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前期对来自不同产区的蓝莓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并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进行了初步的属水平鉴定。其中,有5株拟盘多毛孢属的真菌在与已报道为害蓝莓的拟盘多毛孢种群进行系统发育树对比分析时,单独形成一个分支。为确定这5株菌的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法对供试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5株病原菌均为Pestalotiopsis kenyana,分生孢子大小为(20.7~28.8)μm×(4.7~7.2)μm,中间三色细胞同色,长为13.2~18.0μm,具2~3根顶端附属丝,1根基部附属丝。本研究是P.kenyana为害蓝莓在国内外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鉴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温室中疑似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番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4株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明确了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商丘地区草本药用植物猪殃殃白粉菌为试材,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了其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白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猪殃殃白粉菌着生于叶的两面及茎上,随着病原菌的发展,蔓延至覆盖整个叶子表面。显微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100~260)μm×(10~12)μm,产生2~3个未成熟的分生孢子。足细胞(28~65)μm×(9~11)μm,紧邻着2~3个短细胞。分生孢子桶-柱形,(22~42)μm×(15~20)μm。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632 bp序列,Gen Bank登陆号为KX396590。经MEGA 5.0软件分析,其与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orontii ITS序列AB430813序列聚为一枝,而来自其它属种白粉菌的5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河南商丘地区的猪殃殃白粉菌为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rontii。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新型月季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具明显的灰白色轮纹。分生孢子呈梭形,宽度为4.83~9.11μm,由5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附属丝,长度约为5.93~36.23μm,尾胞具附属丝1根,长度为2.85~16.05μm。其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lavispora的同源性达到99%。基于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该病原菌被最终鉴定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rth.)Stey.,经检索月季病害,属国内首次发现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月季叶枯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但20~30℃范围内差异不显著;适宜pH5.0;最佳碳源为乳糖。  相似文献   

6.
浙江枇杷枝枯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鉴定浙江省宁海县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枇杷生产的新病害的病原,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海枇杷产区的病害流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典型的枝干病灶组织中分离到了该病的致病菌,应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该致病菌的致病性,同时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BLAST软件将测序所得真菌ITS序列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数据库中已登录的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结果】病原菌在病枝上分离频率为75.6%,对3 a生盆栽‘宁海白’枇杷树的叶片和枝条具有强致病力;在PSA上菌落呈白色绒毛状,生长旺盛,具轮纹,背面蜜黄色。25℃培养7 d后产生黑色小团状子实体。分生孢子5细胞,梭形或纺锤形,直或略弯曲;中间3色胞异色,第1、2色胞深褐色,第3色胞浅褐色,分隔处缢缩;顶孢无色,三角形,具2~3根附属丝,大角度分开;尾孢无色,三角形或圆锥形,具中生式柄1根,尾孢细胞大于顶孢细胞。该菌在枇杷病枝上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集着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直径150~300μm。其ITS序列与已公布的聚多拟盘多毛孢菌的ITS序列的相似性可达到100%。【结论】宁海地区发生的新的枇杷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聚多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ydowiana(Bres.)P.L.Zhu,Q.X.GeT.Xu,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7.
澳洲坚果叶斑病新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澳洲坚果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运用柯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DA培养基最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培养3d后,菌落直径达62.9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8℃;病原菌在pH值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7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瓜菜》2019,(3):8-12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重要的瓜类经济作物。2015年10月在我国广西武鸣甜瓜主要种植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新的叶斑病。该病原菌疑似通常危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病的多主棒孢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多基因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菌落中间墨绿色,边缘浅褐色,有明显的生长圈,气生菌丝茂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单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微弯曲,具0~13个隔膜,大小为(3.1~6.4)μm×(14.0~138.9)μm。克隆测定该病原菌的4个保守序列ITS1,2、ITS4,5、ACT和TUB2。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回接到甜瓜幼苗,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症状,符合柯赫氏法则,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该病原菌也可侵染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及离体叶片使其发病。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近年四川省石棉县黄果柑果实田间普遍发生的果面病斑的致病菌,2016年12月在当地采病果为试验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共获得12株真菌,5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5株为互隔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2株为果生刺盘孢菌C. fructicola。分离获得的胶孢炭疽菌株和互隔交链格孢菌株均能侵染果实和叶片形成病斑且与田间病斑基本一致,两者是生产中石棉县黄果柑果面病斑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广西蓝莓产区叶斑病的致病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的颜色、大小、附属丝等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可致蓝莓叶片产生褐色病斑,边缘有深褐色晕圈,后期产生黑色分生孢子盘。该菌菌落呈白色,背面乳白色至淡黄色,产孢细胞无色透明,圆棒状。分生孢子(21.5~25.8)μm×(5.5~7.5)μm,中间3个色胞同为橄榄色,具2~3根顶端附属丝,长11.4~21.6μm。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是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引起蓝莓叶斑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