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小麦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针对小麦热风干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微波试验装置,通过选择不同的干燥功率、物料铺放厚度及排湿风速,研究了小麦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干后品质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微波干燥主要处于恒速阶段,微波干燥对小麦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小麦籽粒的发芽率和SDS沉降值对微波处理的反应比较敏感,可以作为小麦热损伤的指标和小麦品质变化的检测指标,小麦微波干燥能耗主要受排湿风速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固定床上下换向通风干燥机理,确定合理烘干工艺参数,根据通风加热干燥过程中小麦和介质空气之间热质传递关系,采用经典PDE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小麦固定床换向通风干燥计算机模拟的离散化模型。此模型可计算出小麦实时干燥状态、批次小麦干燥耗时、能耗经济成本等,并能依此推算出最优作业参数。经实际验证,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整床层小麦平均含水率模拟值和试验值的相关系数r达0.995,模型模拟可用于不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下的最优通风温度和风量分析。论文分析了换向通风干燥过程床层小麦含水率和温度变化规律;根据小麦收获时天气状况,选择环境温度20~35℃,环境相对湿度20%~85%范围,以批次烘干单位质量湿小麦能耗成本最低为优化判据,确定通风温度、风量及对应单位质量小麦烘干能耗成本,为实际小麦烘干工艺参数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箱式通风干燥机小麦干燥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为了解小麦平床通风干燥特性,该文以某型号箱式通风干燥机为试验设备,开展小麦收获后干燥试验研究,测试分析了干燥床风场分布、干燥床层含水率分布、温度分布及耗能等特性。研究表明,该设备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干燥速度差异;在干燥6h结束时整个小麦床层的最大含水率差异超过3%,影响整批物料的干燥效率和干燥成本;干燥5h后整批物料含水率达到小麦贮藏要求,每1kg物料含水率下降5%的能耗成本为0.09元。根据试验研究结果,提出在入风口增加导风栅格、干燥仓体4个角采用圆弧过渡处理、采用气流换向机构和交替换向通风干燥工艺等改进措施来改善该设备干燥均匀性。研究结果为该类型干燥机的小麦干燥工艺优化及设备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发酵柑桔皮渣流化干燥传热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开发高效合理的柑桔皮渣发酵—干燥成套设备,需要进行发酵柑桔皮渣的干燥机理分析、传热传质的研究。该文采用流化干燥方法对发酵柑桔皮渣的干燥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小型的流化床干燥试验台,分析了风速、颗粒粒径、初始含水率等对发酵柑桔皮渣流化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流化床的传热传质性能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操作参数、颗粒本身的物理性质以及流化床的特性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传热系数沿流化床床高增加而减小,在床高4~6 cm之间,传热系数减小的幅度较大;在风速、颗粒粒径、初始含水率3个影响因素中,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最大,当风速从2.06 m/s增大到2.75 m/s时,床高2~4 cm区域的平均局部传热系数增大了近92%。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并获得了传热无因次准则方程式,为强化传热传质以提高干燥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小麦胚芽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提高贮藏稳定性,优化小麦胚芽红外干燥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红外干燥温度、载量和距离对小麦胚芽干燥特性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干燥温度100℃、干燥载量1 kg·m~(-2)、干燥距离15 cm;结合微观结构、脂肪酶活动度、脂肪氧化酶活性、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等指标,比较新鲜、红外干燥和热风干燥小麦胚芽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干燥处理可以大幅度地钝化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当贮藏天数达到75 d时,红外干燥处理后的小麦胚芽酸价为52.49 mg·g~(-1),过氧化值为18.75 meq·kg~(-1),TBA值为4.58 mg·g~(-1),各个指标均显著低于热风处理组和新鲜组小麦胚芽(P0.05)。由此说明,红外干燥处理比热风干燥能够更好地保持小麦胚芽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胚芽的贮藏及生产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如何定量评价深层土壤的干燥化程度,有助于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密度,保证人工植被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土壤水分的几个主要指标与水分特征曲线相结合,从能量的角度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并利用该标准评价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干燥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将60Coγ射线辐照运用于小麦热风干燥前的预处理,对影响干燥过程的各个因素,包括辐照剂量、热风温度和初始含水率,对干燥过程及小麦表面温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辐照处理的小麦失水速率较未辐照小麦明显加快,相同时间内水分下降程度提高,其表面温度比未辐照小麦上升加快,且随着辐照剂量增加,小麦的失水速率、相同时间内的水分下降程度及表面温度都增高.对小麦的内部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辐照后小麦干燥特性的变化是由于起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此外研究还发现,热风温度和初始含水率对辐照后小麦失水特性也有影响.并对不同辐照剂量下表面温度与失水速率和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Modified-Henerdson平衡含水率模型基础上,根据谷物吸湿过程滞后于解吸过程这一规律,提出了以干谷粒作为干燥介质的谷物吸收干燥过程的平衡含水率模型,并分析了湿、干谷物的纯干物质质量比、初始含水率和谷物温度对平衡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吻合。  相似文献   

9.
脉动流化床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与干燥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小麦、大豆、豌豆种籽进行了一系列干燥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脉动流化床干燥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干燥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干燥速率与干燥介质温度、气流表观速度、床层静止高度、气流脉动频率以及气流分布板开孔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得出了床层压降与床层静止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糯小麦渝L-1、12LF6-12为研究对象,其普通小麦轮回亲本渝02321、渝麦10号为对照,进行了收获后籽粒自然干燥脱水和浸泡复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干燥3个不同时间点(0 d、100 d、120 d),所有试验材料籽粒相对含水量随着自然干燥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在自然干燥同一时间点,试验籽粒相对含水量依次为12LF6-12渝麦10号渝L-1渝02321。在浸泡复水处理24 h内,渝02321、渝麦10号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随处理时间增加不断下降并出现粉质化趋势,而自然干燥粉质化后渝L-1、12LF6-12籽粒随着处理时间增加仍然表现为不透明和粉质。由此得出,自然干燥对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却是导致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重要外因;自然干燥脱水对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却可能是导致胚乳结构改变而成为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直接原因;浸泡复水处理会降低普通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但对粉质化后糯小麦籽粒透明度和角质率的影响不明显,表明自然干燥对糯小麦籽粒粉质化转变的影响已经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丸粒化种子的薄层干燥试验及其干燥模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丸粒化种子刚制成后其含水率比较大,必须及时干燥。其干燥工艺的合理选择对提高干燥效率,减少能耗,保证质量非常重要。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玉米丸粒化种子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干燥试验,得出其干燥曲线为指数曲线,并分析各试验因素对干燥特性的影响。同时对不同风温下的干燥曲线进行了模型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程序,经拟合得出适合于玉米丸粒化种子的数学模型为Page模型。玉米丸粒化种子干燥特性不同于非丸粒化种子,丸粒化种子有其特定的薄层干燥方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及含湿量,确定合理的干燥工艺以便调控干燥环境,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粮食热风干燥含水率在线模型解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揭示粮食在深床动态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规律,指导干燥工艺设计,实现干燥过程实时跟踪与调控,提高干燥品质,降低能耗。基于薄层干燥水分扩散模型、深层干燥质量守恒原理、态函数和不可逆热力学分析方法,建立并求解了粮食深床干燥基础方程,获得了顺流、逆流、横流和静置层干燥方式下粮食含水率和干燥速率分布解析式,解析出了粮食在顺流层内经历持续降速干燥的过程,逆流层内存在干燥速率的极值点,在通风温度、湿度、送风量相同的干燥条件下,逆流干燥速率明显高于顺流,表明了逆流干燥能量利用效果优于顺流;粮食在横流和静置层内的干燥特性相同,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干燥速率相差很大,在层厚度0.5 m、粮食含水率20%以上时,出风侧的干燥速率几乎为0,干燥的均匀性较差。在5HP-3.5型循环式缓苏干燥机上的试验结果显示,深层干燥解析值与实测值间的最大偏差为0.69%,极差范围为-0.27%~0.69%,从粮食干燥的惯性特征推断,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是仪器检测误差。解析方法对实现粮食深床干燥过程动态跟踪和调控,指导干燥设计,降低干燥能耗、提高干燥效率和干燥机产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玫瑰花瓣的干燥速率和品质,利用新型红外喷动床干燥设备,研究不同出风温度和风速下玫瑰花瓣的干燥特性并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对比不同干燥条件下玫瑰花瓣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提高出风温度和风速能够显著提高干燥速率和缩短干燥时间;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主要为升速干燥和降速干燥,无明显恒速阶段;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6.703 85×10^-10~1.382 35×10^-9 m^2/s之间,随着出风温度和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模型拟合发现,Midilli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玫瑰花瓣的红外喷动床干燥规律;温度和风速对复水比、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风速对色泽和微观结构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红外喷动床干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期变换气流式喷动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周期变换气流式喷动床装置的干燥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使用了两种物理特性差别较大的物料,甜菜种子和小麦种子。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降水率与干燥时间和气流温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16.
污泥低温干燥动力学特性及干燥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污泥的低温干燥动力学特性,以薄层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低温干燥试验,探讨了温度、薄层厚度以及风速对污泥水分比和干燥速率的影响,并对低温干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污泥低温干燥过程主要由升速和降速段组成,其中降速阶段存在第一、第二降速阶段;不同低温干燥条件下的第二临界含水率变化不大,大致在0.5g/g(干基)附近.使用决定系数R2、卡方χ2及均方根误差RMSE对6种常用干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idilli模型的平均R2最大、平均χ2及RMSE最小,分别为0.9998、2.46×10-5、0.0042,是描述污泥低温热风干燥的最优模型.根据Fick第二定律和Arrhenius方程,得到5、10和15mm厚度污泥在50~90℃热风干燥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正交试验得到相对单位能耗最优干燥工艺为:温度90℃、风速0.8m/s、厚度10mm,平均干燥强度最优工艺为干燥温度90℃、风速0.8m/s、厚度5mm.试验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污泥热泵干燥及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影响玉米薄层干燥速率的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吉林省几个主要品种的玉米进行薄层干燥试验,确定了影响玉米薄层干燥速率各因素的主次,分析了各因素对玉米薄层干燥速率影响的规律性,提出了玉米品种对薄层干燥速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建立了吉林省两个产量较大的玉米品种的薄层干燥方程,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玉米深床干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为设计适合我国特点的玉米干燥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明确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建立施肥配方图,对于当地小麦配方肥生产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南省按照地理条件划分为平原适宜区、稻麦轮作区、南部盆地区、中部丘陵区、西部山地区5个区域.本研究共收集了2829组小麦田间试验和83.71万组土壤养分数据(1247组"3...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对魔芋片单层热风干燥实验所得魔芋甘露聚糖、干燥速率、能耗回归模型进行了多目标综合优化研究与分析,得到魔芋优质、高效、节能干燥工艺参数为:风温81℃,风速1.4m/s,片厚5mm。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下的大田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各施钾处理产量与氮磷处理差异显著。两定位点钾肥和秸秆还田的效应不尽相同;小麦年际间各处理产量变异(CV≤13%)小于玉米(CV14%),河北潮土上的玉米增产效果高于小麦。与山西单作制度相比,河北轮作制度下土壤钾素支出大。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较只施氮磷肥可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0-20和20-40 cm两土层水溶性钾 (河北0-20 cm平均提高5.8 mg/kg,山西16.9 mg/kg,下同)、非特殊吸附钾(21.2 mg/kg,35.9 mg/kg)、非交换性钾(75.1 mg/kg,57.5 mg/kg)、矿物钾(0.03%,0.01%)及全钾含量;降低矿物钾比例的同时提高其余几种形态钾的比例。随土层加深,除矿物钾外,其余形态钾含量和比例均下降,特殊吸附钾不受施钾措施和土层深度的影响。直接施用钾肥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且两种措施对上层土壤各形态钾的影响效果大于下层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