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对202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规划,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提高土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依据酒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资料、酒泉市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7~2004年酒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和《酒泉市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对1997~2007年酒泉市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的因素以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计算得到酒泉市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而分析面临的耕地压力态势。通过构建耕地需求函数,最终确定酒泉市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为满足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量,即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增趋势。最后基于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考虑,借助PSR模型,提出应该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减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压力,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1949~ 1998年统计资料 ,总结了安徽省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特点 ,分析了耕地减少的原因 ,建立了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随年度变化的回归方程 ,对未来安徽省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宝鸡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莉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83-185
据陕西省1987~2008年统计年鉴,统计分析了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得出总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呈总体减少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083 hm2,高于国际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054 hm2,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明确宝鸡市耕地资源保护的目标,预测了宝鸡市2015年耕地需求量为31.75万hm2;2020年耕地需求量为31.15万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了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和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以兰州市1997~2005年耕地数据为基础和平台,探讨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兰州市耕地面积在未来十几年内仍将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将逼近警戒线,耕地保护形势相当严峻.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坚持理性发展,理性规划,做到开发与利用并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到人口、人口增长水平、经济发展、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程度方面存在诸多地域差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判别分析模型,选取了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变动率等5项指标,利用云南省1995~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全省16个市(地区、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并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对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采用多指标构建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根据2005 ~ 2014年吉林省耕地面积和人口数据,通过预测区域总人口、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播面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结合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预测得出2020年吉林省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为535.76万hm2.这一结果与《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确定的耕地保有量551.93万hm2有所偏差,但结果较为合理,且具有预警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86~2005年济南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虽然济南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保障密切相关,本文根据2000—2018年黄淮海平原5省2市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研究了该区域的耕地压力大小的变化,借助灰色预测GM (1.1)模型对影响黄淮海耕地压力指数的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等进行预测,并分析了黄淮海平原2019—2033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的趋势。结果发现,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由研究初期的耕地压力较大威胁粮食安全向耕地压力较小粮食安全有所保障转变。提出区域间耕地压力指数分化严重,应对区域间耕地压力分化问题予以关注,避免大城市粮食供应过度依赖粮食绝对安全地区;严格把控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用途整理,改良废弃土地,增加耕地资源的储备量;在不影响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等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模型GM(1,1)的荆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艳  周勇  湛蓝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713-715
以湖北省荆州市1997~2004年耕地数据为基础和平台,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探讨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GM(1,1)模型对荆州市耕地资源数量的历史趋势拟合程度较高,预测结果符合荆州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荆州市耕地面积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敦化市2009-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现有数据分析得到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值。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研究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厘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2009-2012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549 1 hm~2/人增长到2.830 6 hm~2/人,在2009-2011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528 6 hm~2/人减少到3.508 1 hm~2/人,到2012年有所增加,达到3.515 4 hm~2/人,生态盈余从0.979 5 hm~2/人减少到0.684 8 hm~2/人,敦化市的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预测数据显示,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63 1 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263 6 hm~2/人,生态盈余为0.500 5 hm~2/人。敦化市可以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实现土地信息科学合理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蒋婧  关欣  盛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73-3675
以醴陵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探讨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耕地需求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了预测,然后针对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与基本农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 (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嘉兴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 遥感影像数据,运用MCE-CA 模型,预测出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与实际情况进行模拟精度检验,其Kappa系数达到0.94 和0.92,证明模型精度很高。通过MCE-CA 模型预测嘉兴市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得到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运用ArcGIS 空间叠加功能分析其过程,目的在于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布情况。得出:2000-2020年嘉兴市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2000-2010年生态敏感性急剧增高,说明近10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愈来愈严重;2010-2020年在林草湿地不可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预测情境下,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土地利用与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对嘉兴市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5—2010年主要年份广西主要粮食(稻谷、玉米、大豆、薯类)产量与相关生产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提出广西主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995—2010年其中6个主要年份与粮食生产有关的7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相关生产因素的关联度为播种面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数量〉化肥施用量〉乡村从业人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农田总用电量。  相似文献   

17.
常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51-22653
介绍了鄂尔多斯市的概况,指出大批土地在建设中被征用,加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耕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压力逐渐显现出来,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通过灰色系统模型和自然增长法对该市的耕地资源人1:2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了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即调整粮食结构、对废弃耕地复耕和控制人口增长等。  相似文献   

18.
耕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以广西资源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晶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204-1206
结合广西省资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采用粮食需求法、部门预测法和灰色预测法等几种方法进行耕地需求预测的方法研究。预测的结果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同时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红  黄英  娄昭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19-7321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区的生态足迹及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喀斯特山区安顺市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安顺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从供需平衡状况定量分析了安顺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和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结果]安顺市200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47 8 hm2/cap,而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309 0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较大,为1.861 2 hm2/cap,属于严重的生态赤字区。安顺市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自然资源的供给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难于支撑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通过改变安顺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消费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生产工艺,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