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0.5、2.0 mmol/L 的水杨酸(SA)处理水稻幼苗后第3 天用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对未处理叶(第3叶,进行SA处理时用塑料袋套住)挑战接种,2周后调查病情,发现病斑长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0.2%和18.2%,说明SA能诱导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系统抗性。酶活性测定表明,两种浓度的SA能明显降低水稻幼苗未处理叶中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影响。两种浓度的SA对未处理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0.5 mmol/L 的SA处理下,SOD无明显变化,但20 mmol/L 的SA对SOD活性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SA处理后1~4 d,未处理叶H2O2含量比对照上升了23.6%~72.8%(0.5 mmol/L)和31.2%~122.6%(2.0 mmol/L)。H2O2水平的显著提高可能是H2O2产生加快和降解减慢的共同结果(2.0 mmol/L的SA下),或单纯的降解减慢所致(0.5 mmol/L的SA下)。同时,SA对未处理叶PAL活性有促进作用。提示在水稻中,SA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系统诱导作用可能与H2O2积累和PAL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BTH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的抗性效果和相关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几种抗性诱导剂处理橡胶树古铜期叶片,再接种橡胶树白粉菌,以研究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并测定有效药剂BTH(苯并噻二唑)处理后,诱导间隔期及叶片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250 mg/L BTH喷施,5 d后接种白粉病,诱导抗性效果最佳,防效达57.8%。用BTH处理并接种病原菌后,POD和PAL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可持续到15 d,并且再次施药,酶活性再次上升。这说明BTH可以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在生产中,橡胶树白粉病发病前,利用BTH诱导抗病性,并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常规防治,可有效减少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3.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析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BTH诱导处理亲和性水稻品种第3叶后提高了处理叶及其上位第4叶中CA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的活性;经BTH处理的幼苗接种稻瘟菌后,处理叶和其上位叶中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快速增加,且增长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几丁酶活性在受稻瘟菌侵染后升高,但BTH诱导处理并不能促进其增加;PAL活性在BTH处理及稻瘟菌接种后均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说明,BTH处理能诱导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的增加,而且这些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BTH诱发系统获得抗性的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研究采前分别用1、50和100 mg/L苯并噻重氮(BTH)喷施处理对芒果果实抗病性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00 mg/L BTH处理果实采收时的病果率、采后未接种果实的病情指数和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52.60%、54.30%和7.06%;并且在贮藏过程中,BTH处理果实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另外,在贮藏前期(0~6 d),BTH处理能够抑制芒果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芒果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研究甲基茉莉酸(MeJA) 、苯丙噻重氮(BTH)和草酸(OA)诱导油菜对菌核病产生的 局部和系统抗性。结果表明, 0. 01~1. 0mmol/L BTH, 0. 1~1. 0mmol/L MeJA和0. 5~15mmol/L OA均能有效诱导 局部和系统抗性,系统抗性比局部抗性产生晚。Trypan blue染色结果表明,在MeJA,BTH和低浓度OA诱导过的油 菜叶片中,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菌丝变粗、弯曲。较低浓度(如0. 01mmol/L MeJA, 0. 5mmol/L OA)下虽然易 诱导局部抗性,而系统抗性较弱, 0. 01mmol/L MeJA几乎不诱导系统抗性。高浓度(如20mmol/L以上)OA有致病 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1.0和2.0mmol/L的硝酸镍处理水稻幼苗2d后,再用稻白叶枯细菌(Xanthomonns oryzae pw.oryzae)挑战接种,14d后调查病情,发现病斑长分别比对照下降了42.1%和48.0%,说明硝酸镍能诱导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生理指标测定及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的硝酸镍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叶片中POD、PPO和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POD同工酶带和4条PPO同工酶带增强,提示硝酸镍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的诱导效应可能与POD、PPO和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及其防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1S,12S,13S)-11,12,13-三羟基0(9Z,15Z)-十八碳二烯酸(A)和(11R)-羟基-12(S),13(S)-环氧-(9Z,15Z)-十八碳二烯酸(B)的生物学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萌发则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3-4叶期的水稻幼苗经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处理后均获得了对稻瘟病的抗性,减轻了稻瘟病的病情。用A处理后隔5 d接种稻瘟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4.8%;用B处理后隔2 d接种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9.8%。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均以5 μg/mL浓度诱发处理时,使水稻植株获得最大的诱导抗性。由A和B激发产生的诱导抗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50%。先接种稻瘟病菌以诱发发病,而后隔5 d或10 d后喷施10 μg/mL的A或B水溶液,均可减轻稻瘟病的病情,其防治效果在44%-55%。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窄叶青8号和京系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接种白叶枯病菌浙9612后,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4个QTL,分别位于第3、4、5和6染色体上,其中第3和第4染色体上的qBBR-3和qBBR-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而位于第5和第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4个QTL的总效应是3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具有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通过微效基因的聚合可以获得对白叶枯病的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9.
以花生品种远杂9102成熟种胚发芽12d、4d的幼叶为外植体,对花生幼叶不定芽诱导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较高浓度的6-BA(8mg/L)、较低浓度的NAA(1mg/L),不定芽诱导率可达70%以上。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8mg/L+NAA0.5mg/L+AgNO32mg/L 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5mg/L+NAA2mg/L+AgNO32mg/L。同时试验发现种子预培养4d的幼叶不定芽诱导率较预培养12d的高 花生幼叶近叶柄基部切口处不定芽诱导率较高,是较理想的不定芽诱导部位。以远杂9102预培养2d的子叶作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进行试验,确定MS+6-BA4.5mg/L+2,4-D2.2mg/L为诱导愈伤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9.8%,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KT(0.15mg/L)。  相似文献   

10.
番木瓜优质组培苗生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含有100mg/LVc+1mg/LAgNO;+20mg/LPVP液体处理成龄番木瓜(CricappayaL)侧芽,再用70%酒精浸泡50s、0.15%升汞消毒5min,经消毒的外植体接种于MS+KT0.5mg/L+NAA0.2mg/L+GA31.0mg/L+30g/L蔗糖+7g/L琼脂(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2h,光照强度为15001x,连续培养20d;外植体经初始培养后,继代接种于MS+BA0.5mg/L+NAA0.1 mg/L+GA,1.0mg/L+蔗糖30gL+琼脂7g/L(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6h,光照强度为2000Ix,连续培养40d,繁殖系数达3~5倍;继代芽接种MS+BA0.2mg/L+KT0.3mg/L+NAA0.Img/L+NAA0.1 mg/L+GA;1.0 mg/L+ADS40mg/L+蔗糖30g/L+琼脂7g/L(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6h,光照强度为20001x,连续培养20d进行壮苗培养,经壮苗培养芽接种于MS+KT0.1~0.2mg/L+ NAA0.05~0.1mg/L+ IBA0.2-0.3mg/L+蔗糖20~30gL+琼脂6.5g/L(pH=5.6),26~28℃,每日光照培养12h,光照强度为1500kx,连续培养 15~20d 进行催根培养,生根率达85%以上。生根苗经2~3d的自然光炼苗后,移栽于沙土∶椰糠∶菜园土质量比为1∶1∶1 混和的基质中,移苗后1周内,每天喷施浓度为200~400mg/L的IBA,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笔者就目前番木瓜组培快繁中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番木瓜优质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株75-1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 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 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0.6%(余水糯)和25.3%(浙辐80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 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 和39.7%(浙辐80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 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 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 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1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1对余水糯和浙辐80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每株75-l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o.6%(余水糯)和25.3%(浙辐8o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和39.7%(浙辐8o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l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l对余水糯和浙辐8o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编码HarpinXoo 的hrf1转基因水稻NJH12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了DUF500的保守功能区。序列分析表明,OsDUF500是DUF500家族成员,功能未知。构建OsDUF500的沉默载体,用土壤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 R109,用Hpt抗生素做抗性筛选,获得9个再生株系。经分子鉴定,8个为沉默株系(ABD 2~9)。与野生型相比, ABD株系株高变矮,叶片变短,出现白色空秕谷。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OsDUF500沉默株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病斑长度比野生型明显缩短,病斑面积均在30%以下,株系ABD 3和ABD 5病斑面积分别为12.3%和15.7%,显示出较好的抗性。推测在稻瘟病抗性中上调表达基因OsDUF500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珍汕97不育胞质和正常胞质的稻苗与白叶枯病菌在早期的互作反应,结果表明,互作体系刚建立时,稻叶内立即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O2-),从而激发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脂肪氧合酶(LOX)活性的增高,导致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提高。当特异性菌株Ah28接种在不育系材料(亲和组合)上,上述反应的变化幅度和产生量均小于与正常胞质的组合(非亲和组合),非专化性菌株Os14对活性氧代谢的诱导作用在两种胞质之间差异不明显。这说明不育胞质对白叶枯病较低的抗性和专化性菌株的特异致病性均与较低的活性氧代谢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外源水杨酸对杂交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水稻幼苗感染白叶枯病菌后,其叶片中SOD和POX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和膜透性显著提高。经过一定浓度水杨酸(SA)浸种或3叶期幼苗根际预处理,SOD和POX活性呈增长趋势,而膜脂过氧化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叶期幼苗施用SA比浸种处理效果好。感病组合汕优63的变化幅度大于抗病组合威优6号。可认为SA对杂交稻幼苗抗白叶枯病有一定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向电泳 质谱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水稻在接种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1、4、8、24、72 h 后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通过比较接种白叶枯病菌和对照之间、接种不同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之间的表达差异,鉴定了72个差异表达的抗病相关蛋白点,对其中部分点的蛋白质进行了电离子喷雾二级质谱学分析鉴定,确定了11个抗病反应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