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23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1979年开始应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增产幅度为15%~50%,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逐渐成熟完善,推广的面积越来越大,耕地土壤中的残留量也在不断增加,残留地膜污染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富源县是山区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膜使用情况,对以玉米为主的大春作物农田地膜残留问题采取多点取样,每点调查2 m2,深度20 cm。  相似文献   

3.
渭南市旱作农业地膜覆盖应用现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对旱地玉米增产增收有显著效果,同时也伴随着残膜污染的问题。通过对渭南市旱作区调查发现,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显著,据统计,2012-2014年三年渭南市地膜玉米项目区累计增收4 835.3×10~4kg,增值10 001.3万元。同时,提出了地膜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土壤的危害,调查显示,正常人工捡拾情况下,连续覆膜3 a、5 a的田块地膜残留率分别是17.9%、19.6%。在地膜覆盖增产的基础上,为有效控制其污染危害建议采用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方式来降低地膜使用量,进而可以补充秸秆覆盖中存在的秸秆用量不足其效果不显著所带来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是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棉花主产区的变化。笔者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统计数据,对我国主要棉区地膜应用和残留污染特点进行大范围采样,获取第一手数据;同时,对过去几十年中与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我国棉花生产格局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地膜覆盖技术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探讨了主要棉区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棉花的主产区从过去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迁移到现在的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是新疆),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自1986年开始规模化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棉花单产(皮棉)快速上升,现在已经超过2 000 kg/hm~2,大幅度超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单产。同时,新疆棉区地膜覆盖应用所带来的残留污染已成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新疆连续10 a和20 a覆膜的棉田土壤中残膜量分别为259.70±36.78 kg/hm~2和307.90±35.84 kg/hm~2。因此,地膜覆盖是我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保持我国棉花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同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非常严重,必须尽快研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的应对策略,实现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5.
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地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之一,地膜覆盖已广泛应用到全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南方的高山冷凉地区,且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地膜用量达145.5万t,覆盖面积达1 831.8万hm~2。地膜覆盖技术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分析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一膜两(多)用、机械化地膜回收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的现状,提出未来应对地膜残留污染的技术措施和策略,为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和残膜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了解地膜残留现状对于合理利用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甘肃定西市陇川乡为研究对象,采用咨询当地农民与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当地种植玉米地区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该地区回收地膜以人工捡拾为主,0~20 cm土壤农用地膜残留量为6.45 kg/hm2。根据土壤地膜残留标准,该地区残留等级属于一级标准,残留量较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结合当地特征,给出适合治理当地玉米地膜残留的措施,减小地膜的残留。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量推广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由于农田里的地膜残留积累增多,也严重污染了土壤,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在系统分析地膜的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及残留危害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栽培是有效保持寒旱区土壤水热条件、促进作物生产的措施之一。为解决长期覆盖普通地膜造成的土壤地膜残留污染及生物降解地膜破裂,且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从地膜选择、肥料配比、绿色地膜复合覆盖技术、田间管理、地膜回收、秸秆与生物降解地膜还田等方面总结了寒旱区玉米普通地膜与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农用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监测点地膜残留的监测,旨在摸清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数量,为全省普查地膜覆盖产排污染系数测算提供可靠数据,也为指导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龙江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覆膜技术,近几年农民看到了地膜玉米带来的可观效益,地膜玉米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但同时地膜的大面积及连年使用,也给农田带来的污染,引起农作物减产,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作者针对地膜玉米发展中的利与弊,做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