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桃苗秋季嫁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小受 《农家致富》2009,(17):35-35
菜螟 以秋播萝卜、白菜、甘蓝受害最重。1~2龄幼虫爬向菜心,吐丝缀叶,取食菜心,3龄以后向上蛀入叶柄,向下蛀食茎髓或根部。要掌握杠幼虫初孵期和幼虫3龄前用药。选用10%除尽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2.
家蚕雄性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雄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专养雄蚕成为蚕业科技的主攻目标之一。家蚕雄性培育技术主要有:家蚕性别限制技术、人工雄核发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利用环境条件控制雄蚕孵化技术、化学诱导雄性培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家蚕雄性培育技术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化学诱导技术,具有不受家蚕品种、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限制,均可实行调控。  相似文献   

3.
溴甲烷和磷化氢混用对花斑皮蠹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75%条件下,研究了溴甲烷与磷化氢以100∶1、100∶2、100∶5、100∶10的比例熏蒸防治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3~4龄幼虫各5 h,结果表明:溴甲烷及4种比例混用的LD50分别为8.43、6.71、6.42、5.89 g.m-3和3.86 g.m-3,4种比例混用均能使溴甲烷增效,但以100∶5的比例使用最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与体重、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鳝性别与体重关系密切,体重在50.0g以下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体重在50.1~75.0g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体重在100.1~125.0g,雄性比例开始超过雌性的比例;体重在125.1~300.0g之间,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比例逐步增加,而雌性的比例逐步减少;体重超过300.0g的个体,则全部为雄性个体。1龄、2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3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4龄黄鳝的雄性比例超过雌性比例;5~8龄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比例逐渐减少,雄性比例逐渐增加;9~11龄的个体,仍然有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5.
2001~2002年在上海地区研究了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9172.37±191.96mm2,总取食叶片数45±0.96张。1龄、2龄、3龄、4龄、5龄、6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32±0.01、0.61±0.03、1.22±0.05、1.65±0.08、2.46±0.11、3.93±0.12mm。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62.31%,用25%蜂蜜饲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02±0.18d和8.69±0.12d。雌雄性比为1.11:1。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20%氰戊菊酯2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的喷雾叶片,6天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65%、100%、100%;生物农药中25%灭幼脲3号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6天校正死亡率为56.52%。  相似文献   

6.
珊毒蛾在福建一年3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幼虫6龄、幼虫期38~54天,蛹期11~24天.每雌可产卵196~918粒,成虫寿命5~9天.试验表明,90%敌百虫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和毒杀作用。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条件下,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三龄幼虫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是217.2和46.1mg/L;对初孵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是188.3和22.5mg/L。浓度为25mg/L时,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抑制率为26.72%;100mg/L时为88.79%。雷公藤总生物碱对二化螟幼虫的毒杀作用也比较明显,但作用缓慢,处理24h和48h后的LC50分别为676.4和326.5mg/L。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松阿扁叶蜂的发生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9种不同药剂中.筛选了5种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和最佳使用浓度:用8%的绿色威雷300倍液防治出蛰成虫,防效达到93.58%;用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Ⅲ号肢悬剂1500倍液防治3龄前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1.35%和95.34%;利用2.50%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防治3龄后大妨虫,防治效果为96.62%。  相似文献   

9.
桑磊  孙兴全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62-163
樟三角尺蛾在上海1a发生4—5代,以蛹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24021.23mm^2,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7d、3~4d。幼虫期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除虫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及1%阿维菌素,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瑞香狼毒对菜粉蝶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用叶蝶法、夹毒法和点滴法,测定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提取物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提取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拒食、胃毒、生长抑制作用,但是其触杀作用较差。根乙醇粗提物(简称SCEE)对菜粉蝶5龄幼虫24h的AFC50(拒食中浓度)为381.28μg/mL;胃毒作用的LD50(致死中量)为22.42μg/头;其浓度为500μg/mL时,处理2d后幼虫的体重为49.38mg,7d后的校正死亡率为100%。氯仿萃取物浓度为300μg/mL时,处理24h后,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93.58%,7d后幼虫的死亡率为82.76%。当瑞香亭、伞形花内酯与狼毒色原酮的浓度为500μg/mL时,处理24h后,它们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0.45%、83.79%和70.03%,7d后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5.87%、79.31%和65.52%。SCEE对菜粉蝶5龄幼虫触杀作用LD50的值为52.48μg/头。  相似文献   

11.
李涛  陈松  刘敏  田梅惠  刘增虎  杨海  董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77-14278
[目的]了解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对家蚕不同性别的毒力差异。[方法]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卵2为供试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溴虫腈对家蚕雌、雄2~5龄起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溴虫腈对该品种雄蚕各龄期起蚕的LC50都高于同一龄期的雌起蚕,不同龄期中溴虫腈对3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的毒力最大,然后依次为2、4、5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结论]家蚕起蚕雌雄性别对溴虫腈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溴虫腈的耐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指导蚕桑安全生产、专养雄蚕和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别比较了水菖蒲根茎5种不同溶剂和4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杀虫活性.先考察了水菖蒲根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5种有机溶剂冷浸提取物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甲醇浸提物对德国小蠊具有更好的杀虫活性.在浓度22 mg/ml处理120 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雄成虫死亡率分别达到96.67%和100%.后研究了冷浸法、索式提取法、超声波萃取、超临界CO2萃取4种方法得到的水菖蒲提取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浓度10mg/ml超临界CO2萃取物处理24 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96.25%和78.75%.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具有更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转青卵消毒方法对蚕卵孵化率、蚁蚕疏毛率、小蚕生长及对饲料霉变的影响⒚结果表明以4% 甲醛浸渍 15 m in,然后以95% 乙醇处理 4 m in 为好⒚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佳,疏毛整齐遗失蚕少,二龄以后则应更换片状饲料⒚  相似文献   

15.
虱螨脲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虱螨脲亚致死剂量处理棉铃虫1龄幼虫和3龄幼虫,结果表明:虱螨脲具有较强后效性,能降低棉铃虫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提高畸形蛹、畸形蛾比例.1龄幼虫按0.1和0.2 mg/kg一次饲毒后,化蛹率分别为20.00%和15.5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处理代雌、雄成虫羽化率分别下降6.50%、9.91%和18.48%、21.76%,雌、雄畸形蛾率分别上升15.61%、12.71%和27.55%、19.50%,产卵量下降34.06%和36.50%.第2、3代与第1代相比,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逐渐有所提高,畸形蛹率、畸形蛾率降低,但与对照仍存在差异,表明虱螨脲对试虫的影响随世代延续而减弱,但至少可持续到第3代,且随用药剂量提高,其影响加大.与1龄幼虫饲毒结果相比,对3龄幼虫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大螟种群显著上升、而主治药剂不明确的实际需要,在室内测定了不同类型化学药剂对大螟的卵和3龄幼虫触杀毒性以及对初孵幼虫的胃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毒力高的两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测定的13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康宽对3种虫态的杀虫活性均较高;田间试验表明,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1.25 g.hm-2防治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5.54%,保穗效果为97.37%,20%康宽悬浮剂30 g.hm-2杀虫效果为89.61%,保穗效果为95.33%,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48 g.hm-2或92.1%杀虫单1 200 g.hm-2的相应防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及对昆虫作用机理,测定了茶皂素对茶尺蠖卵及幼虫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1、0.2、0.4、0.8、1、2、4、8 mg/mL茶皂素后,卵孵化率分别为21.9%、16.2%、18.2%、11.7%、7.7%、6.2%、5.4%、5.9%,随着茶皂素浓度的提高,杀卵作用增强,高浓度茶皂素(?1 mg/mL)对茶尺蠖卵具有较强的杀卵作用。1、2、4、8 mg/mL茶皂素溶液处理茶尺蠖3 龄幼虫并饲养5 天后,无幼虫死亡,说明茶皂素对茶尺蠖3 龄幼虫没有明显的触杀作用,对茶尺蠖的直接毒杀活性较弱。不同浓度的茶 皂素对茶尺蠖3 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拒食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拒食效果增强,4、8 mg/mL 的茶皂素拒食作用较强,分别达到80.0%、85.7%。取食过茶皂素的3 龄、4 龄、5 龄幼虫虫体长度和重量与未取食的没有明显差异,饲喂8 mg/mL及以下浓度茶皂素的茶尺蠖生长发育均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上海地区斐豹蛱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1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46±0.05、0.76±0.07、1.14±0.11、1.52±0.12和2.16±0.09 mm;1龄~5龄幼虫历期分别为4.88±1.46、34.13±0.83、3.38±1.06、3.13±0.83和4.12±0.75 d。幼虫期总食叶量为6 032.68 mm2,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14±0.69d、3.82±0.83 d,。雌雄性比1∶1.23。在室外喷雾3 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脂、5 000倍20%除虫脲、3 000倍2.5%功夫菊脂和2 000倍1.8%阿维菌素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55%,90.98%,82.60%,80.85%。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NPV对茶尺蠖幼虫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喂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后,茶尺蠖幼虫的总食量极显著下降。1、2龄初饲毒,减少90.99~99.39%;3、4、5龄初饲毒,减少47.24~54.18%。总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取食速率的显著减缓。1龄初饲毒,总取食期极显著缩短;2、5龄初饲毒,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4龄初饲毒,则总取食期极显著延长。各龄初饲毒后,该龄和下几龄的历期一般都极显著延长。饲毒后,幼虫体重明显减轻,能化蛹的蛹重也显著下降,但蛹历期和成虫寿命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以EoNPV防治茶尺蠖幼虫宜在2龄初或其以前应用。在3龄初及其以后饲毒,高温条件下虽然幼虫死亡率不高,但总食量明显下降,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