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桉树林分改造模式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美水库周边8年生桉树水源涵养人工林进行间伐和套种阔叶树种改造试验,以纯林作对照,3 a后比较不同改造模式对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林分相比,不同改造模式林下不同层次物种的科、属、种类和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但优势种有所变化;(2)各模式林分不同层次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较原有纯林的有一定的提高,但Hurlbert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差异不显著;(3)皆伐桉树林后改种阔叶树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现存量与枝叶生物量现存量显著高于择伐桉树后套种阔叶树的林分;(4)不同阔叶树种套种后生长适宜性依次为马占相思枫香台湾相思火力楠。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及米槠等阔叶树,经8年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能明显提高阔叶树种造林成活率和阔叶树生长量,套种不同阔叶树其生长差异较大,表现为: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米槠。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还有较好的改良地力效果,因此,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3.
茶园套种乡土阔叶树的套种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贵 《绿色科技》2015,(4):120-122
指出了建阳市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展开 ,林农对林地自主种植、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建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有着茶园文化历史悠久的武夷山相比邻 ,也是建阳市这两年来快速开茶山建茶园的主要原因.随着建阳市茶园的不断开发 ,本着对茶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市政府和市林业部门积极鼓励和引导林农对茶园进行改造 ,套种一定比例的乡土阔叶树."对林茶复合栽培技术、间作对茶园生态及茶叶品质产量影响、茶园生物多样性与无公害治理"等 ,已有多方学者对茶园作了多方位研究 ,得出结论是肯定了营造多样性茶园与纯茶园更生态更有经济效益.就茶园套种阔叶树的苗木大小规格配比的套种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进行了分析 ,为建阳市茶农营造生态茶园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人工中近熟林冠下套种阔叶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宗垲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65-68,81
在三明莘口教学林场1959年营造的马尾松人工林内,分别于1984、1990、1991年套种阔叶树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效果最好,15年生时,闽粤栲平均胸径达15.4 cm,平均树高达16.4 m,蓄积达到171.70 m3.hm-2,显著地增加了林地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闽粤栲是福建乡土树种,适应性广,较为速生,可用于中、近成熟马尾松林的套种栽培。  相似文献   

6.
以南平市顺昌县阔叶林地小班资料结合现行市场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出胸径、树高、蓄积的生长方程,分不同立地类型在不同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运用林地期望价法计算阔叶林林地价值,对其逐年支付的合理地租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按林地期望价法计算的阔叶林林地价值要高于现阶段南平地区经营阔叶树的地租水平。因此,应适当提高现行林地地租水平,以提高阔叶树经营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对套种茶树和不套种茶树的油茶林地土壤含水量、p H值、电导率、土壤元素含量、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套种茶树和不套种茶树对油茶林地土壤的含水量和p H值影响不大,但套种茶树能明显提高油茶林地土壤的电导率、酶活性及Al、K、Ca、Fe元素和全碳含量,降低油茶林地土壤N含量;套种茶树能促进油茶生长,提高油茶单株产量,油茶林套种茶树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的土壤生态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评估该林分土壤养分和肥力状况。[方法]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林试验示范区设置3种处理,分别是杉木成熟林套种阔叶树、杉木幼林套种阔叶树,以及不套种阔叶树的杉木纯林(对照),测定其表层(0~1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并计算酶化学计量比。[结果]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后,尤其是杉木成熟林套种阔叶树,土壤全碳(T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套种处理之后,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酶活性显著升高,β-葡萄糖苷酶(βG)酶活性显著降低;βG:AP和NAG:AP的平均值分别为0.006 4和0.011 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表明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AP酶和NAG酶的活性提高,使得βG:AP和βG:NAG值在套种处理之后显著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C:N和MBC:MBN分别解释土壤酶活性和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变异的92.3%和4.4%。[结论]杉木套种阔叶树有助于土壤养分积累,改良土壤性状。  相似文献   

9.
对闽南丘陵山地马尾松疏林地采用木荷进行套种改造,对形成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进行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套种后马尾松生长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土壤容重降低、持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等指标都有所增加,土壤变得疏松且肥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千岛湖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景观生态学及林相改造的相关理论,对千岛湖森林的原生植被、林地类型、目的阔叶树种丰缺度和立地质量等4要素进行了调查,以地带性顶级群落及进展演替中期的森林植被类型为目标景观林分,提出了林相改造11种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生长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2.
头塘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会泽县城东郊的头塘小流域,属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水系上游。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与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以及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性状的恢复作用大于纯林,华山松对土壤环境的恢复作用大于云南松,且与林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13年生马尾松林分中,通过间伐,在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等3种珍贵阔叶树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主处理,分别设0(裸地)、600、900、1125株·hm-24个水平;副处理为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3种栲属树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苦槠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保留的马尾松生长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上层林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为宜。异龄复层林枯枝落叶量大,同时可以改善林分小气候,有利于早期较耐荫鹿角栲、格氏栲、苦槠树的生长,促进枯枝落叶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栲属阔叶树种是一条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同时提高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马尾松林进行伐除松木铣山留阔封育、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封育2种阔叶化改造模式对比试验,在改造次年和第6年分别测定阔叶树生长量、林分质量,结果表明,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通过5a封育,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其年均生长量最大,林分单位蓄积量较大,阔叶林生长快,林分质量好,是仙居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和封山育林后林分树种组成及林地土壤的变化,在4种不同封禁年限的林分内,分别设置样地和小样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能保证幼树较高的成活率,显著提高林分的生长量;随着封山育林时间的延长,在乔木层和幼树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林分的组成和结构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封山育林能明显改善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N和速效K的含量,增加腐殖质层厚度,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毛竹林经营重视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许多毛竹林地力衰退,毛竹生长不良。文章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及林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毛竹低产林进行适当疏伐、调整林分结构,再加上林地除草、垦复、施肥等抚育措施,可以大大改善毛竹林的生长条件,促进毛竹林生长,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同时也明显改善林地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相对于将毛竹低产林转变为毛竹纯林而言,转变为保留一定数量杉木的混交林,林分生长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低产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川县林-药套作模式营造技术与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北川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套作模式的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进行研究,并对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做了初步评价。通过分析表明,林—药套作模式较药材或木材纯林都有着更高的生产力,不同树种的混交方式满足了乡土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维持林分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林地的可持续生产力,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林—药混交林的一次性经济效益较木材与药材纯林高,具有较为稳定的阶段性经济效益,可以在短、中、长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8.
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改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为辽宁省中南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通过对该地区柞树林、杂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等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林下枯落物层积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在土壤改良、涵养水源方面较针叶林好,因此,在辽东山区营林时应多营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对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红松林主要树种的重要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在天然林内并不占据优势地位;红松人工纯林内红松的重要值都很大,都大于同林分内的阔叶树主要树种的重要值之和;林隙透光抚育林内红松的重要值为107.98%,而其他几个阔叶树种色木、白桦、椴树和杨树的重要值相加为121.69%,主要树种中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比值接近1∶1,这种重要值的比率使整个林分的针阔比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之结论。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