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措施,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成效及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剖析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挑战。结合耕地占补平衡存在问题和耕地占补平衡趋势预测等,提出包括界定耕地占补平衡为阶段性目标,有限开展农用地占补平衡,加大抑制耕地被占用的力度,积极完善补充耕地的措施,探索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协调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研判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形势,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耕地资源总量情况,剖析江苏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形势、耕地占补平衡影响因素,并采用定量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的耕地占用、耕地补充、平衡趋势进行预测,对比分析平衡状况演变差异。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选择渭北陇东黄土旱塬区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1级,国家级利用等为11级,国家级经济等为9级,通过土壤有机重构,增加灌溉设施等工程措施,补充耕地质量等别高于周边耕地,实现了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结合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用地分等和占补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海南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成果为研究数据源探究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土地自然质量等为基础,通过建立自然质量等指数-标准粮食产量线性回归模型,为耕地占补平衡上升到质量平衡层面提供量化保证,并以海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占补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后可以保证占补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不低于先前的水平.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相当的要求,采用按等折算为土地占补平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方法探讨——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及成果,充分考虑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了霸州市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耕地占补平衡的顺利实施,土地的有偿使用,土地流转估价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近日发布《2016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对我国土地政策进行了展望。该规划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土地供应的方向为补短板,重点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地。《蓝皮书》指出,2016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管控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建设性保护相结合的耕地保护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将更加注重空间均衡、生态效应,探索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责任的多元化实现途径,推进补充耕地的跨区域国家统筹。  相似文献   

8.
正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近日发布《2016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对我国土地政策进行了展望。该规划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土地供应的方向为补短板,重点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地。《蓝皮书》指出,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管控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建设性保护相结合的耕地保护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将更加注重空间均衡、生态效应,探索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责任的多元化实现途径,推进补充耕地的跨区域国家统筹。  相似文献   

9.
胡国成  陈丁红 《农学学报》2014,4(3):112-115
以临安市为样本,对其近5年占补平衡补充(新垦造)耕地进行了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补充耕地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利用情况方面都未能达成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设计初衷。在深入分析补充耕地质量等次、利用现状及有关土地法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出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树立正确的业绩观,落实耕地保护问责制;优化非农建设用地选址,尽量少占用优质耕地;优化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设计,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补充耕地后续管理工作等方面来有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王梅农  刘旭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期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出现的新问题,即耕地数量基本实现平衡,耕地持续减少和"占优补劣"态势并未扭转;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和中央大型企业补充耕地压力大;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林业建设威胁种植业发展;非法建设占用耕地和存量耕地难以统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明秋  张艳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81-1118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该制度实施以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非农业建设占用所造成的耕地压力。但由于该制度设计不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占补平衡实现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平衡管理的升级,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迫切要求。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例,综合考虑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筛选台面坡度、海拔高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埋深、排灌设施、道路通达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耕地质量作以评价,确定占、补耕地地块的综合指数。以单位标准粮为桥梁,确定耕地质量数量折算系数.从而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质量型平衡。  相似文献   

14.
王华  刘娇  杨向欢 《农学学报》2011,1(1):64-6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从夏邑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入手,采用人均法、户均法、空闲住宅挖潜法分别测算夏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从夏邑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入手,采用人均法、户均法、空闲住宅挖潜法分别测算夏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内涵和上海市耕地质量成果应用条件分析,构建以数量平衡为前提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占补平衡指标储备机制、占补平衡指标跨区使用机制和占补平衡实施经济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以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飞  孙爱军  孔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6-8118
介绍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由来,从占用耕地方、补充耕地方及全国的角度分析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根据印台区耕地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铜川市印台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印台区总耕地面积为19 177.85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1.50%;其中一级地、二级地、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的面积分别为3 692.66、4 991.53、2 644.04、6 568.90 hm2和1 280.72 hm2,质量较低的四、五级地占地比例很高,达40%以上;地力水平整体处于国家标准的中等偏下等级。影响耕地地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块分布散碎,缺乏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今后应加强有限耕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兴建水利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了10年,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此文论述了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充平衡中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中国功能区划工作完成和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新宏观形势,分析总结了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四点特征:(1)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新增耕地逐渐由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转化;(3)平衡管理由"数量"向"数量质量"平衡,由"区域平衡"向"项目平衡"转化;(4)耕地后备库"批、供、用、补"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土地整治规划和基本农田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2016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并基于GIS技术,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研究如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