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选择红花大金元B3F、C3F、X2F烟叶,对打叶复烤各工序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苯并[a]芘和巴豆醛释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工序上部烟叶卷烟样品的HCN释放量最高,下部烟叶的最低,一润工序较处理前较大幅度提高了上部烟叶氢氰酸释放量;二润工序与一润工序相比,下部烟叶苯并[a]芘释放量降低9.36%;复烤工序与二润工序相比,下部烟叶巴豆醛释放量降低14.96%,中部烟叶苯并[a]芘释放量降低17.29%。综合结果,上部烟叶各工序间样品的主流烟气3种物质的变化强度都明显高于下部烟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打叶复烤各工序对卷烟主流烟气氨和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选择了B3F,C3F,X2F3个等级的烟叶 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一润和烟片复烤两个工序对不同等级烟叶氨和一氧化碳的释放量影响更加明显.一润后, 中部烟叶氨释放量变化最大,增加24.6%;上部烟叶一氧化碳释放量变化最大,减少4.4%.烟片复烤后,上部烟 叶氨和一氧化碳的释放量变化都最大,分别减少15.6%和增加1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叶组配方对主流烟气中巴豆醛释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配方组分卷制卷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含量。[结果]烟叶产地、烟叶部位和"三丝"掺兑比例对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释放量具有一定影响。国内烟叶巴豆醛的释放量平均值比国外烟叶高;中部烟叶巴豆醛的释放量较大;膨胀丝和薄片丝掺兑量与巴豆醛释放量有一定相关性。[结论]提高国外烟叶、上部烟叶、膨胀丝和薄片丝的使用量,可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部位、产地烤烟梗丝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烤烟梗丝部位、产地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分析了国内6个烤烟主产地上部、中部和下部梗丝样本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及危害性指数。结果表明,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苯酚和苯并[a]芘(Ba P)的释放量之间没有明显规律性;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焦油、一氧化碳(CO)、N-亚硝胺(NNK)和氢氰酸(HCN)释放量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焦油表现为上部中、下部,一氧化碳表现为上、中部下部,N-亚硝胺大体上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氢氰酸大体上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梗丝部位与梗丝烟气中烟碱、巴豆醛、氨(NH3)的释放量和危害性指数之间规律性明显,均为上部中部下部。不同产地梗丝烟气中有害成分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不同产地梗丝烟气的危害性指数以楚雄、平顶山和重庆较高,南平和郴州较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配方组分对卷烟主流烟气苯酚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吴清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73-13074,13084
[目的]探讨不同配方组分对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组分的配方卷制卷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含量。[结果]不同烟叶和三丝掺兑含量对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具有显著影响,国外烟叶苯酚的释放量高于国内烟叶;上部烟叶苯酚释放量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三丝掺兑含量与苯酚释放量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三丝掺兑含量及国内烟叶和下部烟叶的使用量,均有利于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选择微波松散、松散回潮、切叶丝、叶丝干燥四个重点工序的工艺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索了各工序工艺参数与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散回潮工序高的热风温度可能带来较高的卷烟样品主流烟气巴豆醛含量;切叶丝工序随叶丝宽度的增加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巴豆醛含量增加,叶丝宽度进一步增大时,巴豆醛含量随宽度增加而减少;叶丝干燥工序各工艺参数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对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巴豆醛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卷烟制丝工艺参数对主流烟气中苯并[a]芘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卷烟制丝重点工序工艺参数对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a]芘释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微波松散、松散回潮、切丝、HT+烘丝4个工序分别进行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切丝工序中切丝宽度为1.00mm时,苯并[a]芘释放量最低;微波松散工序中加工时间对释放量有正作用;松散回潮工序中筒体转速对释放量有负作用;HT+烘丝工序中HT工作蒸汽压力、热风温度对其释放量有正作用,HT工作蒸汽压力和排潮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热风温度和热风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对其释放量有负作用,影响大小顺序是:热风温度〉HT工作蒸汽压力和排潮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热风温度和热风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HT工作蒸汽压力。[结论]卷烟制丝工艺参数对苯并[a]芘释放量有一定影响,对工艺参数进行适当调整,有助于其释放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受不同卷烟材料参数,即卷烟纸透气度(X_1)、接装纸透气度(X_2)、成型纸透气度(X_3)和滤嘴丝束规格(X_4)的影响,运用均匀设计实验制备了不同材料组合的实验卷烟样品,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建立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与不同材料参数的数学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边际效应分析,并进一步开展参数优化和实验验证,明确了以上4种卷烟材料参数对细支卷烟主流烟气中氢氰酸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4种卷烟材料对氢氰酸释放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X_2X_4X_1X_3;②接装纸透气度X_2、卷烟纸透气度X_1和滤嘴丝束规格X_4的交互与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呈负相关,接装纸透气度X_2的平方、成型纸透气度X_3和滤嘴丝束X_4的交互作用与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呈正相关;③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较低的材料参数组合为卷烟纸透气度为100 CU、接装纸透气度为800 CU、成型纸透气度为6 000 CU、滤嘴丝束规格为6.0 Y/17000;④与实验组的最低值相比,氢氰酸释放量降低了40.3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膨胀温度对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Hoffmann成分(CO、NNK、NH3、HCN、BaP、巴豆醛、苯酚)释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膨胀温度处理后的烟丝卷制卷烟,测定其烟气中7种Hoffmann成分的释放量。[结果]同一膨胀模式下,温度变化对NH3、苯酚和BAP的释放量有一定影响,对CO、NNK、HCN和巴豆醛则无显著影响;CO2膨胀方式下7种Hoffmann成分的释放量较小;降低膨胀温度在一定程度有利于降低卷烟危害性指数。[结论]该研究为低危害卷烟工艺设计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准确、环境友好的氢氰酸释放量预测方法,以减少检测过程中氢氰酸对人体的危害。【方法】测定了182份初烤烟叶样品的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和25种烟叶化学成分,采用BP神经网络,以卷烟常规化学成分烟丝水分、氯、丙二酸、挥发酸、钾、总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主流烟气中氢氰酸作为输出,建立初烤烟叶主流烟气中氢氰酸释放量的预测模型。【结果】利用所建模型对28个样品进行外部验证,模型平均预测相对偏差为7.88%,大部分样品的预测相对偏差在10%以内。【结论】该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对于初烤烟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云南省曲靖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超过20的缺镁烟区,通过土壤镁肥施用和叶面喷施进行钙镁比调控,了解其对烤烟钾、钙、镁吸收的影响,为曲靖市缺镁烟区烤烟的平衡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镁肥作为对照,分别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钾镁肥处理和2个根层施镁+叶面喷施处理。采集根、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5个部位进行烘干称重,并且粉碎制样,测定钾、钙、镁含量;每个小区从初烤烟叶中选取上部(B2F)、中部(C3F)、下部(X2F)样品,分析烟叶全钾、钙、镁含量。[结果]从不同部位来看,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钙镁比提高了中、下部烟叶对镁、钾的吸收以及下部烟叶对钙的吸收,但降低了上部烟叶对镁、钾、钙的吸收以及中部烟叶对钙的吸收。烟叶不同部位镁、钾、钙的累积分配量比较表现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从不同部位来看,中、上部烟叶钙镁比、钾镁比降低,下部烟叶钙镁比增加,而下部烟叶钾镁比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对烟叶钙镁比、钾镁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云南省曲靖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超过20的缺镁烟区,通过土壤镁肥施用和叶面喷施进行钙镁比调控,了解其对烤烟钾、钙、镁吸收的影响,为曲靖市缺镁烟区烤烟的平衡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镁肥作为对照,分别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钾镁肥处理和2个根层施镁+叶面喷施处理。采集根、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5个部位进行烘干称重,并且粉碎制样,测定钾、钙、镁含量;每个小区从初烤烟叶中选取上部(B2F)、中部(C3F)下部(X2F)样品,分析烟叶全钾、钙、镁含量。[结果]从不同部位来看,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钙镁比提高了中、下部烟叶对镁、钾的吸收以及下部烟叶对钙的吸收,但降低了上部烟叶对镁、钾、钙的吸收以及中部烟叶对钙的吸收。烟叶不同部位镁、钾、钙的累积分配量比较表现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从不同部位来看,中、上部烟叶钙镁比、钾镁比降低,下部烟叶钙镁比增加,而下部烟叶钾镁比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对烟叶钙镁比、钾镁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香型和不同部位烤烟的香气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建立起中上部烟叶香型风格定量判断的数学模型。[方法]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13个地区的63个C3F和65个B2F烟叶作为校正样品,并以67种致香物质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并分别利用21个C3F烟叶和19份B2F烟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中上部烟叶的大部分致香物质含量占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变异系数小于相对应的致香物质绝对含量,且在中上部烟叶中比例超过1%的物质只有苯甲醇、茄酮、β-大马酮、新植二烯、金合欢基丙酮A、十六酸、寸拜醇、亚麻酸甲酯、西柏三烯二醇,且在不同部位烟叶中,主导某种香型的致香物质种类不同;在分别以中部叶和上部叶致香物质含量和比例为判断指标构建判别函数时,各引入了11种、18种、7种、11种致香物质指标,并以构建的模型对新样本进行预测,其整体准确率分别为:91.7%、100%、91.7%、91.7%。可见,影响中部烟叶香气风格特征的致香物质指标明显多于上部叶,但在中部叶中采用致香物质比例作为判别指标能明显提高其判别准确率。[结论]该研究为特色优质烟叶的开发与生产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云平  张斌  周初跃  焦天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20-5224,5242
[目的]评价分析云南德宏梁河产区烟叶质量,了解该产区的烟叶质量特色.[方法]通过对安徽中烟云南德宏梁河基地单元的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的评价,以系统地了解其质量风格特色.[结果]试验表明,云南德宏梁河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色度等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规定,烟叶外观质量总体较好,上部、中部和下部烟叶外观质量得分分别为63.17、75.58和66.25分,3个部位的加权平均得分为69.53分.各项物理指标评价结果整体适宜,符合各部位烟叶物理特性.各部位化学成分评价得分为83.88分,烟碱含量上部叶整体适宜.上部烟叶糖碱比基本协调,中下部偏高.钾离子含量整体较高,氯含量较为适宜,钾氯比适宜.香型为较典型的清香型,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充足,烟气浓度及劲头中等,杂气小,余味干净舒适.[结论]研究可为云南德宏梁河烟叶产区的品种筛选、栽培措施调整、烟叶采购、加工复烤、配方使用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打叶复烤工艺路径及工艺参数对烟叶纯净度等指标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打叶复烤烟叶纯净度。[方法]以皖南C3F、凉山C3FA烟叶为试验载体,开展了打叶复烤不同工艺路径、工艺参数对烟叶纯净度影响试验。[结果]在试验条件下,不同工艺路径和不同工艺参数对出片率基本无影响,切把头处理烟叶中片率提高,叶中含梗率、杂物比例下降,风选除杂烟叶和挑选后碎叶分离处理后杂物比例下降,切片刀数由1刀调整为2刀烟叶中片率提高,随着整线工艺流量的下降叶中含梗率略有下降,风选除杂风机频率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杂物的剔除,宜设计合理的参数值。[结论]打叶复烤工艺路径及工艺参数均对烟叶纯净度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打叶复烤烤透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打叶复烤质量。[方法]总结打叶复烤烤透率的含义、测定方法,分析烤透率的原理及其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关系,研究烤透率对烤后烟叶储存的影响。[结果]在复烤过程中,不同烤透率的条件下,烟叶含水率极差变化较大,对回潮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影响较大。随着烤透率的提高,烟叶含水率极差呈减小趋势,即各叶片含水率趋于均匀。不同水分烟叶在同一烟箱内水分平衡较缓慢。鉴于烤透率测定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偏差也不易控制,建议烤透率的行业标准设定为≥98%。[结论]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通过提高烟叶复烤烤透率,可提高回潮后烟叶含水率的均匀性和储存安全性,应将烤透率作为复烤工艺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理安排各产地烟叶打叶复烤加工顺序,缓解库存压力。[方法]对福建、安徽和四川C2F等级烟叶打叶复烤前自然醇化过程中物理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随着醇化的进行,3个产地C2F烟叶的物理特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烟叶厚度、叶质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衡含水率呈上升趋势;拉力和延伸率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状况、物理特性变化规律和储存实际确定福建、安徽和四川烟叶适宜打叶复烤加工时间分别为3月份、3月份和4月份之前。[结论]研究可为科学地设置打叶复烤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重庆市彭水县烟叶品质质量的时间变异特征。[方法]对重庆市彭水县2007~2010年连续4年的烤烟上部叶(B2F)、中部叶(C3F)、下部叶(X2F)的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连续4年的烟叶生产中,彭水县烟叶氯含量的变异系数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均大于30%,其他化学成分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表征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各项指标中,钾氯比的变异系数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均大于30%,两糖比、钾氯比、糖碱比基本稳定。[结论]重庆市彭水县烟叶除氯含量及钾氯比指标外,其他指标基本稳定,应通过肥水管理调整烟叶氯含量,使烟叶化学组分更为稳定和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