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氮素积累量,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不同施氮时期条件下,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促进强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提高中弱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利用。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呈降低趋势。推迟施氮时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基肥氮的比例增加,来自追肥氮的比例减少。随施氮时期后移,肥料氮在0~100 cm土壤中的残留呈现增加趋势。与起身期和孕穗期追氮相比,拔节期灌溉后追施氮肥,肥料氮在20~60 cm土壤中残留量最大。综合分析肥料氮在小麦季的去向得出,拔节期追氮肥料氮去向更均衡。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施氮方式调控河北平原区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特性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T1)相比,各种施氮处理(T2~T5)植株的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显著提高。各种等量施氮(375kg/hm~2)处理中,与常规施氮处理(T2,30%底施结合70%大喇叭口追施)相比,氮素后移处理T3(30%底施、50%大喇叭口追施和20%开花追施)、T4(30%底施、40%大喇叭口追施和30%开花追施)和T5(30%底施、30%大喇叭口追施和40%开花追施)生育后期各时期和阶段(开花-灌浆和灌浆-成熟)植株和茎、叶、籽粒的氮累积量增多,其中以T4植株和上述器官的增幅最大。不同处理成熟期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及表现特征与各处理植株及各器官的氮素积累能力一致。此外,氮素后移处理(T3~T5)较常规施氮处理(T2)成熟期植株的氮效率参数(如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增大,单位籽粒吸收氮量增加,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率降低,表明氮素后移处理(T4)通过改善生育后期氮素吸收,具有增强穗粒发育、籽粒灌浆进而促进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作用。不同施氮处理各生育时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植株氮素积累特性的表现特征相似,表现为T3~T5明显高于T2。本研究表明,河北平原区适宜氮素后移施氮方式(如T4)能改善夏玉米生育后期植株氮素营养,促进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15N微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不同密度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探索提高晚播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结果 表明:稻茬晚播小麦开花期植株吸收的氮素67%~71%、成熟期植株吸收的氮素53%~70%来自土壤中氮素,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开花期植株对肥料15N的吸收以基施15N为主,成熟期吸收追施15N比例则高于基施15N.花后营养器官中的肥料15N向籽粒中转运,其中茎鞘转移量最大,转移氮素以基施15N为主.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加成熟期植株对追肥中肥料15N的吸收量及占总氮比例.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提高,主要是增加营养器官中追肥15N向籽粒中转运.这说明晚播条件下适度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土壤中肥料残留,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中的运转量,结合氮肥后移措施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基、追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与运转、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都上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植株花前氮积累量与基施氮肥量、花后氮积累量与追施氮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籽粒氮产量与花前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前氮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氮积累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基、追氮肥平衡施用,氮素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氮胁迫对小麦碳氮代谢、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田长期氮肥定位试验,以施N 180 kg/hm2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氮胁迫(不施氮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95、强筋小麦品种石优20)碳氮代谢、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胁迫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旗叶蔗糖含量(花后7~35 d)、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花后7~35 d)、籽粒蔗糖含量(花后21~35 d)、籽粒SPS活性(花后14~35 d)均较对照明显降低;2个小麦品种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籽粒GS活性均较对照明显降低;2个小麦品种开花期氮积累量、成熟期氮积累量、开花前氮转移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而开花前氮转移率和开花前氮贡献率均较对照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对照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综上,氮胁迫下小麦灌浆中后期碳、氮同化能力明显下降,氮素积累量降低,但对氮素的吸收能力增加,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比例增加,进而小麦植株对氮素的整体利用率得以提升,但小麦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和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为试材,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拔节雌雄蕊原基形成期和挑旗(四分体)期追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极显著地提高粒重;追氮时期过早(起身期)或过迟(开花期)均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拔节期追氮效果显著优于挑旗期,而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拔节期与挑旗期调控效果差异不显著。挑旗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均能提高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粉的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降低公差指数,提高评价值,但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较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对追肥时期更敏感,挑旗期追施氮肥效果最佳,拔节期次之,而鲁麦22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效果基本一致。[结论]拔节期或挑旗期是小麦高产优质兼顾的追氮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肥力高、低2个土壤进行氮肥减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水稻相比,施氮肥水稻籽粒产量、穗粒数和有效穗分别提高29.9%~51.8%、10.9%和27.1%。氮素在水稻体内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高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籽粒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内部利用率均略微提高。低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产量降低13.0%。尽管氮肥表观利用率只有23.9%~28.1%,但水稻当季所吸收的氮占施氮量的67.1%,这说明,施入的氮肥绝大部分被水稻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豫北地区冬小麦氮肥最佳使用方式,以"中麦578"为供试材料,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基施(基肥)和追施(拔节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有效的提高小麦的最高茎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高氮吸收利用率、氮农学利用率和氮偏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相似文献   

11.
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肥料施用量相同的2个处理(常规施肥和一次深施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雄穗、雌穗、籽粒的鲜重、干重及植株N、P2O5、K2O含量。[结果]一次深施肥的玉米比常规施肥增产521.5 kg/hm2,提高了5.76%。一次深施肥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氮、磷的吸收。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氮、磷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在玉米成熟期,钾的分布比例为茎秆>叶片>籽粒,施肥方法对钾的分布有影响而对氮、磷的分布则无影响。常规施肥钾在叶、茎、粒中的分布比例约为3∶6∶2;一次深施肥分布比例为2∶2∶1。[结论]一次深施肥可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陕南小麦氮肥追施最佳时间和最佳用量,为陕南地区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汉麦6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冬灌期、拔节期进行1次或2次追施氮肥,通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纯氮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同等纯氮施用量下,1次追肥,以拔节期追肥效果最好,其中,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751.90 kg/hm2,其次为追施纯氮103.50 kg/hm2时,产量为8 623.20 kg/hm2;当纯氮施用量高于69.00 kg/hm2时,拔节期1次追肥效果优于冬灌拔节2次追肥。追施纯氮34.50 kg/hm2时,2次追施的小麦产量高于拔节期1次追施。[结论]拔节期1次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结构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方案。[方法]以目前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材料,在小麦各生育期采用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处理,研究各处理施肥比例对供试小麦产量结构、籽粒综合品质、试验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基肥施用比例50%的处理(T_3)有效穗、产量均最高,即氮肥运筹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来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千粒重影响不大,总氮量不变的情况下,基肥施用量的增加会降低小麦整体籽粒品质,但可以提高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是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总氮保持一定的基础上,基肥施用比例增加,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但超过一定的施用量,有效穗开始下降。后期施肥用量对小麦千粒重、穗粒数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即合理的基肥施用量及完善的后期追肥比例是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黄河沙滩地优质麦氮素同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郑麦9023和豫麦34号2个强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了黄河沙滩地土质条件下氮肥运筹对优质小麦氮素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优质小麦不同氮处理根、茎、叶的氮素同化量高峰期均在拔节期,氮肥分期追施处理在后期尤其是灌浆期不同器官生长的效果显著高于苗期一次性追施的;不同施氮处理对2种优质麦根、茎、叶氮素同化的影响在特定时期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籽粒蛋白含量与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器官氮素同化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来说,3个追氮处理中以苗期、拔节期和开花期3次等量施氮处理的效果最好。生产实践上,在氮肥运筹时应注意根据黄河沙滩地土质上优质小麦在生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同化器官对氮肥反应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在本地探明周麦18的高产性与水肥的偶合效应。[方法]针对小麦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从施肥数量和施肥比例2个方面,研究了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动态指标、小麦根系分布状况、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等重要指标。[结果]对于周麦18,在出现次生根生长高峰的同时叶龄、叶面积指数、干物重也出现生长高峰,且后3个性状的生长量曲线孕穗期比前2个时期跳跃大,说明孕穗期前后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快;小麦高产要注重氮肥作为基肥的比例不能太小,以5∶5为宜,否则将显著影响高产品种产量的发挥;N∶P∶K以8∶8∶4产量为最高,同时由于试验地肥力较高,没有表现出增施氮肥对产量的有效作用,还是以最小量氮素产量为最高。[结论]在周麦18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做到"7分种3分管"。基肥有利于培养群体,同时与产量存在正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姚广平  蒙星  王楠  汪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944-2944,2992
[目的]为了探讨小麦孕穗期不同追肥方式对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西农9871为材料,于2009~2010年度陕西三原县在小麦孕穗期进行了5种追肥方式在小麦上的试验。[结果]土壤追施尿素的产量最高为9.4 t/hm2,比不追肥(CK)增产36.2%,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分别比CK增产18.8%和11.6%。[结论]在小麦孕穗期土壤追施尿素、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均可明显增加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而叶面喷施尿素并不能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氮素利用相关酶对油菜中氮素再分配的贡献程度。[方法]采用单株砂培培养,严格控制氮素等营养供应,用15N饲喂追踪,分别测定在蛋白水解酶(P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抑制剂处理的情况下.两个油菜品种氮低效品种6号和氮高效品种2号的产量、籽粒氮素转运和积累量、叶片氮索损失的情况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两品种皆在抑制GOGAT活性时,氮素利用效率最低.产量最少。籽粒中氮素转运比例最低,叶片氮素损失最大,其次为PE,在抑制GS时影响最小。同时发现在生育后期,叶片中积累的氮素接近80%转运出叶片。籽粒中来源于营养器官前期积累的氮素达到50%-70%。两品种油菜呈现相同趋势。品种之间.2号油菜品种的籽粒氮素累积和产量高。氮素损失较少。氮低效品种6号和氮高效品种2号在所有受抑制情况下呈现相同规律。[结论]GOGAT是油菜氮素再利用的关键酶,品种间酶活性不同可能是品种氮素再利用效率不同的重要因素。叶片生育前期积累的氮索主要用于氮素再利用.籽粒中积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