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7个甘蓝型胞质不育油菜杂交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的不育株率有显著差异,而不育系相同恢复系不同的杂交种,不育株率差异不显著。不育株分枝部位高、有效分枝数少、单株角果数少、角果结实性差。不育株比正常杂种株减产16.2%-42.6%,不育株的产量对照优势率为-8.3%--33.8%,不育株造成杂交种的群体产量下降0.75%-3.61%。7个杂交种的临界不育株率为3.62%-71.05%。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温敏核不育水稻对温度反应存在两个临界温度。在连续高温条件下诱导由不育转向可育的临界温度CLT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诱导由可育转向不育的临界温度CHT,存在三个敏感期,即强敏感期P1,弱敏感期P2和微敏感期P3选育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指标应该是CLT合适,P1在3天以上。  相似文献   

3.
籼型水稻短日低温不育核不育系go543S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o543S在遗传分类上属籼型水稻短日低温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较高,从不育转换成可育必需要3d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在31℃以上的温度诱导。因此,有较长的不育期,又有一定的可育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已发现的光温敏核不育类型和光温重组可能产生的不育类型,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为3大类8型,各生态区应根据本地的生态优势,选育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与生态条件作用方向相一致的不育系类型。  相似文献   

5.
由马协A 转育而成的新质源不育系武金3A 具有鄂西农家品种马尾粘亲缘,其不育度高,分蘖力强,柱头外露率高,易繁殖制种,可恢性较好,杂种优势强,所配组合武金3A/725,武金3A/734 等在大区对比试验中分别比汕优63 增产10% 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1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光敏不育基因能够在温敏不育基因系中充分表达,解决了光敏不育系选育中,光敏核不育株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它是获得优良光敏不育系、早熟光敏不育和各类型灿型不敏不育系十分有效的方法。光敏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导致完全不育临界日长的差异。一般临界日长较短的光敏不育系比临界日长长的具胡更低的导致完全不育的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的质量与杂交稻种子质量密切相关 ,不育系的纯度问题是杂交稻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两次鉴定结果比较 ,分析了不育系杂株类型、来源及相应对策 ,这对提高水稻不育系和杂交稻种子的产量、质量有重要的生产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3个甘蓝型油菜雄性质不育系不同播期微量花粉数量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雄性质不育系间和不同播期间的微粉数量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选择不育系和确定安全播种期是提高杂交种制种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浅析国内棉花不育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开展棉花不育系研究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棉花不育系研究的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二是加强胞质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不育系制种技术及杂交种子产业化的研究。这有利于解决棉花人工去雄配制杂交组合带来的问题,加强棉花不育系育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80~1984年以(HPGMR)农垦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56个粳稻品种(系)杂交,共获得350份不育材料。1985年在不育阶段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随着代数的增加,不育性逐渐稳定,(在敏感期,光照长度大于14小时诱导不育。)不育株率不断提高,(MFS>MF4>MF3)采用正、反交法都是可行的。熟期、株叶形态等方面也是随着代数的增加而趋于一致。还表现出抗白叶枯病能力加强。熟期类型多,株高变幅大,糙米外观米质优良,这给不育系的材料加代、选择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得到大量不育株。用受体自交系18(红)授粉保种后,获得稳定不育的株系。通过两年、两点的种植,并结合与18(红)的多代回交以及与多个自交系的测交鉴定,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PCR检测及田间鉴定表明,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与不育性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所形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分析K932MS中不育及可育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探讨其败育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不育花药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造孢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时期、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均显著低于可育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显著低于可育花药;不育花药中CAT活性在造孢细胞时期显著高于可育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显著低于可育花药;SOD活性在花粉母细胞时期显著高于可育花药,在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都显著低于可育花药;POD酶活性在造孢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显著高于可育花药。造成K932MS败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育花药中营养物质的严重不足,同时不育花药的CAT和SOD活性降低、POD活性升高,不利于花药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水稻KV型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KV胞质的利用价值,用KVV41A、WAV41A、KV福伊A、WA福伊A与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18对组合,其F1的六个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胞质组合的农艺性状有明显差异,除个别组合少数性状外,总的趋势是KV型组合优于WA型组合。在相同细胞核遗传背景条件下,KV型胞质组合的杂种优势大于WA型胞质组合的杂种优势,这种效应是受细胞质支配的。通过内源激素检测进一步探明:KVV41A、WAV41A和V41B中的内源素IAA、GA1+3+4+7含量有明显差异。V41B两种内源激素总含量最高,其次是KV型,最低的是WA型。V41B在整个幼穗发育过程中两种内源激素含量也是始终高于WAV41A和KVV41A,不育系的含量都较低,这可能是引起雄性不育的内因之一。而KVV41A中两种内源激素总含量和幼穗发育多数时段的含量介于WAV41A与V41B之间,可能是 KVV41A较WAV41A更容易被恢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夏明  郑英杰  阙补超 《北方水稻》2007,(3):26-27,68
依据两系不育系的遗传理论及北方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北方两系不育系的选育目标。在不育基因来源上以不育起点温度低、长短光育性转换敏感、一般配合力强、特殊配合力好的材料为亲本,提出了对低代、高代不育材料的选择方法和解决高代不育系育性波动问题的办法,以期推动北方杂交粳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甚至超过对照(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周麦18),这些材料可作为FA的恢复系供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一结果说明,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较易恢复。另外,7个小麦品种(系)对不育系FA不具有恢复力,可用于转育新不育系。从364个组合初选出15个组合,经超标杂种优势分析,7个组合表现更优,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潜力,需进一步升级试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16.
利用AFLP标记及克隆测序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寻找与不育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供试的56对引物中,32对引物能够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4对引物能够在不育株和可育株之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通过对多态性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特有的条带(Zmd1-302)与玉米基因组的克隆(AC187265)和玉米雄配子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gi33771201)同源性都很高,推测该片段和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之间的育性差异有关。将具有多态性的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3对SCAR引物在8个不育单株和8个可育单株中均有扩增,通过聚丙烯凝胶电泳未检测到不育和可育之间的长度多态性,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不育与可育之间存在多个单碱基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角度对海南油茶不育株花器发育过程导致不育的原因进行研究。以海南油茶正常株和不育株为实验材料,对其花芽发育过程外部形态特性进行阶段性比较观察,并应用花粉原位萌发技术检测其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发育差异;应用石蜡切片法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蕊进行解剖学观察,分析雌雄蕊发育时期与其花芽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育花与正常花外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不育株开花后子房即脱落,表明没有正常授精,不育株柱头授粉后花粉粒不萌发,花粉管并不伸长;从雌雄蕊石蜡切片可以看出,不育株花器发育失常,其花药的绒毡层降解异常,无法形成成熟花粉粒,而在其胚珠发育过程中不育株未能形成成熟胚囊,导致空心胚珠。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种安全是影响两系杂交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隐患途径。【方法】以1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与4个反温敏核不育系配组并对F1育性进行观察,选择矮紫S(温敏核不育系)和矮雁s(反温敏核不育系)为构建永久核不育系的供源亲本。通过回交将矮紫S和矮雁s的育性基因导入到桥梁亲本天丰B中,分别育成天丰B的近等基因系天丰S和天丰s。【结果】天丰S和天丰s杂交获得的天丰Ss即为永久核不育系。对天丰Ss的育性、可恢性等特性的研究表明,天丰Ss在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低温下均表现不育;天丰Ss及其3个亲本与5个恢复系杂交的F1组合结实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永久核不育系的创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