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是危重患者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手段,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是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治疗时间长,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大,常发生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现象。我科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对17例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输液技术,通过加强置管前后的健康宣教,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两组。传统固定组固定方式为常规"S"型,改良固定组固定方式为顺血管穿刺方向。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的差异性,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评价。结果:改良固定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固定组,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0.05)。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中采用顺血管穿刺方向的导管固定方式,有助于减少导管不良事件和意外拔管,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干热敷加喜辽妥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旳效果.方法 将95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置管后4h开始接受干热敷加喜辽妥外涂,每次10~20min,每天4~5次,持续3天.观察两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的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8.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干热敷加喜辽妥外涂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机悈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管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的感染因素,寻求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病种、插管时操作、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血象及插管后护理9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插管时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化疗周期、血象及插管后护理与导管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血象、插管时的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插管后的护理是影响化疗病人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由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术。该技术选择外周静脉作为插入点,导管尖端达到了腔静脉。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无生命威胁,且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肿瘤化疗病人尤其适用。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对23例肿瘤病人在化疗前采用PIC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护理体会,以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方法:对7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做好防治留置管术并发症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78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管时间最长达180d,最短30d,平均为105d。2例因对无菌薄膜过敏,留置管处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经换药及改用无菌纱布固定后症状消失。78例无导管堵塞、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并发症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对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是导管长时间留置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肺癌胸腔积液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明确为肺癌胸腔积液的29例病人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术后观察引流情况、临床症状及胸腔B超扫描等指标。结果:置管全部成功,CR17例,PR8例,NC4例(长期带管),有效率86.20%,均未出现穿刺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纵隔摆动、严重胸膜肥厚、置管局部感染和胸壁针道转移。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治疗肺癌胸腔积液创伤小,操作方便,疗效好,引流较彻底,为随后注入化疗药物提供方便,能提高恶性胸水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大面积烧伤患儿液体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2例烧伤总面积达30% ~ 50%、2~5岁的小儿按前臂肘部皮肤是否被烧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采用PICC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比两组方式置管的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的情况及程度.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为(100.0±20.3)d,远长于对照组的(5.0±2.3)d,(P<0.01);且治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1%vs 40.0%,P<0.05).结论 PICC置管在救治小儿大面积烧伤时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引发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输液造成的局部疼、胀、冷等不良反应,病人能轻松完成输液全过程.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病人(60例病人静脉滴注甘露醇,140例病人静脉滴注普通药物).平均分成2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在6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病人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χ2=56.109,P<0.001.在140例静脉滴注普通药物的病人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4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1.4%,χ2=38.1025,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电热袖带仪明显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同时减轻了病人输液过程中的局部疼、胀、冷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留置针3种不同封管法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70例择期手术后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输入液、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组,比较3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3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直接使用输入液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在颅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45例,分为A组,选行股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55例,分为B组。分别行穿刺置管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并发症中,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颅脑手术病人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更安全、有效、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不同婴幼儿静脉补钙方法,为减少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静脉补钙患儿311例随机分为A组(102例)、B组(100例)、C组(109例)3组,其中A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滴注钙剂,保留留置针3 d;B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静脉滴完后拔针;C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保留留置针3 d。连续静脉补钙3 d,统计3组发生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A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的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组发生静脉炎最高(5.88%),C组最低(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A、B组(P〈0.05)。结论静脉补钙应采取专用静脉补钙的静脉留置针通道,并保留留置针的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对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的15例胎儿静脉导管异常临床资料,总结其声像图特点,分析原因。结果 15例确诊胎儿静脉导管异常中,1例为静脉导管缺失伴持续性右脐静脉;14例为静脉导管频谱异常,即A波反向,其中胎儿心率失常并孕妇免疫系统疾病1例,三尖瓣异常2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卵圆瓣膨胀瘤5例,动脉导管异常2例,法洛斯四联症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例。7例引产,1例失访,1例出生后手术治疗,6例建议提前终止妊娠。随访婴儿,心脏超声未发现异常。结论超声检查能准确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的发育及频谱异常,确定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种类,对胎儿的治疗及转归具有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留置针置于腋下静脉的效果。方法:新生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留置针置于患儿腋下静脉,对照组留置针置于患儿头部,比较两个部位留置时间的长短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好于头部留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采用PIOC置管,B组(47例)采用CVC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12.2±68.7)d,明显长于B组的(48.0±26.2)d(P<0.01);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微,因此提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扎止血带法对病人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静脉采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扎止血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扎止血带法,均选择肘部静脉。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扎止血带后皮肤平展的程度,穿刺时主诉疼痛的次数及一次静脉穿刺成功次数。结果实验组皮肤平展次数、穿刺时的疼痛感、一次静脉穿刺成功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新扎止血带法用于病人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病人痛苦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4例,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分别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情况。结果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婴幼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法,30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小儿患者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16.7%(5/30)。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目前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ure unit,ICU)最重要的治疗与抢救措施之一、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可进行快速补液、检测血流动力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进行肠外营养等优点。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是有创操作,由此引起的血源性感染是导致菌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43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应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监测,为临床有效控制CRI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曾金武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14-114,1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麻下中心静脉导管植入78例气胸患者体内,外接引流瓶。结果:78例患者肺压缩面积30%~90%,引流天数5-16d,平均5.6d,治愈74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气胸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