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在过去生防菌剂研发的基础上,进行了以玉米秸秆为载体,构建以核心有益微生物种群为主体的设施蔬菜土壤快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菌剂处理番茄平均株高和茎粗均高于常规栽培。其中,用混合菌剂H处理,移栽20d后株高比常规栽培高10cm,茎粗增加1.0mm以上;各处理的小区平均产量普遍高于对照,以用混合菌剂H处理后番茄的产量最高,相对常规栽培增产112.4%;茄子地用Paecillomyces lilacinus PL处理后单位小区产量较常规栽培增加35.5%;此外,菌剂处理可显著提高作物的座果数和单果重量。其中,混合菌剂E处理的番茄平均单果重达到245g,比对照(185g)明显提高,每株的平均座果数比对照增加2个,番茄畸形果率比对照降低55%,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平均增加32.7%。对地温和CO2的监测结果表明,PD-D菌剂处理后20cm地温比对照提高3~8℃,同时有效提高夜间和阴天的温室气温;CO2浓度提高4~10倍,最高可达4349μL/L。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幼虫对大豆根和根浸出液的趋化性以及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对其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对大豆根存在着一定的趋化性,而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J2存在明显的驱避性。在根浸出液、真菌滤液及其混合液剂处理下,大豆胞囊线虫J2在WA平板上靠近处理液的0~1cm区间中分布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 1),而加样时间(液剂与线虫同时放置或提前2 4h处理)对其分布率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幼根蘸取滤液后对线虫J2在该区间的分布与不经处理的幼根差异显著(P <0.0 5),证明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可以明显地降低线虫与大豆根的亲和力,并强烈抑制线虫对大豆根的侵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侵染植物寄生线虫的巴氏杆菌(pasteuriaspp.)在分类学、生物学、生产技术、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植物线虫生防菌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生防真菌。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地理来源的42株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寄生能力,以及菌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以及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菌核均有一定的寄生能力,45.2%的菌株寄生能力达到4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其寄生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抑制率最高可达78.4%;HN-56、STG-21-1、GS6-1等菌株对离体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生防潜力。本研究为丰富植物真菌病害生防资源和高效粉红螺旋聚孢霉生防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生防菌的防病效果及其稳定性,本研究以黄瓜根结线虫病为靶标病害,对淡紫紫孢菌(原名为淡紫拟青霉)YES与粉红螺旋聚孢霉67-1混和使用的防病效果进行了评价。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两菌株相容性较好,在马铃薯和黄瓜根际分泌物培养基上无拮抗作用;通过测定两菌株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性及其无菌发酵滤液对2龄幼虫致死作用,确定YES菌株孢子悬浮液(2×106孢子/m L)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作用(51.0%)显著高于菌株67-1(44.0%);而菌株67-1代谢产物48 h后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率(100%)高于菌株YES(77.4%)。土壤中2龄幼虫接种量为1000线虫/100 g土时,将菌剂YES和67-1单独或混和加入育苗基质中(终浓度为106孢子/g基质)并在移栽时穴施50 g菌剂(106孢子/g),结果表明两菌株单独使用和混和使用的防治效果接近,在20%~30%左右;根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两菌株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土壤中线虫卵密度为398卵/100 g干土时,菌剂YES和67-1混和使用可显著抑制黄瓜根系上根结的形成,防病效果为63.7%,显著高于两菌剂单独使用的防效33.0%和41.3%。两菌株之间表现为累加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两个主要作用机理不同的生防菌混和使用可以延缓根结线虫的侵染,提高防病效果。但土壤中线虫虫态和密度影响依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判定生防菌之间的相容性。该结果对杀线虫复合生防菌剂的研制及使用技术改进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链孢粘帚霉寄生核盘菌菌核相关基因的EST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是一种重要的菌寄生真菌,为了明确该菌与寄主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互作中参与菌寄生过程的功能基因,本实验室前期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消减cDNA文库.本文从该库里随机挑选42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大小在200~600bp的序列占81.07%.去除载体和小于100bp的序列,获得391条有效序列,其平均长度为409bp.通过序列拼接得到181个单值基因(unigenes),其中包括27个重叠群(contigs)和154个单拷贝的ESTs(singletons).将得到的ESTs与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NR)进行BLASTx分析,结果显示有38个基因的编码蛋白与已知功能的蛋白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包括可能与生物防治功能相关的内切葡聚糖酶、脂滴包被蛋白、MFS转运蛋白、过氧化物酶等;有39条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未找到相似序列,可能为新基因;其他基因的编码蛋白与数据库中功能未知蛋白相似性高.本研究为明确与重寄生功能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研制粘帚霉生防剞剂,以粉红粘帚霉67—1为材料,对粉红粘帚霉67—1厚垣孢子的生长过程、孢子结构、贮存介质和制剂含水量以及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货架期比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粉红粘帚霉67—1在培养24h后产生厚垣孢子,厚垣抱子形成于茵丝顶端或中部,并可以脱落游离到培养基中。电镜下可以看到圆形或椭圆形厚垣孢子以及加厚的细胞壁。相同贮存条件下,厚垣孢子的货架期比分生孢子长。低温条件下,10%含水量的贮存介质更利于厚垣孢子的贮存。  相似文献   
8.
粉红螺旋聚孢霉是一种重要的植病生防真菌.本文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下粉红螺旋聚孢霉67-1与枯草芽胞杆菌B006共培养发酵滤液的生物活性和生防作用.采用平板培养测定共培养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菌核形成,以及甘蓝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6孔组织培养板测定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抑杀活性;通过平皿测定和温室盆栽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粉红螺旋聚孢霉67-1寄生核盘菌转录组中获得1个差异表达的短链脱氢酶编码基因CrSdr。实时荧光PCR定量监测显示,菌核诱导下24 h时CrSdr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4倍。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研究其功能结果表明,CrSdr敲除后对菌株的生长没有影响,但产孢量比野生菌株提高了43.2%,并且对NaCl、KCl和山梨醇引起的渗透压胁迫更为敏感。敲除突变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大豆菌核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明显减弱(P<0.05),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能力由野生型菌株的4级降为2级,温室对菌核病的防效降低了50.5%,基因回补后生防作用恢复,表明短链脱氢酶基因在粉红螺旋聚孢霉寄生及生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为揭示粉红螺旋聚孢霉菌寄生机制奠定基础,并对高效植病生防真菌菌剂的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连作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双河、宝泉岭和白城3个大豆胞囊线虫病抑制性土壤样品土质、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上真菌以及土壤特性(土壤抑制性、传导性、杀真菌剂处理)的研究,表明多年连作会引起大豆胞囊线虫种群数量的减少。在此类土壤中胞囊数量一般小于100个/100g土,且空胞囊率达80%以上。胞囊上真菌分离频率高,种类较单纯,其中宝泉岭土样中定殖真菌有明显的优势种-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大豆胞囊线虫衰退土壤中具有抑制因子,经物理灭菌和杀真菌剂多菌灵处理后,原有抑制特性丧失,3个土样大豆根部胞囊数量分别增加140.0%、165.5%、68.2%和141.9%、215.2%、139.3%。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具有传导特性,当抑制土与无菌土按1:9混合后胞囊数量较灭菌土分别减少70.0%、26.5%和51.8%。本文证明了连作土壤中引起大豆胞囊线虫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因子,并初步确定为食线虫真菌的作用,同时证明土壤状况与大豆胞囊线虫的衰退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