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30个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品种为试材,将产量与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穗粗、穗行数、出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空秆率和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绝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倒伏率>空秆率>出籽率>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秃尖长>生育期>穗长,其中出籽率、株高、穗粗、百粒重、生育期为正向作用,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穗行数、穗位高和穗长为负向作用。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中应增强抗倒性、降低空秆率、提高出籽率。适当增加百粒重和穗粗,降低穗位高。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10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玉米区域试验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穗长、秃尖长、穗粗和倒折率。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穗长等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对产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和行粒数是辽宁省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选育中熟玉米品种时,应在保证适当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耐密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9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玉米区域试验的15个玉米杂交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百粒重>穗长>穗位高>出籽率>株高>空秆率>倒伏率>秃尖长>倒折率.百粒重、穗长、穗位高、出籽率、株高等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与产量的关系较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和穗长是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辽宁省选育中晚熟耐密玉米品种时,应在保证适当的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株高、穗位合理,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2003年参加玉米预试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秃尖长、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秃尖长与千粒重对产量表现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 25和0.406 49.穗行数与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233 14和0.240 44,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重庆特殊气候条件下,玉米育种工作应该重点对秃尖长与千粒重进行选择,同时兼顾其他性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5年辽宁省区试晚熟、中晚熟、中熟对照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数据,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省不同熟期代表性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农艺性状中,中熟品种在株高、百粒重方面较其他熟期品种表现突出。玉米变异度较大的性状为:秃尖长、产量、出籽率性状最稳定。中熟品种在产量、株高、穗粗、百粒重等方面变异度最小。中熟品种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产量性状上优于中晚熟、晚熟品种。对于中晚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穗长、穗位,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对于中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出籽率、秃尖长,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喀斯特地貌山区玉米的9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喀斯特地貌山区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和出籽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出籽率、株高和穗粗对产量有较大的直接正效应,穗位高和秃尖长与产量有较大的直接负效应。因此,在喀斯特地貌山区对玉米性状选择时应高度重视对这些性状的选择,选优避短。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8年国家黄淮海地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的18个组合15个农艺性状的分析,求得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鲜穗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的次序为鲜籽粒产量鲜百粒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籽粒深度双穗率空秆率行粒数出苗-采收鲜出籽率穗位株高,鲜籽粒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次序为鲜穗产量穗长秃尖长鲜百粒重双穗率穗行数空秆率穗粗鲜出籽率出苗-采收行粒数籽粒深度穗位株高。鲜穗产量与鲜籽粒产量关联系数最大为0.9。因此,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不管是鲜食果穗型或籽粒加工型,都要高度重视产量因素,加强对穗长、鲜百粒重、秃尖长和穗行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杂交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玉米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行粒数、千粒重、籽粒长、穗长、出籽率、穗行数、穗粗、秃尖长;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出籽率、穗长、穗粗、籽粒长、秃尖长。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首先要选择行粒数和千粒重均较大的品种,适当重视选择穗行数多的品种,同时兼顾其他性状,协调好各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评价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国家区域试验中的表现情况,分析其近5年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异系数和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干旱使玉米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延后;气候变化导致年度间各性状变异系数表现为秃尖长>穗位>株高>产量>百粒重>穗长>出籽率>穗行数,秃尖变化最大,其次是穗位、株高、产量。变异系数小于5%的有穗长、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的,说明这几个性状较稳定,在2018-2019年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降雨量也较少的情况下对气候变化不敏感。2017年茎腐病发病率较高,为13.65%。2018年种子出苗期遭遇干旱,拔节期、灌浆期降雨量过多,极端天气造成空秆率较高,为3.43%,产量较低,为11 770.50 kg·hm-2,其他年份产量较平稳。2020年遭遇台风倒折、倒伏率较高。说明不同年份先玉335性状表现不同,可利用其优良性状组配新的杂交组合,培育出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普通玉米高产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2012年广西普通玉米区试品种一年两季平均产量大于7 500 kg/hm2的37个高产品种为研究对象,对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百粒重穗行数秃尖长出籽率株高穗长穗位高,其中穗粗、百粒重、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玉米高产育种与品种改良工作中,要选择果穗较粗(大于5.00 cm)、籽粒较重(百粒重大于32 g)、穗行较多(14~16行)的品种,同时降低穗位,减少秃尖长,其他各性状保持当前水平,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增产。这一结果与回归分析基本一致,说明其可作为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玉米地方种质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配合力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遗传变异、地理分布、来源、特征特性等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方种质具有抗旱、耐瘠、耐寒等优良特性,尤其是具有对不同生态环境的特异适应性。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诸多性状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用来拓宽现有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鉴选出一批各具特点的优异资源,为玉米育种提供了进一步改良利用的优选素材。  相似文献   

12.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西北玉米区自2009年以来始终是种植密度最高的产区,2013年达到阶段性顶峰,近年没有继续突破。西南玉米区2009—2016年种植密度维持在4.80万株/hm2左右,与其他主产区种植密度差距在不断加大;南方甜、糯玉米区的种植密度自2009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结论】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在主产区之间、主产区内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虽然区域环境条件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但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耐密品种是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种植密度的途径。进一步辨析促进和限制区域种植密度发展的资源环境、品种与栽培技术因素,能够为各区域构建密植增产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烤烟新品种南江3号在贵州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K326为对照,研究了烤烟新品种南江3号在贵州五大具有生态代表性烟区的农艺性状、生育期性状、抗病特征、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及吸食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与K326相比,南江3号在贵州烟区长势强、生育期长、抗病力强、产量和产值高、烟叶外观质量好,吸食品质与K326相当,在贵州烟区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高淀粉玉米毕单13号栽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第1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毕单13号的5种栽培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方式不同,玉米产量、果穗性状、植株经济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及保绿期等也不同。与其他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方式相比,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贵州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审定的137个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早期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要是直接从地方品种中分离自交系和从北方引进温带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强了从引进的热带玉米群体中分离自交系。“十五”以来,加快了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和温带种质的相互改良和自交系选育,组配并审定了更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用于玉米生产。此外,就下一步贵州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域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功能区划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贵州省大方县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与方法,将大方县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确定不同生态功能分区的土地开发保护对策,并就其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梅  张义丰  苗润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92-5294
以北京地区典型山镇——昌平流村镇为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结合流村镇生态文明镇规划,对全镇进行生态功能分区,阐述功能分区特征和功能定位及相应的生态发展方向,并指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玉米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奥玉3101、强盛49号、东单60号、屯玉42号和农大108等5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对玉米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试验分别在太谷县、榆社县、平遥县、太原市和长子县等4个不同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对5个玉米品种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不同生态区、品种间、生态区×品种间玉米脂肪含量均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生态区×品种间玉米蛋白质含量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黔西北山区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选择对路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0号、毕单13号、毕单14号、毕单15号进行大面积推广,2007年-2008年在毕节地区8县(市)162个乡(镇)共计推广杂交玉米新品种有效面积216.77万亩,取得新增粮食总产量14005.51万公斤,新增副产品16806.612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8487.27万元,于2009年2月13日荣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山区玉米品种安单3号的适应性和稳产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安单3号大面积生产,为山区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应用2001-2006年贵州中西部组玉米区试材料,采取常规和高稳系数法对安单3号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安单3号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年度问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在同组试验中产量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和环境参数均较小,稳定系数最高,表现出对各种生态类型和生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