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人工培育竹荪科研组,经过两年多时间于1986年夏季在毛竹林人工培育出竹荪,生产出第一批竹荪商品。 竹荪是稀世山珍——一种高级的食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毛竹林下蔽阴、潮湿、避风等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毛竹林下拥有较多的竹叶、竹枝等凋落物和地面上的死竹篼等有机物,试验研究了毛竹林下竹荪栽培的立体经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茅山丘陵山区竹林栽培竹荪这一立体模式切实可行,通过栽培竹荪起到了竹园垦复、抚育松土和施肥的效果,既改善了竹林环境条件,提高了毛竹的产量和质量,又可获得经济价值较高的竹荪,是单纯竹林经营效益的4.9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竹荪在诸暨林区野外可常见,毛竹林下人工仿野生栽培竹荪的技术管理和人工批量生产成品在诸暨市为首次。试验结果表明:长裙竹荪可以在诸暨的毛竹林下和平整的旱地生长;在培养基质统一制作和菌种统一提供时,其在毛竹林下的生长产量普遍优于平整的旱地;人工野外播种时间以3月中旬为宜;在干旱高温季节,灌溉以喷滴管+贮水桶的形式效果优于抽水泵+贮水桶形式及人工担水灌溉的形式;充足的水源以及必要的劳动力是影响收益率的重要因素;烘干设备自制成本可比采购成本减少20%。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既利用林地资源,又带动竹材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生态效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对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的技术、效益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毛竹林的经营以生产竹材、竹笋为主,经济效益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为探索提高毛竹林群体效益的途径,笔者从1988~1990年,在溧水县秋湖林场,利用毛竹林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金针菇、平菇、竹荪等食用菌的栽培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秋湖林场官塘坝的毛竹林内。该处地势平缓,土壤为土层深厚的黄棕壤,毛竹林是1969年营造,一般眉围31cm,每亩立竹250株,郁闭度0.8左右,面积800余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 2 试验方法 在毛竹林中各设一块0.5亩的标准地栽培竹荪、金针菇、平菇。栽培前、后均测定立竹株数、粗度(眉围)、郁闭度等因子,并观察栽培食用菌后对毛竹生长的影响。同时,在林中设一块0.5亩标准地作对照。 试验期观测内容:统计每年竹材、竹笋以及竹荪、金针菇、平菇的产量、产值和纯收入,以金针菇在室内,平菇在裸露地进行常规培育作对比。  相似文献   

6.
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毛竹林蔽荫、风小、湿润的独特环境条件,以及拥有较多的竹枝、竹叶、竹箨等凋落物和残留在地里的死竹篼、死竹鞭等有机物,进行地下栽培棘托竹荪和利用空间挂袋毛木耳的立体经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切实可行,既提供了人们物质生活所需的竹荪、毛木耳产品,又改善竹林环境条件,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获得菇、竹双丰收。栽培竹荪,起到垦复竹山,抚育松土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同时,竹荪、毛木耳呼吸作用所释放大量的CO2,大大增加竹林干物质积累,为竹林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产值可达13514元·hm-2,比单纯经营竹林翻3番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花年毛竹纯林进行1a覆盖-1a套种竹荪轮作等经营模式试验,研究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修复作用。结果表明:(1)1 a覆盖-1 a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的2 a净收入达到18.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3.29,分别是传统单一经营模式、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的19.6倍和1.6倍。(2)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在高碳氮比(C/N)有机物覆盖的清理、林地土壤改良、林地地力培育等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优于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有效防止竹林地因覆盖而引发竹林衰退。毛竹林覆盖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是毛竹林可持续性发展的经营模式,可作为毛竹林覆盖的配套经营措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毛竹林下栽培长裙竹荪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1992~1994年选择新杭镇横岗村为试点,连续三年在毛竹林下进行引种长裙竹苏试验,已取得显著效果。总计种植菌种2760袋,栽培面积920m2,产干品147kg,折160g/m2共创产值10.5万元,投入比1:1...  相似文献   

9.
竹林间种竹荪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内间种珍贵食用菌竹荪,土壤容重、紧实度分别下降17.5—38.6%、43.4—54.1%,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增加8.8—24.4%、46.6—69.4%;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4.8—58.5%、全N增加37.7—43.2%,P(P_2O_5)含量增加23.5—29.4%、速效K含量增加65.7—81.1%,相当于林地人工施肥(大豆饼风干物)937.5千克/公顷。竹林间种竹荪大大改善了其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
竹荪是名贵食用菌,它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脆嫩爽口,味道鲜美,历史上作为贡品。在医药上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病治者有一定疗效,特别是腹部脂肪过厚者,长期食用减肥效果明显。我国在世界上是竹荪主产国,分布有10个种和变种,以短裙竹荪质量最佳。为了开发北方短裙竹荪资源,实现人工栽培,在省科委立项开展了研究工作。3年来,我们对北方短裙竹荪的生态学、生物学、菌种分离、驯化培养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楠竹林地空间,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对楠竹林采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笋用林,并在林下种植竹荪,实施菌笋复合经营。结果显示,通过对楠竹林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丰产技术措施,竹林春笋产量明显提高,较对照提高62.49%;若同时在林下种植竹荪,则春笋产量更高,较对照增加1.69倍,同时可收获鲜竹荪超过400 kg/667 m2。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针对麻竹笋用林因长期管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竹林退化、产笋能力下降、竹农经济效益受损的现状,通过采取扒土晒目、培土施肥、除蔸打萌、浅翻垦复、地膜覆盖等综合培育措施以及适当的密度控制对退化竹林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培育管理和适当的密度控制,可以显著提高退化麻竹林的出笋率、单笋质量和笋产量;提高笋产量的适宜密度控制措施为:1年生竹株每丛留4株,2年生竹株每丛留2株,其余年龄的竹子全部采伐。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竹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笋竹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荣昌区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麻竹产业发展在推进荣昌现代林业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麻竹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展了麻竹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配套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实施10多年来,在麻竹良种选育、标准化栽培、笋材叶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推动了重庆及周边地区麻竹产业及林下经济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笋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绿竹Dendrocalamopis oldhami、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竹蔸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后半年,绿竹的造林成活率为96.87%,新竹长势好,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2个竹种新竹的数量、地径和高度均与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关系,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造林后半年的相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竹蔸造林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长量,有利于提早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