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生空间”的新概念,以此为基础分析四川省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分布较少,其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及自贡市中部等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成都中部、雅安西南部等地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市最为集中,其扩大区域主要在四川省中东部,呈点状式扩张,成都、德阳等地扩张明显,减少区域零散分布,减少不明显;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南部地区,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扩大区域主要以点状零散分布于各市,减少区域则集中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中东部、自贡市中部等地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冬油菜播种期与华西秋雨发生时段重合,引起油菜播种-苗期渍害,给油菜机械化播种作业带来影响,农机设备下地后行走不便,或碾压造成土壤板结,最终造成播种后出苗率下降,死苗弱苗增多,播种质量下降。因此渍害成为影响四川油菜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文章针对稻茬油菜生产现状及渍害发生特点,在研发受渍胁迫油菜苗促弱转壮技术中,通过集成机械化开沟排湿、机械化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技术,总结形成“稻茬直播油菜避湿机械化栽培技术”。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湿渍害,缓解湿渍害对四川平坝低洼地块油菜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油菜播种面积,确保油菜扩面增产,保障食用油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淼  陈亚颦  杨强  郭怡 《湖北农业科学》2023,(3):208-212+256
以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2010—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本研究简称美丽乡村)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呈现出多核心不均匀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始终呈现东北—西南格局,重心总体由西南向东北转移。自然环境条件是美丽乡村空间分异形成的基础;而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异起到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南方稻油轮作耕作制度下,由于土壤黏重,低洼地带土壤极易发生渍害,常导致根系缺氧,严重影响油菜产量。以30份湖南省主推甘蓝型油菜品种的亲本和杂交种为材料,进行苗期渍水处理,研究了不同材料在苗期受不同时长渍害胁迫时的生理变化,以及不同时长渍害胁迫对油菜产量及产量因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渍水处理12 d,对油菜单株产量、株高、有效角果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生物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而渍水处理7 d,除了单株生物量外,其他因子均未有显著差异。杂交材料的耐渍能力与母本的相关性更高,为后期耐渍油菜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菜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油菜分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贵州以及陕西、甘肃、河南的南部地区,广东、广西、福建的北部也有种植,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也有少量栽培;春油菜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宁夏等省、自治区,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区也有栽培。  相似文献   

6.
以17个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覆膜越冬处理和自然越冬处理的油菜生理特征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然越冬处理的各品种(系)油菜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品种(系)间冻害指数和越冬率差异显著,苗期SPAD值与冻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越冬处理可使油菜越冬期生长温度保持在7℃以上,比自然越冬处理提高5.1~11.6℃,油菜生育期缩短2~6 d。各品种(系)油菜越冬期覆膜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产量达3 647.71 kg/hm2,增产幅度为5.2%~112.1%,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尤其是分枝角果数实现增产。17个油菜品种(系)中,V2的抗寒性仅次于对照V17,产量也较高。此结果为黄淮区域甘蓝型冬油菜高产栽培和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江淮、江南、华南中东部、四川盆地西南部及贵州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20毫米-40毫米,局部地区50毫米-70毫米。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部和北部、黄淮、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累计降水量1毫米-5毫米。3与13-16日,南方地区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小到中雨、局地大雨过程。11-14日,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有轻至中度霾过程,部分时段有重度霾。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资》2014,(9):22
<正>3月北方冬小麦将由南往北陆续返青,西北地区春小麦开始播种;南方油菜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江南和华南早稻、西南地区一季稻等作物进入播种育秧期。预计3月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低,新疆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应重点防御雪灾对设施农业、畜牧业以及冻害、湿渍害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蔬菜等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油菜的形态特征与产地分布 油菜是一种喜凉耐寒作物,其发芽、出苗的适宜温度为10℃~15℃,幼苗期抗寒能力特别强,能抵抗-10℃的低温.气温4℃以上开始现蕾,大于10℃迅速抽薹.甘蓝型油菜一般在14℃以上开花,花期为20~40天.根据这些特性,我国的油菜生产分为两大区域,即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  相似文献   

10.
一、油菜的形态特征与产地分布 油菜是一种喜凉耐寒作物。其发芽、出苗的适宜温度为10℃~15℃.幼苗期抗寒能力特别强,能抵抗-10℃的低温,气温4℃以上开始现蕾。大于10℃迅速抽薹。甘蓝型油菜一般在14℃以上开花,花期为20~40天。根据这些特性,我国的油菜生产分为两大区域,即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中华枸杞在我国大多地区处于野生状态,应用方式较为局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枸杞当前及未来适宜分布区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引种栽培以及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基于ArcGIS与MaxEnt模型,利用124条中华枸杞分布数据和8个气候变量,评估了制约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探讨了其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  结果  当前中华枸杞的总适生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6.73%,水平分布区间约为18° ~ 45°N、90° ~ 123°E。其中核心适宜区主要位于秦岭、太行山以及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及其各自的邻近区域。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度。随着未来气候变暖,中华枸杞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比相差不大,但其主要核心适宜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扩张”、“沿海地区迁移”及“中部聚集”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陕西、甘肃等秦岭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扩张,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狭条带状核心适宜区,中部湖南、湖北等地区逐渐形成大面积片状核心适宜区。  结论  中华枸杞的适生区主要呈现广域和连续特点,而核心适宜区呈狭域、间断分布。影响其地理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温度和降雨,其中最冷月最低温度是限制其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未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大别山地区,中部秦岭、大巴山等地区, 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及其邻近区域适合进行枸杞的引种、栽培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较准确地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区域,笔者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该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据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潜在的适生分布范围,获得了直观、明晰的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区分布图及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及湖南、江西、云南南部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1级风险区;海南、云南的中部以北地区、湖南与江西的北部、福建东北与西北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河南、山东和河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陕西与山西中部以南等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2级风险区;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辽宁的南部为松突圆蚧的3级风险区。据统计,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5%,占我国松树分布面积的90%以上,其中1级风险、2级风险和3级风险区域的国土面积占潜在适生分布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58.7%和22.4%。  相似文献   

13.
为考查西南冬麦区新近育成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的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良冬小麦品种,试验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个省市新近育成的14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川麦43、川麦42、内麦836、绵麦185、内麦9号以及川麦59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the pathogen that causes wheat powdery milde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oversummering is the key stage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epidemic. The more oversummering regionalization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eas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summering data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determin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 influencing oversummering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t which wheat powdery mildew growth was terminated(26.2°C) was used as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to regionalize the oversummering range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This regionalization was done using the GIS ordinary krig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nual probability of oversummering region based on Model 26.2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urvey of the more summer wheat powdery mildew. Wheat powdery mildew oversummering regions in China mainly cover mountainous or high-altitude areas, and these regions form a narrow north-south oversummering zone. Oversummering region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igh-altitude wheat growing areas, includ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Yunnan, northwestern Guizhou,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chua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ongqing, eastern and southern Gansu, southeastern Ningxia, northern and southern Shaanxi, central Shanxi, western Hubei, western Henan, northern and western Hebei, western Liaoning, eastern Tibet, eastern Qinghai, western Xinjiang and other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适合我国长江流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油菜品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采用不育系南A_6与恢复系83R配组育成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渝南油683,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4003)。该品种2013年和2014年2年平均产量3 063.6kg/hm~2,较对照南油12增产12.45%,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0.76μmol/g(饼),含油量42.68%,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等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竹子重要害虫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 Dworakowska)的分布及危害情况,给该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竹子主产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缅甸安小叶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等9个省区市,其中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为其新记录分布省区市;缅甸安小叶蝉取食为害多种竹子,危害程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慈竹、苦竹、糯竹、撑绿竹、麻竹和箬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传统的只以品种产量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局限性,采用作物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对2013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A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试11个水稻品种分别为竹优1013、鹏两优187、泸优257、T优1655、瑞华218、内香5A/川恢907、德香047A/R4923、Ⅱ优838、天龙优1375、绿优4923、德润1A/金恢8023。试验点分布在16个地区,分别为黔东南、黔西南、贵州贵阳、贵州遵义、陕西汉中、四川巴中、四川广元、四川绵阳、四川内江、四川泸县、四川双流、云南红河、云南文山、重庆涪陵、重庆巴南、重庆万州。[结果]德香047A/R4923、绿优4923在黔东南、黔西南、贵州贵阳、贵州遵义4个区域及四川绵阳、巴南、万州具有较好的适应性,T优1655主要在四川各区试点表现良好,泸优257在贵州遵义及四川双流、泸县、文山表现具佳。[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连续12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变化,探讨中国苦荞品种改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中国苦荞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对苦荞性状的影响,按照中国南北方地理划分标准将苦荞区试试点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4年共12年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性状在南北方的变异,并比较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苦荞品种在南北方的性状差异。【结果】12年间,苦荞北方组和南方组参试品种产量分别增加了21%和32%,年均增幅分别为1.8%和2.6%。来自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等19家育种单位共提供了42个苦荞品种。其中,云南省5个单位,贵州省4个单位,陕西省3个单位,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2个单位,江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各1个单位。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12家育种单位贡献了59.5%的参试品种,这些省区也是苦荞的主要产区。依据不同省(区)苦荞品种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5时,可将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分别分为4类和3类。北方组中陕西省、湖南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甘肃省、贵州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育成品种各自分为一组;南方组中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四川省和湖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和南方组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与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南北组中均有所不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53.0%的变异,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61.4%的变异。【结论】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表明,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生育日数有一定缩短,其他性状变化不大。全部供种单位中,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选育的品种较其他省份选育的品种具有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培育高产、稳产、抗逆的苦荞品种仍然是当前苦荞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提高单株粒重、增加主茎分枝数等性状仍是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选育高黄酮、易脱壳、抗落粒、抗倒伏、成熟期一致和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专用品种是苦荞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挖掘新型苦荞种质资源与优异基因,加强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苦荞品种改良技术和水平是苦荞品种改良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尹婷婷  姚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10-21212
基于2009年西南地区的资源数据,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运用到区域资源环境评价中,分析了西南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除耕地资源及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均值水平的1/2,其他资源要素禀赋都与全国水平相持平,水资源及森林资源优于全国水平,但是空间组合结构存在明显不足。区内五省市中,贵州和重庆资源本底条件相对较优,云南、四川次之,西藏最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和四川人地关系紧张突出,尤其是重庆,目前的人地关系压力系数为0.61,高出全国水平2倍。未来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更为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最后,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控制人口等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