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利用1957—2010年内蒙古小二沟地区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雷暴持续期等.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 d,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雷暴;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和傍晚出现雷暴的次数趋于明显增多,15:00—16:00和20:00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7—2013年松桃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雷暴观测数据,分析松桃县近57年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桃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1.4 d,平均雷暴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波动减少的趋势;根据雷暴的季节变化划分可得,秋季和冬季年平均雷暴趋于增多趋势,春季和夏季趋于减少趋势。松桃县雷暴主要出现在3—9月,多年月平均雷暴日呈现出双峰型,峰值主要出现在4和7月。松桃县雷暴的初日和终日出现时间年际变化较大,97%保证率的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下旬,84%保证率的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莘县气象局1957—2013年的雷暴气象资料,通过对莘县近57年的雷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雷暴的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及日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莘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 d,雷暴日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日数相差39 d,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同时还发现,莘县雷暴日数的月变化趋势与气温、降水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月平均最多雷暴日和月平均最高气温均出现在7月;并且莘县雷暴多发生在夜间,从近57年的资料统计发现,莘县雷暴发生在夜间的概率为70%。  相似文献   

6.
滨海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正安  陈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40-340,343
滨海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近30d,是多雷暴区,通过对1970—2009年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雷暴来向及影响雷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防雷工作和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福海县1958—2007年50年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海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35d.而最少年仅为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倍,并有减少的趋势;6-8月是当地的雷暴高发期,并且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大多数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初雷暴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终雷暴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d。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2007年本溪市的雷暴日资料,分析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年平均雷暴日为28.4 d,属于多雷区,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期,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在4月25日左右;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9.
利用思南县2004—2013年的雷暴资料,对思南雷暴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当地雷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300,302
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53年青海省贵南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永喜  聂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168-169,178
利用青海省贵南县气象站观测的1961—2013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贵南县年平均雷暴日数36.96 d,不属于多雷区,雷暴主要出现在6—8月(汛期),占全年的68.80%;近53年来贵南县雷暴日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终日)呈不显著的推迟(提前)趋势,平均雷暴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年雷暴日数在1969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池州市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ADTD探测的云地闪电资料资料,应用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池州市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池州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1.2d,山区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2月最少;池州市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单峰特点,高峰出现在15:00—19:00;近50a池州市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池州市处于雷暴活动的非活跃期。  相似文献   

14.
蔡冬梅  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35-11036
通过对1967~2011年桐城市气象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雷暴的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桐城市雷暴气候的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桐城市年平均雷暴日为42.8 d,属于多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份73 d(1963年)与最少年份25 d(1988和2001年),相差48 d,将近3倍之多;55年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以3.51 d/10a的气候倾向率递减;桐城雷暴集中出现在3~9月,共出现2 264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1%,尤以7月突出;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喀左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久才 《农学学报》2015,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 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天。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 月迅速增多,7—9 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 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 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41 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 年(12 天);喀左 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 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 月23 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 月6 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 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adll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兴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属雷暴多发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9天,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69天,最少年为29天,极差达40天。春、夏、秋三季出现雷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单峰型,集中出现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9.7%,最大值出现在7月,11月份出现雷暴天气概率很小。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终雷日则出现在10月上旬,近50年雷暴初日、终日、雷暴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天/10年、1.8天/10年、2.6天/10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雷暴日数在1974年、1981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雷暴日数在196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51—2010年天祝县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对雷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年雷暴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4.795d/10a;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特征,主要出现在5—9月,占94.0%,以7月最多,占全年24.6%;夏季为雷暴活动高峰季,然后是秋季,冬季和春季雷暴天气出现频率较低。雷暴特征对防雷减灾意义主要表现在指导防雷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雷暴日参数局限性降低了防雷保护效果3方面。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宁机场2003年-2012年雷暴天气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西宁机场雷暴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出现时间频率、出现方位和消失方位、持续时间和伴随的天气现象等特点,同时阐述了西宁机场观测雷暴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丽水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丽水地区7个测站1971~2000年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研究了丽水地区的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丽水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7测站分布较均匀,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变化趋势;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份,以7月份出现最多,1月份出现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