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土地占有制度及缺陷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大地产而言,一般可归为三种形式: 1.租佃制(tenancy)这种形式在西欧比较普遍,其特点是:使用权与占有权完全分离,地主拥有土地,但不直接经营,而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佃农耕种。佃农按事先订好的契约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地租数额往往要占收成一半,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营单位耕地面积狭小,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台湾省根据其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经营形式,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办法,即农业共同经营。 农业共同经营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1953年,台湾当局在全省搞了一次“土地改革”,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和实行“耕者有其田”三个步骤调整了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后,封建地主经济基本解体,小自耕农经营跃居优势地位,1948年“自耕农”户数,仅占农户总数的  相似文献   

3.
吴浩 《古今农业》2014,(1):26-38
内战后美国南部种植园演变为一个包括雇佣工资制、分成制、分成租佃制以及现金租佃制在内的混合经营生产单位。由于内战后南部种植园内部的各种生产方式中并不存在自由雇佣的劳动关系,而是一种经济上的人身依附与控制关系和法律上的强制劳役关系的结合,因此,它的性质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农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内战后的种植园经济仍然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园主继续通过世界市场追求交换价值,这又使得它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一、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一家几亩地、几只鸡、几头牛的小农经济的弊端曝露无遗,阻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本文就土地规模化优势、贵州土地小规模经营的弊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一家几亩地、几只鸡、几头牛的小农经济的弊端曝露无遗,阻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本文就土地规模化优势、贵州土地小规模经营的弊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除井田,开阡陌”后,军功爵制在秦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延续到整个汉代,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在授田方面为“名田制”,按照军功爵高低授田。名田制实际也是限田制,给了有爵位人的占田资格,限制普通平民的发展。汉初由于官府公开卖爵,土地的自由买卖,一部分“富民、豪民、富商占有较多的土地,成了豪民地主。豪民乃大量出现,并逐渐形成为新的一种地主经济类型,大量使用奴隶。东汉以来豪强地主恶性膨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乱,造成不论南方和北方都出现大量使用农奴的庄园经济。秦汉时期的名田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庄园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大动乱则是其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小农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存模式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特点、农民对土地依赖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小农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共存,但小农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不畅、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位不准等导致二者在共存过程中存在联结机制松散、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等问题,因此尝试探索小农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有效的共存模式,并提出统一规划部署农业经营、提高小农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共存的路径,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经济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存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号即商业经济组织,商号土地经营直接表现是以商号名义签订土地契约并加以经营。作为关中商号之一,泰来恒已在鄠县经营四十余年,前后共占有民地、军地、王地等各类土地238.995亩,获取地租381.07石,输送地价钱641余万文。商号不同于传统地主,它具有合伙因素,属于商人经营体制的创新,且商号的土地伴随商业资本的流动,不是世代占有。以地为锚,纳租抵息是泰来恒的经营特点;泰来恒属于中小平民地主阶级,并不符合“关中模式”;以泰来恒为代表的商号具有规模经营因素,是“中国式租地农场主”,为目前农村农地产权流转以及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可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少。因此,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合理经营土地,实行集约化的土地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依据我国的国情来看,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耕作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就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2)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经济发展同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单向因果关系。(3)耕地面积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达到19.28%;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0.69%。因此,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以村级为尺度,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贫困度评价。选取耕地和未利用地2个对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地类测算田阳县贫困村2005—2015年土地动态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贫困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情况,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其空间耦合分异特征。结果表明:52个贫困村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22个;未利用地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36个,说明土地利用与贫困的时空耦合关联度大。其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有反方向的耦合关系,则未利用地与贫困有正方向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可为提出差别化土地扶贫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用埃奇沃思框图解释土地配置效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提出从社会人的角度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次优”的目标 ;提出实现土地制度中产权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分解“杂多”权利束的目标。效率原则主要包括三大原则 ,即帕累托最优、经济 (发展 )效率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应一味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而应在不同时期 ,对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效率与公平转换 ,使公平与效率交替发挥作用。最后用资源利用的模型和拉弗曲线的变化模型加以论证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付标  康鸳鸯  李光  张璋  翟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97-17299,17328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之中,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成为修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南阳市相对承载力研究结论:南阳市综合承载力始终低于总人口,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这源于南阳市耕地减少速度缓于全国速度;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始终大于经济发展;南阳市经济承载力正向发展与逆向演替波动剧烈,区域经济活动不稳定性增加。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提出了南阳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税收手段耕地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效果,对耕地保护的税收手段进行了分析,并从税收这一角度探析了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建设用地储备量,采用灰色预测和回归分析法等,测算了一定时期肇庆市鼎湖区的土地储备量。结果表明:鼎湖区2020年土地储备规模为1316.0235hm^2,其中土地储备存量规模为1237.7276hm^2,增量储备规模为78.2959hm^2,说明了建设用地供给能够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值可为鼎湖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用地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付标  李凌  刘杉  李光  翟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81-16384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体系与计算方法,计算了1996~2008年河南省夏邑县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人口及超载比例,研究结论:夏邑县总人口始终高于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始终大于经济发展;夏邑县耕地减少速度缓于全国速度,耕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经济承载力在研究期正向发展与逆向演替波动剧烈,区域经济活动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侯俊国  邵丽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41-15444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综合考虑,以重庆市荣昌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利用DPS线性规划模型对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得出2020年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耕地面积合理减少,满足荣昌县粮食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施农用地、生态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有所增加,利于荣昌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有保有压,土地利用集约度大幅提高;未利用地减少29.70 hm2,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规划的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 指出影响规划实施评价的因素包括对社会影响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完成性指标等 8 个方面; 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Delphi)法.在对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 采用了多种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分为 5个质量等级.利用上述原理与方法对阿克苏市 1996~2006 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其最终得分为 77.66 分,表明现行规划执行情况较好,但社会影响度指标、限制性上限指标和限制性下限指标得分较低.最后总结了阿克苏市在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山东省1995~2014年建设用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采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运用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其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面积(LnC)与经济发展(LnGDP)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7,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向外扩张0.639 1±0.056 1个百分点。(2)山东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单向Granger原因。(3)山东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关系具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共性。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江苏省1989~2007阶段研究值,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于江苏省。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摒弃通过建设用地扩张推动经济发展的想法,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立体开发节地模式及中小城市人口分流等,以利于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