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任重,马绍林,任尔平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本文第一作者曾在《淮河下游流域史前农业探述》[1]一文中提出:江淮稻作起源于当地,没有接受长江下游河姆渡稻作的传播。但作为一种探讨性学术观点比较笼统,有必要再作较深层次的探述。我国稻作起...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才林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是地处江淮东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进址,其不仅面积大,而且保存完好。自1993至199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扬州、盐城、高邮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史家桥原始稻作农业遗存江西省湖口县鞋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杨赤宇一九九一年,在第一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在《鄱阳湖原始稻作农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有关这一湖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的空白问题。经过六年来的努力,对于这一课题研究,终...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6.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今农业》2005,(3):71-71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食物构成与粮食加工”、“原始农业宗教与文化”、“史前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史前农业研究的展望与思考”九个方面,对史前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水稻栽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原来的题目为《史前日本的文化变迁——日本群岛对稻作农业的接受》,共分:序言、环境背景、日本的水稻栽培、绳文居民的渔捞适应、日本的海洋狩猎采集者及其对稻作农业的反应、余论等六部分,这里发表的是其中一、三部分,并由编者作了一些删节。  相似文献   

9.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靳桂云 《农业考古》2001,14(3):91-96
1  引言海岱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1),其范围是以泰山为中心,包括 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乃 至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深入开展将推 动对海岱地区和中国史前文化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丰富中国乃至东亚史前农业研 究的内容。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2),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的研究也 取得了初步成果(3)。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 进行初步研究并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刘长江迄今为止,论者述及史前农业时,多认为河南属粟作农业传统地区,只是在仰韶文化中期之后,稻作农业技术方从长江流域传播过来,但始终未得以推广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823-824
着重从考古学方面论述了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概况,并阐述了城的出现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曹柯平先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一文(刊《东南文化》1998年3期)中提出了一种稻作农业起源的新假说。认为距今8000-9000年左右,淮河南岸(如河南舞阳贾湖)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不久,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稻作农业迅速在原始农艺基础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如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土当。这种全新的理论假说,很快便在学术界有所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经济史》1998年6期予以转载。然而,拜读该文后觉得:文中有些提法欠妥,结论更是值得商榷。彭头山稻作农业决非贾湖传…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吴诗池关于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原与发展问题,是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农学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真知卓识。本文拟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就稻作的考古发现、稻...  相似文献   

18.
主编部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主编及主要撰搞人 农业出版社 1995《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出版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农史分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专著部分《稻作史论集》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中国稻作史》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农史研究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参编部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梁家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中国稻作学》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历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著名壮族学者、民族学家覃乃昌研究员,于1997年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提出“壮族地区早在距今9000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原始的稻作农业,成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的新观点(第19页)。这一新观点得到壮族学者、民族学家、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教授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