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三川河四个水质监测断面2015-2019年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川河上游河段水质较好,均达到了Ⅲ类及以上;中下游河段水质较差,水体水质多为劣Ⅴ类,水体污染严重。从污染指数年际变化分析可知,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明显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2.
宁夏引黄灌区水体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点源污染的逐步控制,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正在成为影响水体质量的主要因子。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农业的高投入对当地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黄河宁夏段监测断面和引黄灌区典型排水沟的水质情况,发现黄河宁夏段水质受农田退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较大,境内沿程断面水质污染逐渐加剧,水质出境断面比入境断面平均降低1个等级,说明黄河流经宁夏后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宁夏引黄灌区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NH4+-N、CODMn和BOD5,2002~2007年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污染形势仍然严重。2007年宁夏引黄灌区主要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污染水质,断面超标率100%,主要污染物为NH4+-N、CODCr、BOD5。针对黄河宁夏段水体污染状况,对宁夏引黄灌区水体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TN、NH4+-N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其次是养殖业和黄河取水;TP污染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与养殖业,COD主要来自养殖业。农田退水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是导致灌区水体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反映陕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及其与径流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3条典型河流2001—2010年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Ⅰ—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为优;渭河氨氮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径流量越大,氨氮浓度越低;延河河流径流与溶解氧(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越大,DO浓度越高,水质越好;汉江年输沙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_(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张翔  李愫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4):153-160,171
[目的] 对2014—2020年北洛河干流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改善该流域水环境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北洛河水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对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北洛河主要污染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 COD,氨氮和氟化物是影响北洛河水体水质最显著的指标。从沿程分布上看,北洛河干流上中游水质最好,下游水质相对较差;从时空分布上看2018年之后北洛河干流水质改善明显,基本满足水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结论] 北洛河上中游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于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放;下游河段煤化工等企业工业废水和氮肥施用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0~2004年黄河白银段水质监测数据,对黄河白银段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由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知,除总大肠菌群、COD和总磷(TP)超标外,所选指标均不超标。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知,黄河白银段水质污染较重,从时间变化分析看,丰水期污染严重,平水期和枯水期污染重;从空间变化分析看,青城桥和靖远桥断面水质污染严重,五佛寺断面水质污染重,并且综合污染指数值呈现沿程降低的趋势。由污染物分担率分析知,黄河白银段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COD和总磷(TP),水体中受面源影响较大的污染物累计分担率达88.08%,受点源影响较大的污染物累计分担率达11.92%。最后,根据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汾河运城段河流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期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汾河运城段2005—2009年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新绛站监测断面和河津大桥监测断面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级别。结果表明,该河段COD,BOD5和氨氮这3项因子超标严重,且氨氮的污染指数最大,不能满足相应的水环境功能要求,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总体来看,须对汾河运城段的COD,BOD5和氨氮等污染物加以严格控制。研究结果可为运城市地表水资源规划、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汾河上游流域沿程典型水样点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25年来汾河上游流域的水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太原居民正常供水,以确保该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汾河上游流域1985—2010年水质资料和5个水样点(汾河头马营、宁化、东寨、河岔、汾河水库)的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据水质评价标准,确定水质类别)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该流域沿程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汾河上游水质在2002年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水质类型普遍升高,大多从Ⅱ、Ⅲ类水上升为Ⅳ类以上水质。宁化到河岔间超Ⅲ类水的比例增大,汾河水库水质类型变化不很明显,基本处于Ⅱ、Ⅲ类水质。这主要是由于上游炼焦、洗煤废水排放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氨氮上升,导致水质类型发生年际变化。2)汾河上游水质污染指标中,高锰酸钾和氨氮沿程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沿程水域中亚硝酸盐过高,水环境不适合水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导致水质恶化。3)汾河上游流域水质综合情况是有机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发生了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硬度日趋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用水量增加和污染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严重。整体来看,汾河上游水质在不断恶化,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汾河上游流域水环境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辽河源头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该文开展了辽河源头区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旨在对区内的水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资料收集与汇总,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的思想和理论,利用研究区内1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包括pH、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仿真运算及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选取的13个断面中,约76.92%的断面为Ⅴ类—劣Ⅴ类水质,仅有23.08%的断面水质级别在Ⅱ—Ⅲ类之间,研究区上游断面的水质状况较好,中下游的水质较差。将该结果与《环境公报》公布的主要断面水质结果进行对比,81.25%的评价结果相同,采用BP神经网络对研究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洪水胁迫因子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与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1996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污染峰”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对比分析洪灾前后水质变化表明,千岛湖水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均能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洪灾年中其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为百亩畈>航头岛>街口和三潭岛,4断面总负荷占全湖的72%。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为大肠杆菌(高达46.6%,为洪灾年中水质最大污染因素)和总N,其他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总体水质几无影响,而总Cd、氨氮和总Pb该年上升偏离正常年份中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总Cd和总Pb指数灾年过后仍不能回落,显示出洪灾对水质影响带来重金属污染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20年北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为北江水环境监控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北江水质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 2020年北江监测断面整体水质良好,仅水车头、漫水河河口、黄浪水桥、龙归断面水质为Ⅲ—Ⅳ类,其他断面均为Ⅱ类。北江水温和溶解氧受季节影响较大,水体全年基本保持弱碱性,下游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程度高于上、中游。[结论]由空间分析结果可知,下游水质劣于上、中游,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营养盐和溶解氧,pH值单独作用不会对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季节污染程度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全河段的水质主导因素为溶解氧,而下游河段的主导因素为营养盐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综合水质指数法的水库水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黄水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提供一种合理有效且有利于比较并适于在水库水质评价中推广的方法。[方法]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东海和西海水库为研究对象,以水污染指数(WPI值)为分项指数,以超标倍数法、主成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引入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改进型综合水质指数(WPSPNQI)评价方法,并对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时段内两座水库进、出口4个监测断面水质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水库水质的总体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滨城区水库水质多为Ⅰ类或Ⅱ类水体,总体水质状况较好;(2)在研究期限内,Ⅰ类水体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部分污染因子没有得到相应改善;(3)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两座水库的水质差距较小,其出口水质明显优于进口,水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结论]经与其他水库水质评价方法对比,改进型综合水质指数(WPSPNQI)评价方法在数据处理、权重赋值等方面都较为优越,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赣江上游稀土矿区典型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水质污染状况和成因,为该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2014-2017年赣江上游桃江流域10个监测断面的6项水质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水污染指数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水质污染现状及其成因。[结果] ①桃江流域各监测断面不同水文时期的污染状况均存在差异,以氨氮含量的时空差异最为明显。②水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水质类别为Ⅱ类和Ⅲ类所占比例分别为55%和29%,龙头滩断面的水质状况最差,以劣Ⅴ类为主。[结论] 水质污染成因解析揭示出氨氮为桃江流域最主要的污染物,降雨对流域内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业活动和以稀土采选为主的工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3.
胡永定  韩宝平  杜娟 《土壤》2007,39(3):483-487
对南水北调东线徐州段7个控制断面2004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水质达标率仅为42.9%,水体污染以耗氧性污染物和氨氮为特征的有机污染为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徐州段水质超标的原因,并根据当地经济、自然特征,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切实可行的水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对象,对河网区39个监测点的DO、TN、NO3--N、NH4+-N、TP和COD含量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揭示了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温瑞塘河水质已经达到了劣Ⅴ类的程度,水体中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分别是国家Ⅴ类水标准的3.52倍和1.68倍。河网区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空间上污染程度呈现出三级河道 > 二级河道 > 主河道 > 郊区湿地的分布特征;时间上水质指标的变化较为复杂,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大量降雨能够对河网区水体水质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主河道的污染程度随流向具有累加作用。水体中氮磷比处于适合藻类生长的比值,具有发生水华的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密云县蛇鱼川小流域地表水水质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市密云县蛇鱼川小流域地表水近5年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评价小流域河流水质时间、空间变化及湖库水质时间变化规律,并对流域水质总体情况进行评价.监测结果表明:1)河流水体NH3-N质量浓度冬春季变化较大,夏季中期以后质量浓度比较稳定.2)TN、TP和CODMn冬春季质量浓度较低,夏季汛期质量浓度显著上升,秋季降雨结束后,各指标回落;在塘坝水质变化上,塘坝水体氨氮、总氮都呈现冬高夏低的规律,总磷和高锰酸钾指数在冬季和夏季质量浓度都较高;总体上流域地表水质除局部区域受到污染外,小流域地表水质良好,氨氮属Ⅰ ~Ⅱ级,总磷属Ⅱ级,高锰酸钾指数属Ⅱ~Ⅲ级.  相似文献   

16.
辽河流域是我国及辽宁省重要的建材、机械、化工、畜牧业和粮食生产基地,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通过实时监测,掌握辽河干流段水质与水环境,事关该区域居民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根据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辽河福德店水质自动站监测数据,分析了近6 a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有机碳以及浊度、溶解氧、水温、电导率、pH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和氨氮指标的人工监测数据,将自动监测系统的水质变化预警响应机制,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辽河流域福德店断面的各项监测指标波动幅度呈减小趋势,2014-2019年间水质状况较好;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等3项指标的两种方式监测结果相对偏差较大,主要原因为监测方法所致;两种方式的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依据响应机制自动监测系统,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辽河福德店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可为保护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城市供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淮河上游水质污染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淮河上游水质污染特征及其综合评价,取淮河上游流域4个监测断面(南阳、信阳、阜阳、六安)开展了2006—2016年丰水期(7月份)、平水期(10月份)、枯水期(1月份)的水质时空分析,并借助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水质污染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淮河上游流域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淮河上游六安污染最严重,其枯水期的氨氮(NH+4-N)值和丰水期、平水期的粪大肠菌群均超出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其余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值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化学耗氧量(CODCr)、生物耗氧量(BOD5)、硫化物和挥发酚污染最轻且水质指标优于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2)淮河上游流域水质状况在不同水期表现结果相差不明显,说明水期变化对水质指标影响较小。针对丰水期进行了污染源解析,发现主要污染物有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BOD5和CODCr。(3)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建议对淮河上游流域实行不同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降低农业面源对淮河水环境恶化的风险,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  相似文献   

18.
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洱海雨季灌排沟渠水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中心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沟渠农田入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沟渠断面TP和总可溶磷(totaldissolved phosphate,TDP)浓度沿水流方向持续增加,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浓度先增加随后稳定,沟渠农田出口段NH_4~+-N和COD浓度分别削减13.43%~57.88%和2.88%~19.33%,而流经村落段浓度相应增加。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分析发现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类别分别为Ⅲ类、Ⅱ类、Ⅳ类、Ⅳ类、Ⅴ类和Ⅴ类,综合平均污染指数法表明沟渠中TN和COD是水体主要污染因子,而NO3--N是水体TN的最主要形态。该研究可揭示洱海流域氮磷污染来源与贡献,为明确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污染因子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市怀柔区神堂峪小流域地表水8年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小流域地表水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并对小流域水质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小流域地表水高锰酸钾指数(CODMn)及总磷(TP)两项指标总体处于Ⅰ~Ⅱ类水质标准,但多数时间总氮(TN)超标严重。(2)从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时间变化看,高锰酸钾指数和总磷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不大,总体比较稳定;地表水总氮秋季劣于夏季;从年际变化看,总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从小流域地表水水质空间变化看,河流沿程两个断面总氮超标明显。基于水质变化成因分析,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雨水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湖校区为研究对象,以润溪湖为受纳水体,通过对路面雨水径流及湖水在雨前、雨中、雨后的水样进行pH、浊度、SS,COD,TP和氨氮指标测试,探究各项污染物浓度在三个阶段的变化规律,对水体水质作了综合评价,进行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增加值与雨水径流水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雨水径流的汇入,使受纳水体的pH有所降低、其余5项指标浓度均有所增加,水质类别从Ⅳ类水增加到Ⅴ类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著,说明雨水径流的汇入是造成水体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显著性相关回归方程可用于推算该区域内受纳水体污染物的增加量,预测水体污染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解决由城市雨水径流所引起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