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重大举措,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也存在少数大学生"村官"找不到"支点","浮"在乡镇多,入住村里少等现象。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建立健全加深了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和使用的信度,增强了"村官"们主动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身份定位不明确、选聘质量不高、实践能力不足、待遇不平衡、后期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培养选任、帮扶教导、社会保障、监督考核奖惩等五个方面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挑选10万名大学生到村里任职,2009年确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并下拨专项补助基金,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实施。高等院校与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基于当前农村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需求,探讨高校培育村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以及为党政干部队伍和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所制定的国家政策,近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效率优化问题。基于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入口-在任-成长-出口"环节分析了大学生村官使用效率的现状,提出优化大学生村官使用效率需要从科学选聘、人岗配置模式、岗位培训和人才出口制度设计入手,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建设美好乡村、培养造就党政机关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当前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性别、年龄、专业不均衡,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知情度和认可度不高,大学生村官自身融入意愿不强烈等.为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健康成长、主动融入基层,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年龄优势寻找"增量"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选聘高校毕业生参与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村官面临严峻的流失挑战。将"CGLC"模式运用到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从认识自我与职业环境、锚定目标、分析与选择职业路径以及整合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指导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政策过分集中于上下游环节,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有效性、培养和使用不匹配、管理不全面和出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辐射上、中、下游环节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塔式"优化模型。提出要全面统筹大学生村官培养链的上、中、下游,在优化和完善经济、政治、能力提升、发展4项激励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选拔、帮扶、报酬、培训、考核、奖惩、晋升、出口8大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就感较低现状,从"选拔—分配—培训—帮扶—考核—监督—奖惩—出口"8个环节定量分析大学生村官成就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环节自变量对村官成就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3个因变量的影响方向、程度和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选拔环节中专业理论正向提高追求成功,创业能力则降低追求成功;培训环节是否参加培训对成就感的影响不显著;帮扶环节中参与讨论正向影响成就感;考核环节中考核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成就感和追求成功;监督环节中分歧选择正向影响村官成就感3个因变量;奖惩环节中资金支持负向影响成就感和避免失败;出口环节选择担任村官目的显著影响村官成就感的3个因变量。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成就感,需要针对不同环节制定相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这项工作俗称为选聘大学生"村官"。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今后5年内全国大学生"村官"要达到  相似文献   

10.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江苏省2007年首次启动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当年共选聘了1011名优秀大学生赴苏北五市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省级选聘人数达到1670名。而到了2009年,省市联动的选聘总数更是增加到了5010名。在这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已涌现出了不少闪光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村民视角下的村“一把手”腐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少华 《农学学报》2014,4(2):112-116
通过调查发现,十八大以后在全社会关注反腐的舆情下,作为基层的村民对身边村官腐败现象也同样关注,他们对预防村官腐败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自觉的认识,但现实中也存在着村民法律知识薄弱、农村村务不公开、村官教育缺失等问题,影响到村官腐败的治理;要建立预防村官腐败的有效机制,就必须要求村官改进作风,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对村官权力进行合理限制,制度管官;多方面形成合力,全方位加强监督;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依法治村。  相似文献   

12.
章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6-19738,19741
在对南昌市在职村官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及产生效用作出评价,并建议从选拔录用、激励保障、法律规范、交流和学习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甘青地区的水案执照碑具有重要的法史价值,且同时蕴含着两种性质:其一是代表着官方的律法与规则,其二则是对民间惯例的延续和尊重。而水案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上其自身的反复性和决不待时性,使得其性质迥异于普通民事、刑事案件。官员们在审理水案时既不敢拖延以免事态扩大;又难以遏制其旷日持久的纠纷蔓延,只能参考地方的传统惯例、既往判决、各村纳粮多少、争议水源出处等因素综合判定。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真正为中央所认可的水案治理模式,并非通过狭义的法律手段,而是使用行政手段,去修渠建闸,帮助民间设立规约和组织,使其对水的利用高效化、合理化,尽可能减少纠纷。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的村民约“法”是对“村规民约”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地城性、权威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在村民约“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传统与创新、任意与规则、德治与法治冲突等问题,需要站在法治的视角,采取合乎现代法治精神的措施,实现村民约“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完善村民约“法”的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广大农村"空心村"现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从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加强监管;大力培养年轻有为村干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建立农村土地利用和宅基地内部流转有效机制等方面治理"空心村",以达到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重实干,做实用型村官,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作为,做创新型村官,促进新农村政治建设;善学习,做学习型村官,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讲奉献,做奉献型村官,促进新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宋远军  刘文慧  颜勇  欧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85-17288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现行中国城乡发展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使得这项制度的推行遭遇根本性困难。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可给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即通过职业化的途径将大学生村官定位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专门管理者——职业村官。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介绍了公务法人制度在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作用,并提出了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多元化激励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曾国平  张甲庆  赵璨  吴士健  权英  乔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22-17923,17926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和制约大学生村官作用充分发挥的多重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许晓琼  张居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68-17670
村规民约是一种存在于乡村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村规民约进行监督具有保障村规民约的合法性、预防、纠错以及增效的作用。目前村规民约监督还存在监督意识淡薄,缺乏监督依据、监督主体不明确和监督措施不力的问题。针对村规民约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多种途径,采取严格备案审查、消除不合法的村规民约和加强判决审查等方式监督村规民约,做到既有效监督,又不至于干涉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