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如何缩小分歧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河南省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基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指标,对河南省4个经济区农村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试图寻找出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22-4924
基于河南省1998~2007年的各县人均GDP统计数据,以108个县为研究单元,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分异现状及空间格局变化。根据河南省各县经济实力差异,找出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充分认识各县经济实力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县区域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为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城镇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阐述我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提出了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变GDP发展至上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建立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叶津杨 《吉林农业》2013,(3):310-310
浙江省的GDP在全国排名遥遥领先,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沿海省区之一。但是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本文采用人均GDP,GDP和人口等指标,运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等对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选取人均GDP指标,结合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1998-2016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减弱态势.低于四川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县域是县域经济数量结构的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达的县域集聚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平原的腹地,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河南省区域差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少斌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8):200-201,209
通过泰尔指数发现从1995年到2010年,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差距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农业产业化对区域差距缩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主要作用,一是由于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还比较低,农业收入还主要停留于农产品的买卖价格,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带动面较小,限制了农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显得日趋重要。根据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将其划分为4大经济区,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衡量了在新常态背景下人均GDP的发展状况,并结合Theil指数对河北省区域总体差异、区际差异及区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三种方法衡量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定量分析结果均表明,区域差异呈现倒U型特征,区际差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依托京津及各经济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有利于缩小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50余年来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河南省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3年河南省耕地总量大致经历了2个增长期和1个减少期,人均耕地基本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借助GIS分析了河南省耕地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和中西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位于东部地区的区域相对变化率较大,中西部区域相对变化率较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和分析结论对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部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采用安徽省17个地级市2007年的数据,选取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20个指标,对安徽省17个主要区域经济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级差率及变异系数等指标对省内各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探求各区域战略定位,以促进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舜磊  李鹏  楚纯洁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304-305,30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面临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问题。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于解决该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指标数据为基础,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原煤和石油为主,以原煤和石油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上。该研究可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ESDA方法,利用福建省1998年、2002年及2006年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1998年至2006年,全局Morans′I值有降低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南和闽东部分地区,"低-低"关联的县域分布在闽北地区及闽西部分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关联的县域数量远高于呈负关联的县域数量.并提出了解决差异扩大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0~2012年河南省统计数据,在计算河南省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2年河南省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值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在2000~2005年出现未脱钩的情况之后,2005~2012年弹性值持续下降,脱钩趋势越来越显著。脱钩的程度受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保持相对脱钩状态,但要实现绝对脱钩还比较困难。因此河南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走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赵玲  林卓  王荣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17-20419,20425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GDP和城市化水平,利用相关系数对吉林省城市地域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认为高度相关的城市为长春、松原、延边州,显著相关的为吉林、白山、辽源,四平、通化、白城为微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其发展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围绕江苏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究其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文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驱动效应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促进是明显的。休闲农业收入每增长1%,江苏生产总值增长0.27百分点.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25-10827,10831
在介绍河南省社会经济概况后,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生态承载力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重点运用了生态足迹分析法,利用2000~2008年河南省的各类土地供给状况数据对河南省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效率;经济相对欠发达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负担过重导致河南省生态承载力不足这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保护生态系统的阈值,提出了树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集约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实行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4个时期定量探究2003~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空间分异的空间集聚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常住人口与江苏省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剖析江苏省的人均GDP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GDP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空间布局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4个驱动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固定生产总值。其中,常住人口与人口密度对江苏省人均GDP的影响作用较大,影响强度由北部向南部城市逐渐递增。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政策应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整合各种区域要素和空间结构,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通过分析,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983年以来,河南省共鉴定油菜品种150多个,其中有47个品种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油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从试验设计、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质量得到了不断地提高。通过对1996~2009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和河南省油菜生产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建议育种家们不但要选育出优良的油菜品种,还要研究和推广其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河南省198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了全省经济和农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优轨道——诺依曼大道;揭示了目前我省产业结构非优性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全省经济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协调发展、总体优化的初步方案以及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我省农业全面振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