,森林野火猖獗,中緯度和熱帶乾燥地區可用水量減少,亞洲大部分地區淡水資源減少,嚴重水、旱災相繼發生,豪雨、土石流、低地泡水、農地缺水成爲常態,地球升溫也導致人類死亡,動、植物滅種以及傳染病爆發率上昇等危機,加上農業生産不確定性增加,昆蟲活動(蜜蜂等授粉昆蟲及害蟲)異常,日照時數與光合作用量減少。各種因素最後將導致普遍的農作物減産、少數發展中國家發生饑荒等現象。本報吿將述吾人面對氣候異常時的短、中、長期可行因應之道。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养蚕生產也和其他生產事業一样,既要提高產量与品質,也应節約生產成本。近几年來,养蚕收成从單位蚕种說,每張蚕种的產繭量有顯著的提高;繭的品質在繅絲量上是有進步的,但生絲品質方面就难滿意。至于蚕繭的生產成本,从养蚕戶普遍反映劳动强、桑叶費的情况可以推想是不低的;可惜关于蚕繭生產成本的精确資料目今还是缺乏。在大力發展蚕桑生產的方针下,節約生產成本是一重要因素。近年來虽然國家收購繭价一再提高,可是農民育蚕的情緒还不十分热烈,例如,对桑樹的培育就不夠重視。如果設法減低养蚕成本使养蚕的利潤增多,蚕桑事業必然会得到進一步的迅速發展。养蚕生產最重要的开支是劳力与桑叶,据刘潤清、潘鴻声調查:劳力佔养蚕生產費36.6%,桑叶佔40.7%。桑叶本身成本的降低自然又是一重要因素。在此主从养蚕技  相似文献   

7.
一、緒言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我國棉花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分佈範圍很廣。幾年來在老棉區如:關中、晉南、冀東、遼陽等地黄萎病還在繼續擴展。據1956年關中棉區估計陝西經惠渠灌溉區,棉田發病率一般在30%左右,嚴重地區發病逹90%,估計平均減產20%,同時黄萎病也已在新疆新棉區發生,因此為着保證棉花生產,必須積極防治黄萎病。1955年植物保護會議决定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課题是鑑定病原,明確傅染途徑及寄主範圍,找出防治方法和抗病品種。我們感到棉花抗黄萎病品種的鑑定是尋找和培育抗病品種的基礎。必須組織各地試驗場所的力量,在統一計劃下,進行鑑定才能事半功倍。這個意見得到農業部棉產處,中央農業科學院等備處和各合作單位的支持,使棉花抗黄萎病品種的鑑定試驗得在遼陽、唐山、臨汾、涇陽等四個試驗站、華北科學研究所和北京農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合作)等六個地點同時進行,以期通過田間之試驗,比較各品種在不同地區抗病性的强弱,以了解各地黄萎病菌的差異,為選育抗病豈產品種而打下基礎。  相似文献   

8.
我們祖國的農業,是世界上最早發達國家之一,據考古發掘和有文字記載的事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在長期農业實踐中,對有關農、林、牧、動植物、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培养控制的技術,都作了許多創造和發明,積累了豐富而寶贵的經验,單是可食的植物,就多達兩千多種,超過歐洲和美國的兩倍。這是由於從实际出发,體會到人力可以勝天,和外界環境对生物體的影响,因而对生產起了良好的作用。所以我国的農业理論是唯物主義的,並經常与唯心主义作過不調和的鬥争。我國農业实践,有许多地方是与米丘林先  相似文献   

9.
番茄是一种富于营养的蔬菜,解放后,在武漢郊区才开始發展栽培,由于栽培的經驗不久,在1951年前,產量一般停滯在5000斤左右,華中農学院蔬菜教研組为了使郊区的番茄能提早成熱和提高產量,以滿足城市人民的要求,曾進行育苗問題和栽培技術的研究,为郊区番茄栽培的發展,提供了技術的帮助,近年來郊区番茄的產量有着相应的提高,一般每畝为8000斤左右,个别合作社已达10000斤以上,成熟期一般也提早10至15天,我們为了使郊区的番茄產量不断的提高,在栽培技術上,曾進一步加以研究,1956年上季在本院教学实習農場二畝三分的面積,达到28,578,75斤的收獲量,每畝平均產量为12425.54斤,为武漢地区獲得早熟高產穩產,更創造了条件,茲將農業技術要点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緒言有机体的生長按照生理上的性質而言,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方法:卽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增大和細胞间组织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細胞增大,因为沒有細胞的增大,就不可能有随伴着生活物質量增加的細胞增殖。所以名符其实的生長现象乃是有机体組織活动要素量的增多。桑蚕的生長和一般动物不同,细胞的增大和細胞的增殖發生在顯然可以区别的不同时期中,卽在每一齡的食桑期中主要進行細胞的增大,而在眠期中则主要進行細胞增殖,这样就規定了桑蚕幼虫生長的節奏性。桑蚕幼虫生長的另一个特点是絕对生長量顯然比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用3种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冬小麦品种,研究其产量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和木垒3个试验点的环境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同一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木垒点小麦产量高于乌鲁木齐点,乌鲁木齐点高于昌吉点;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著,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较大的变异,不同品质类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滨州市1949~2005年小麦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量变化,并运用马尔可夫链对滨州市的小麦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滨州市小麦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在1949~1980年小麦产量与播种面积和单产量显著相关;1980~2005年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特别是大量化肥、机械动力的投入,使得对播种面积的依赖性减小。利用马尔可夫链对2004和2005年小麦产量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这说明运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小麦产量的丰歉状态预报是有效可行的,进而可以用来对未来小麦的产量安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常常会导致小麦产量波动,5月份作为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该时段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目的]为了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升, [方法]利用宝鸡地区近16年来5月份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数据,与宝鸡地区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宝鸡地区冬小麦5月生育的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0 ℃左右;冬小麦单产与5月份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但降水量减少所带来的冬小麦增产并不是无限的;冬小麦单产与5月日照累计时长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产量会随光照时长逐渐增多,充足的光照对于冬小麦5月生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异常气候条件下小麦估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针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估产模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高估产模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气象灾害指标、遥感植被指数与趋势产量的随机森林回归估产方法,基于该方法构建了中国五大麦区的小麦单产估算模型,并选择典型的灾害年份在县级尺度和麦区尺度上分别进行了精度验证,对比分析了不同麦区输入变量对估产模型构建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五大麦区估产模型拟合精度的R2均在0.95以上,各麦区县级实际单产与预测单产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0.060,区级均低于0.049;输入变量在不同麦区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五大麦区重要性均较高,干热风指标在西北春麦区与北部春麦区相比其他区域更重要,月平均温度距平与月平均降水距平在各个麦区的重要性差异不大,小麦拔节期与抽穗期的标准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重要性相对其他时间段的NDVI更高。本文构建的估产模型能够满足异常气候条件下估产的精度,可以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大尺度的估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敏感性。[方法]以郑州市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和小麦单产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育期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段降水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不同,底墒水权重占20%,越冬期降水权重占26%,返青至开花期降水权重占32%,灌浆期降水权重占-11%;其中拔节到孕穗期间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降水为负面影响;越冬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产量增加5.22 kg/hm2,返青至开花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增收1.545 kg/hm2。[结论]根据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可对小麦产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艳梅  陈海涛  周翔  陈波  刘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91-15192
利用1970—2008年六盘水市的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六盘水市小麦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水近39年小麦生长季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小麦的相对气象产量变幅较大;2~4月的降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中等强度或重度倒春寒及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  相似文献   

19.
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及增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与降水量(即上年7月至当年5月降水量总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单位产量基本上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毫米降水形成的小麦产量大体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以1981年为界,由于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使得198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显著提高。并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小麦的增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南、北京两地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展了不同土壤类型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褐潮土和红壤2种不同土壤类型上,有机无机均衡施肥(NPKM)均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长期不均衡施用无机肥土壤中N、P、K养分在2种土壤上则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尤以红壤上降低最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对照处理(CK)相比,在红壤上增产788.32%,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8.74%;在褐潮土上增产828.05%,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9.22%.在2种土壤类型上无机均衡施肥(NPK)小麦产量差异比较明显,在褐潮土上的增产潜力高于红壤,而不施P的NK处理小麦则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在褐潮土上减产15.86%,在红壤上则绝产.研究同时发现,在2种土壤上小麦增产途径有所不同,在褐潮土上应以增施磷肥和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为主,而红壤则以增施有机肥和提高小麦的穗粒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