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杂交早稻纹枯病产量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低。本文以杂交早稻组合协优4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室内考种和建立模型获得了以下结果:①千粒重降低率(K)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K=0.01166 0.03609x(r=0.9949,x≤0.7777);②结实率Z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Z=0.89078-0.14979x(r=0.9974,x≤0.7777),③根据①②的结果推导出了产量损失率(Y)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Y=0.02569 0.19723x 0.00590x~2(x≤0.7777);④建立了动态经济阈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当前杂交早稻纹枯病的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病丛率25%~30%(当前生产中常规早稻的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病丛率15%~20%)。文末就杂交早稻对纹枯病的相对抗性及经济阈值的求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测产,早稻纹枯病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e0.4659+0.039 23x(式中y为损失率,x为病情指数)。根据望江地区情况,得出纹枯病经济允许损失L=2.17,防治指标用病情指数表示为8左右。  相似文献   

3.
应用病株率划分水稻纹枯病病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应用病株率划分水稻纹枯病病级的方案:1级<40%;2级40.1%~60%;3级60.1%~70%;4级70.1%~80%;5级80.1%~90%;6级>90%。然后根据其病级划分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各病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等3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病级间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该分级方案是科学的。比较使用病情指数、病丛率和病株率3种病情分级方案的优缺点,可知应用病株率划分法能及时、快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判断,更适用于防控实践,而病丛率不宜再作为病级的划分依据。文章根据6a 60组调查数据,建立起水稻纹枯病病株率(X)对水稻结实率(Y1)和千粒重(Y2)的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102.532 8-0.342 2X;Y2=28.185 6-0.032 7X。  相似文献   

4.
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和病粒率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利用小麦抽穗扬花期气象因子,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即4月上、中旬雨量(x1)、4月中旬雨日数(x2)与当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Y1)组建回归预测式:Y1=0.913 1+0.093 5x1+2.460 3x2±2.490 9,及时指导防治工作。通过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指数(Y1)、病穗率(x3)与病粒率(Y2)的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Y2=0.248 2+0.946 9Y1-0.154 1x3±0.344 3,为脱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浙江桐乡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2007—2019年病虫观测圃中纹枯病的系统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地区水稻纹枯病一般在7月上旬初见,7月中、下旬搁田可以抑制纹枯病的发生;8月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纹枯病病丛率增加较快的时期。9月病丛率基本稳定,并在9月下旬略有下降。2009—2019年发病较重的田块纹枯病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时间动态符合Logistic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7、0.989和0.975,p0.001)。对2009—2019年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与气象因子做回归分析发现,9月上旬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是影响稳定期病情指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病株率关系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昭平县连续8 a 100对纹枯病的调查数据,建立病情指数y与病株率x(%)关系的指数回归方程为:y=2.5125×1.0345x,实践上可用作预测预报,从而简化调查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按病株率高低可把纹枯病发生严重度划分为6级,达到药剂防治指标的要及时施药防治,同时强调要加强发病前期的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9.
伍明祥  吴娟 《植物医生》2003,16(4):12-13
水稻纹枯病是玉屏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常年发生面积为 2 333hm2 次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 5 .6 % ,为害损失粮食 5 5 .6万kg。因此 ,进一步掌握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 ,搞好预测预报 ,指导大面积的综合防治 ,是目前全县水稻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1 发生规律全县一般在 7月 4日始见病斑 ,在 7月 19日前病情较为稳定 ,扩展较慢 ,病株多为 1级即始病期 ,7月 19日~ 8月 10日发病进入高峰期。这期间 ,田间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上升较快。 7月 2 4日调查病丛率为 76 % ,病株率为 13.6 8% ,病情指数为2 .85。 8月 5日病丛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的为害对柑桔经济产量的影响。由通径分析发现,该螨对经济产量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结果枝有效光合面积起作用的。该螨吸食叶片,致使光合作用下降;为害严重时,采果前落叶直接影响叶果比,从而影响果重、果实大小和品质。据此导出叶片受害(X)与果重(Y)的确定性函数关系:Y=7.7567A~(c-0.02041A)-0.9365~S-0.3656~X+0.0006186~(X~2)+11.54式中A为果枝最佳叶面积,S为受害引起落叶百分率。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aints in achieving high grain yield in intensive rice production systems. Canopy structure ca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anopy structure parameters such as shoot number, leaf area index, biomass production, contact frequency, light transmittance and plant he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in commercial field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both early and late seasons of 2009 and 2010 in Wuxue,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N) rate and hill density o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and sheath blight severity were investigated. Sheath blight severity was recorded as a sheath blight index or relative lesion height on inoculated and uninoculated plants in each crop. Lesion length was measured on inoculated plants in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eath blight index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of N rate and hill density in uninoculated plots in each trial.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ontact frequency was consistently related to sheath blight. Lesion length on inoculated plants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canopy struct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nopy structure influences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A ‘healthy’ canopy resulting from appropriate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be used to suppress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in rice.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 5亿~5.075 3亿hm2次,年均挽回粮食损失9 684.68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7.35%;年均实际损失粮食1 965.4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3%。五大粮食作物中每年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的比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分别占55.18%、21.29%、18.97%、1.88%和2.68%,实际造成损失的比例分别占33.67%、23.31%、35.13%、2.11%和5.79%。影响全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10种(类)病虫害依次为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蚜虫、二化螟、稻瘟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某一个病虫暴发危害时最高可实际造成200万t以上的粮食损失,总损失可达2 200万t,占某类粮食总产的12%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最具暴发和流行危害特点的种类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和黏虫等6种。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人工接种诱发和药剂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造成小区间稻叶瘟病和稻穗瘟的发病梯度系统监测病情,收获期结合病情程度进行单株考上区测产,并分别建立了依据稻叶瘟病,稻穗瘟病和二者综合的损失估计模型。就稻叶瘟病地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精米率的影响作了定量研究。另外,地稻穗瘟病在不同品种,不同侵染发病时间以及不同发病部位的为害影响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稻穗瘟病的为害程度在不同品种上存在一定差异,与侵染发病  相似文献   

16.
寒地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2000年首次对寒地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明确佳木斯地区水稻纹枯病始发期为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停止蔓延期为8月中、下旬。病害水平扩展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垂直扩展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防治最佳时期为分蘖末期。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对486份材料进行鉴定 ,筛选出抗源材料11份 ;鉴定耐病品种 5份 :牡丹江21、品鉴1、品鉴 3、松 94-7、龙粳5号 ;在自然感病条件下 ,病害级别与空秕率、千粒重、产量损失率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测定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不同地区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直线相关,严重度每提高一级,产量损失增加约10%左右,在产量损失的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于主导地位,粒数的减少其次;始病愈早,发病愈重,相应的产量损失也愈大。不同地区,播期不同,发病期亦不同。从生育期来看,却是基本一致的,玉米抽雄期为发病始盛期,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但未发现高抗品种,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掖单系统杂交组合,中抗至中感,其丰产性较好。增施钾肥112.5~262.5kg能显著地减轻病害和增加产量,可作为防病措施推广应用。另外,大田调查还发现,轮作、间作和控制种植密度能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监测施用生防菌前后土壤中粉红粘帚霉67-1和水稻纹枯病菌AG-1IA的数量,并调查发病情况,收割后测产,评估生防菌粉红粘帚霉67-1的田间防治效果。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粉红粘帚霉67-1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用药后土壤中粉红粘帚霉67-1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内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停止用药后逐渐减少。水稻纹枯病菌在清水对照组中没有显著变化,在处理组中水稻纹枯病菌的数量随时间降低。60 g/667 m2菌量的防效及产量与井冈霉素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防病保产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粉红粘帚霉67-1的孢子制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良的田间防治效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用于生物防治效果的田间评价。  相似文献   

20.
 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本研究评估了两株哈茨木霉菌株3S1-13和4S2-46对纹枯病生防潜力及其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果。研究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不产生分生孢子,但在含有1%酵母粉的PDA上能恢复产分生孢子的能力。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对茄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具有防治水稻纹枯病潜力,且发酵液防效显著高于孢子液的防效。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显示出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发酵液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及生长,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