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利用RAPD标记研究燕麦属不同种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RAPD标记对我国8个燕麦种共21份材料的遗传差异及类群划分进行了研究。22个多态性引物在21个基因型间共扩增出114条带,其中97条带具有多态性,占85.1%。用这些条带计算了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发现各种间的遗传距离(0.053~0.510)普遍大于不同种内的遗传距离(0.022~0.087)。聚类结果显示,21份材料可划归为5大类群8个亚群,并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用RAPD标记对燕麦进行遗传关系和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六倍体小黑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PD标记对10份六倍体小黑麦、1份普通小麦和1份黑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9个RAPD引物中,有10个引物(52.63%)可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10个引物共产生385条DNA片段,其中38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99.74%,不同引物扩增带数变幅为8~71条,平均为38.5条,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为298~3 054 bp,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724~0.833之间。对12份供试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在平均GD值0.77水平上可将12份供试材料分为3类。研究结果为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丹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5份不同来源的丹参材料,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丹参种质资源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NTSYSpe2.1软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筛选得到的6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丹参种质资源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它们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23~0.76,聚类分析将丹参种质资源分为4个主要类群。丹参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AFLP聚类分析结果与表型特征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于表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十种栽培苦荞麦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萍  王玉株  李红宁  张萍  赵饮虹 《种子》2006,25(7):46-49
采用RAPD方法对国内十种栽培苦荞麦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它们的指纹图谱。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6个有效引物共产生44条DNA片段,大小分布在0.1-2.0Kb之间,其中18个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40.90%,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7.33条。十种栽培苦荞麦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各基因型之间的J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8525~0.9846之间,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9185。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将聚类结果转化为十种栽培苦荞麦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树型图。十种栽培苦荞麦基因型聚为A、B、C三类,A类包括六苦1号、六苦2号、定98-1、西农9909、黔威3号和九江苦荞6个栽培种,B类包括六盘水野生苦荞、昭苦1号和滇宁1号3个栽培种,C类仅为六苦3号1个栽培种。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标记对彩色棉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新彩棉1号、2号和71份彩色棉材料为基础,利用RAPD标记对彩棉品种之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从2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能在73份彩棉材料间扩增出稳定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73份彩棉材料的欧氏遗传距离在1.00~4.79之间。按类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彩色棉材料可分为7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与品种自身的系谱有关,大多数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麻竹自然分布区11个居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从2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23个引物,对供试材料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75个,占53.96%。这说明麻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每个引物扩增得到平均片段数目为4。研究结果显示麻竹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高达44%。11个麻竹居群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0387~0.4374。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分析(UPGMA),聚类结果将麻竹划分为四个类群,其中广西和贵州的麻竹居群与广东省麻竹居群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云南弥勒居群与其它居群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豫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和评价,以豫南茶树种质资源圃内41份无性系品种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33对引物中筛选出26对扩增较好的引物,26对引物共扩增出102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4条,最少为2条,最多为7条,检测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1.8664个,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0.462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0.6550,引物多态信息量最大值0.80,最小值0.23,平均值0.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5处,将41份材料分为4大类群,地理来源和遗传背景相近的大都聚在一起,供试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08~1.87,说明资源圃内品种间遗传基础较宽。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转激素基因材料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对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及其转激素基因后代材料进行。DNA指纹分析。从25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条带差异明显、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选用这6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出18个差异片段,其中13个片段呈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段的72.2%。依据扩增结果对42份转激素基因后代材料进行了遗传相似系数分析,构建了分子聚类图,并对其中部分转激素基因材料绘制了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3个转激素基因材料与TM-1的遗传相似系数都在0.5以下,对这些材料的遗传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CMV)基因的I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Copicum annuum L.)抗黄瓜花叶病毒(CMV)一直是辣椒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本研究以辣椒抗CMV品种VC16a和感CMV品种SS69杂交的F2群体60个单株材料,通过人工接种鉴定,采用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分别构建抗、感基因池,利用BSA法筛选了40条ISSR引物,其中引物I-34在抗感病池中扩增出450 bp多态性片段,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I-34450与抗CMV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27.3 cM,为辣椒抗CMV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109对SSR特异引物对89份辣椒材料进行分析,其中87对引物扩增出条带,52对引物具有多样性,扩增带分子量在150~2 000 bp之间,231条谱带中175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占75.76%,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66条带,说明辣椒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89份材料经过NTSYS2.1.0软件分析后,计算出材料间遗传距离,并做出SSR分子标记聚类图.结果显示,89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分为两类,可以将栽培种和野生种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80处可以分为四类,总体上看,将果实类型相似的种质基本都聚在一起,说明用SSR标记进行辣椒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黄瓜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标记(SCAR)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瓜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研究已经到了比较和整合的阶段,然而可用于黄瓜作图的锚定标记却并不多.本研究利用华北类型和欧洲温室型黄瓜自交系S94和S06作为PCR模板,通过将二者差异的RAPD和SRAP条带克隆、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引物,成功获得了118个SCAR标记.经4个典型黄瓜种质材料PCR验证,引物多态性比例高达10%以上.本研究获得的SCAR可望用于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瓜雌性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中国黄瓜雌性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完善、系统的理论依据,推动黄瓜育种改良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中国自展开雌性系研究以来对于雌性系诱雄方法、分子标记在雌性系材料选育上的应用、雌性系的基因研究以及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上的利用等几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中国在这几方面的研究虽均有涉猎,但因基础研究薄弱、种质资源遗传范围狭小等限制,研究的均不深入,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中国该方向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此文同时也为今后雌性系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黄瓜果实横径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选用果实横径粗的品系D07171、D0899和果实横径细的品系D0435-3-1、D0438-3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法Ⅳ配置成6个杂交组合,选取杂交组合D0435-3-1×D07171经自交构建F2群体,对黄瓜果实横径进行遗传分析SSR及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黄瓜果实横径大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果实横径符合AD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分别为60.64%和57.26%。采用116对SSR引物对果实横径性状进行分子标记,最终检测到1个与黄瓜果实横径相关的QTL,位于CSWCT25-CSWCT29-CSWTA03连锁群上,距离引物CSWTA03较近,为1.98cM,对应的LOD值为3.22,可解释为7.19%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4.
Seedling traits are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fruit production and fruit quality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In this study, 160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derived from crossing wild cucumber inbred line PI 183967 (C. sativus var. hardwickii) with ‘931’ northern China cultivated cucumber inbred line 931,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of cotyledon length (Cl), cotyledon width (Cw), hypocotyl length (Hl), first true leaf length (Fll), first true leaf width (Flw), aboveground fresh biomass (Afb) and aboveground dry biomass (Adb) at seedling stage. A genetic map including 307 SSR markers was developed which spanned 993.3 cM, with an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of 3.23 cM between adjacent markers. 36 QTL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n traits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1, 2, 3, 5 and 6 in four environments (spring and autumn of 2012 and 2013), explaining 6.1 to 23.6% of the observed phenotypic variations. Among the 36 QTLs, 21 were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10% of observed phenotypic variations. We obtained 2, 2, 1 and 3 QTL loci for the traits of Fll, Flw, Afw and Adw,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genes in the genetic region spanned by SSR15321‐SSR07711 on chr. 5 may contribute to Flw, Afw and Adw.  相似文献   

15.
利用SRAP标记分析玉米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是一种基于PCR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该标记进行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价值及可行性.利用22对SRAP引物对1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197条具多态性的条带,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8847,平均多态性比率为59.8%.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自交系分为5个群,其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该结果表明SRAP标记是一种适合于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模拟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保护性酶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麦抗旱生理性状的发育遗传,在大麦抗旱育种中加以利用。采用ADMP(加性-显性-母本-父本)遗传模型及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大麦叶片4种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4种保护性酶的遗传效应不尽相同,在遗传效应类别、遗传表达量上存在差异;随着生育进程推进,4种保护性酶的条件遗传主效应表现出一定依时空波动和间歇性。在出苗-拔节阶段,以SOD的显性效应强,GSHR的母本效应最强;在拔节-开花阶段,SOD、POD存在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GSHR存在最大值的父本效应;在开花-灌浆阶段,SOD、POD的加性遗传效应高于相应的显性遗传效应,SOD、CAT被检测到较大的母本遗传效应,GSHR的父本效应最强。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不同生育阶段以保护性酶指标进行抗旱鉴定时,可如下进行:出苗-拔节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GSHR;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SOD。拔节-开花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SOD、POD;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POD。开花-灌浆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SOD、POD、CAT、GSHR;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POD。  相似文献   

17.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而明确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将促进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但是截至目前其遗传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的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 利用与自交系T7296的测交群体, 对昌7-2和lx9801对应染色体片段与T7296之间存在差异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了分析, 共检测出64个不同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杂种优势位点(HL), 其中23个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 包括4个穗长的HL, 4个穗粗的HL, 4个穗行数的HL, 7个行粒数的HL和4个产量的HL, 并在多个染色体片段上鉴定出同时包含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位点, 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其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近20年来,黄瓜遗传图谱构建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最初的研究只包含了个别形态学性状的连锁关系分析,随着大量分子标记技术和稳定的构图群体的应用,国内外各个实验室已各自构建了基于不同遗传背景的黄瓜遗传连锁图谱。目前的黄瓜分子遗传图谱已经发展到整合图谱阶段,包含大量的通用标记和单核苷酸差异(SNPs),且黄瓜细菌染色体克隆载体技术也日益完善,这就为黄瓜重要基因的克隆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础和工具。本文全面总结近年来黄瓜遗传图谱的研究进程,着重论述了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的现状及应用,提出了黄瓜遗传图谱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的解析,对自交系类群划分和杂交组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玉米基因组的112个SSR标记对我国97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分析,并评价了遗传距离聚类和模型聚类方法在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模型聚类方法更适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解析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发现,各类群中均有大量自交系含有其他类群的遗传成分。根据模型聚类结果,97个自交系被划分为PB、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4个类群。Reid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塘四平头群遗传关系最远。为了实现杂种优势模式的简化,4个类群可被简化为3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与Reid群)、B(PB群)、C(塘四平头群)],或2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Reid群、PB群)、B(塘四平头群)]。研究结果为自交系的改良和利用及杂种优势模式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两种凝胶电泳系统对SSR标记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 35个SSR引物和 14个玉米自交系直接比较了 3%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 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SSR位点多态性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凝胶系统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多态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12 %聚丙烯酰胺凝胶在区分微小差异片段能力上明显高于 3%Metaphor琼脂糖凝胶。另一方面在两种电泳检测系统下 ,14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相关性 (r =0 516)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在 10个具有最大多态性信息量的SSR引物中 ,8个在两种凝胶系统中保持相同。利用 8个引物可以对供试自交系进行初步鉴定。笔者认为 ,3%Metaphor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适合在遗传作图或基因定位研究中应用 ;而在品种指纹图谱分析或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应采用 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为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