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调查了20个玉米品种心叶末期的螟害花叶指数和收获期茎秆及雌穗上的虫孔数、虫道数、虫道长、幼虫数.结果表明,各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螟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抗螟性亦不相同.新单23、浚单22前期抗螟性强,而后期较弱.滑丰9号前期抗螟性较弱,但后期抗螟性较强.浚单20、郑农7278茎秆的螟害程度较轻,但雌穗的螟害程度较重.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整个生育期的抗螟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2.
刘铁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2):82-82,97
本文报道18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玉米螟自然发生条件下被玉米螟危害程度的调查及产量测定的结果.其中丹玉24、丹玉35、丹2118、辽单27、丹2105等5个品种产量具有抗螟性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实施玉米害虫综合治理,对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螟性差异进行比较,筛选具有抗螟性特征的玉米品种。在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平行跳跃法分别记录玉米螟在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危害状况,对17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螟性鉴定,并对采用花叶指数测定玉米苗期抗螟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百株受害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收获时受害株率达到最高峰。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4个:甜嘉糯1号、云糯4号、天紫23号、黑糯1号;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2个:甜嘉糯1号、天紫23号。花粒期云糯4号百株蛀孔数最低,为79.0个,夏王超甜百株蛀孔数最高,为243.3个。花叶指数与平均食叶级别极显著相关,花叶指数可作为鉴定玉米抗螟性的重要指标。甜嘉糯1号和天紫23号的抗螟性较好,可在螟虫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抗螟性比较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报道18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玉米螟自然发生条件下受灾程度的调查及产量测定的结果。其中丹玉24、丹玉35、丹2118、辽单2105等5个品种产量具有抗螟性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各供试玉米品种在心叶期及成熟期抗螟(玉米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叶期抗螟性最好的是KWS1553,其平均食叶级别为2.9,幼虫存活率为33.33%,幼虫重为0.000 77 g,达高抗(HR)水平;其次是新玉57号,其平均食叶级别、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依次为2.9、65.48%和0.001 64 g,也达高抗(HR)水平;先玉335、KWS6333则均达抗(R)水平。成熟期抗螟性表现最好的是新玉108号,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0.03个/株、0.04 cm/株;其次是五谷631,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依次为0.05个/株、0.04 cm/株;新玉57号抗玉米螟表现最差,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1.08个/株,为3.06 cm/株。【结论】品种KWS1553、新玉108号、五谷631、五谷310、KWS6333、郑单958苗期及成熟期抗螟性较好,而新玉57号苗期抗螟性达高抗水平,成熟期抗螟性则较差。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杜绝感虫及高感品种的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相似文献   

6.
沈阳几个主栽玉米品种的二代玉米螟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沈阳地区广泛种植的几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螟性调查.结果显示,东单80的雌穗被害率最高,达54%,单玉99和单玉39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德被害率在30%~49%;东单80茎秆蛀孔数最高,为0.93个/株,单玉99茎秆蛀孔数最低,为0.34个/株;百株残虫量最高的是单玉86,为88头,最低是单玉99,仅有4头.由此可知,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粳稻品种(系)对三化螟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7 年对47 份粳稻新品种(系),包括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粳稻品种以及外省征集的部分品种(系)进行网室抗三化螟测定和田间抗虫性调查,从中评选出1 个中抗品种,4 个耐螟性较好的品种(系)。并对抗螟性机理进行了探讨,提供育种和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粳稻品种(系)对三化螟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1997年对47份粳稻新品种(系),包括江苏大面积推广的粳稻品种以及外省征集的部分品种(系)进行网室抗三化螟测定和田间抗虫性调查,从中评选出1个中抗品种,4个耐螟性较好的品种(系)。并对抗螟性机理进行了探讨,提供育种和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螟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螟法,于2010~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47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6份农家种资源、216份自交系和46份杂交种中共筛选出高抗材料86份、抗螟材料85份、中抗材料167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8.0%、17.8%和34.9%;其余140份为感螟和高感材料,占29.3%。  相似文献   

10.
玉米雄穗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了206份玉米品系雄穗的抗螟性。在田间条件下发现幼龄幼虫的矫正存活率B_(73)为30%;SD_(37)为51.2%和FR_(140)为66.7%。发现取食FR_(140)雄穗的幼龄幼虫体重最轻,平均为1.20mg(感虫对照为2.05mg)。本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雄穗抗螟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卵的方法对20个自交系和44个杂交组合做了对一、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按9级食叶级别评定,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把每株虫孔数、每株幼虫数、茎秆虫折率和果穗受害率等受害状归纳起来,反映不同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对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差异、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FI代与相对抗螟亲本、相对感螟亲本、父本、母本及中亲值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F_1代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性受父本的影响更大些。而F_1代对二代玉米螟的抗性受母本的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12.
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普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1988年至1990年,作者对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Qstrinia furnacalis)和丽江麻螟新亚种(Qstrinia zealis lijiangensis ssp. ncv.)后者的寄主植物除大麻外,还危害玉米。是我省首次报导危害玉米的新亚种及国内分布新记录。该种雄虫中足胫节增厚具有深槽和与胫节等长的毛撮,雄虫外生殖器抱器腹具刺区显著短于无刺区,端刺有密集组。两种玉米螟每年发生一代。玉米被害株率为8.3%~34.4%;大麻为46%~94%。本文对丽江麻螟新亚种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撰写了两种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14.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boom produced droplets downwards into maize canopies at flowering perio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fficacies of emamectin benzoate, lambda-cyhalothrin and chlorantraniliprole agains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Asian corn borer (ACB) larvae and their toxicity to spiders were studied. When insecticides were sprayed downwards into the maize canopies, randomly filtering out droplets by upper leaves led to great variations of droplet coverage and density within the canopies. Consequently, the efficacies of lambda-cyhalothrin and emamectin benzoate against ACB larvae were decreased because of randomly filtering out droplets by upper leaves. But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lambda-cyhalothrin was extremely toxic to hunting spiders, Xysticus ephippiatus, and not suitable to IPM programs in regula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ACB. Therefore, randomly filtering out droplets by upper leaves decreased lambda-cyhalothrin's efficacy against ACB larvae, but did little to decrease its toxicity to X. ephippiatus. Amamectin benzoate can reduce the populations of X. ephippiatus by 58.1-61.4%, but the populations can recover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Chlorantraniliprole was relatively safe to X. ephippiatus. It only reduced the populations of X. ephippiatus by 22.3-33.0%, and the populations can totally recover 9 d aft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甜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甜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性 ,结果得出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甜玉米品种的抗性大小依次为 :穗甜 2号 >奥甜 2号 >华 1>奥甜 1号 >超甜 2 0。从抗虫性的角度考虑 ,在生产上栽培穗甜 2号将有利于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形态鉴定和生殖隔离试验等方面研究,澄清了河北省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过去多年认为的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但欧洲玉米螟亦有少量分布,在张家口和芦台以大麻、苍耳、葎草等为主要寄主。此外尚见2个近缘种,其中紫玉米螟O.scapulalis(Warker)在芦台是取食葎草的主要虫种;克什米尔玉米螟,O.kasmirica(Moore)系中国新记录,仅寄生于大蓟。  相似文献   

17.
金玉糯856是以自育自交系糯玉米919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彩甜玉米510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从出苗到鲜穗采收102 d。株高240 cm,穗位高120 cm,穗长19.2 cm,穗粗4.9 cm,穗轴白色,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6.6粒。籽粒含支链淀粉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瘤黑粉病,中抗茎基腐病、矮花叶病,抗红叶病。平均鲜果穗产量(带苞叶)15 982.5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粘1号增产4.2%。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和兰州周边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性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田间安放不同密度的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玉米螟。结果表明:玉米螟性诱剂可以诱捕到玉米螟成虫,应用玉米螟性诱剂进行测报具有可行性,同时采用性诱剂也能减少玉米螟产卵和幼虫数,密度为每0.13 hm2设置1个诱捕器较经济。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颗粒体病毒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OFGV—01”病毒,该病毒颗粒体卵圆形,大小为295~356nm×250~305nm,平均为325.5nm×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200~256nm×185~196nm,平均为228nm×190.5nm。该病毒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病力较强,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3%~78%条件下,对3日龄、6日龄幼虫感病4~6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3%,9日龄、10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分别为85.5%和83.5%。利用该病毒于山西省太谷县、祁县、榆次市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一般为80%~85%.高的可达90%。该病毒对天敌无杀伤作用,对小白鼠(昆明种)、大白鼠(Wismr 种)、家免和豚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