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逐步回归数学方法在松原市粮产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原市粮食产量资料分析后得出,玉米和水稻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74.13%和12.43%,其他作物占总产量的13.44%。采用等权重不等距离滑动法得到的气象产量序列,间接反映出因气象条件优劣造成的丰歉年景。由18个因子筛选组建的玉米产量预报方程验证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仅0.08 t/hm2,平均相对误差<1%。另外,单独组建的其他粮产预报方程,复相关系数均通过0.001信度水准检验。  相似文献   

2.
甘薯又名红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近5年甘薯种植面积平均为500万hm2左右,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54%,年平均产量约1.05亿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2%,其产量在国内粮食产量中居第4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20世纪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农村科学实验》2012,(8):24-25
我省粮食产量超650亿斤日前,第五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长春举行。副省长王守臣出席会议并致辞。王守臣指出,吉林省是中国玉米主产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  相似文献   

4.
郭俊珍 《河南农业》2014,(11):21-21
<正>安阳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hm2以上,总产65万t以上,是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产量在40万t以上,占全年粮食产量的60%以上。因此,玉米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全县的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而玉米螟和棉铃虫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年产量损失率在10%左右,而且降低了玉米的品  相似文献   

5.
浅析选择优良品种提高玉米单产加大增值幅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山西省玉米生产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产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玉米的增产。在谷物中玉米面积居水稻、小麦的第三位,总产、单产则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玉米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2.4%。山西省玉米总产占粮食总产的比重:50年代前为19.94%,50年代末增至24.3%,60年代为27.0%,70年代为33.3%,80年代为  相似文献   

6.
利用ε-SVR(支持向量回归)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大型传染病对当年各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型,通过选取感染人口占比、近5年播种面积等16个因素,用1961—2020年被戊型肝炎、霍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新冠肺炎影响的北京等52省(市、自治区)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建模,通过GA(贪婪算法)对核函数参数进行局部最优取值,当核函数中的γ值取值0.031、惩罚系数C取值5.0E+4、损失函数参数P取值0.000 98时,模型拟合平均相对误差0.92%,决定系数0.99。应用该模型对2020年被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的浙江、湖北省,2003年被SARS病毒影响到的甘肃、陕西、广东省以及1978年被登革热影响到的广东省的6组产量数据进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3.12%。为衡量大型传染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对去除感染人口占比和死亡人口占比2个因素后重新建模,新模型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0.97%,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3.52%,表明大型传染病对粮食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基于GA-SVR的大型传染病对国内粮食产量影响的模型可有效预测疫情下当年各省粮食产量,为短期内地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国...  相似文献   

7.
黎慧钦 《吉林农业》2012,(12):17-19
近年来,贵州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大面积减产,农民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对占粮食产量70%以上的稻谷和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自然灾害对稻谷、玉米单产的影响,认为稻谷和玉米的抗逆性强弱的不同,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农田基础设施存在不足和不合理的问题,农田治理有待加强,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丹东市粮食产量与气候的关系,对1985—2016年丹东市粮食产量结构、粮食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市粮食总产的波动主要受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波动的影响;1985年以来,粮食作物总产和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百分比变化不大,玉米则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丹东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为7月、8月的平均气温,5月、6月、8月的降水量以及5月、8月的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9.
科学统计粮食产量数据并合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以及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模型,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预测。以河北省保定市在1996—2014年粮食产量及16个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等历史数据为例,预测2015、2016和2017年粮食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基于ARIMA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6%,基于LSTM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0%,基于ARIMAGRNN组合模型预测的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7%。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ARIMA-GRNN组合模型可有效地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为粮食产量的预测提供了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粮食产量预报已成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利用最新的判断日照时间等科技手段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做科学的分析预判,大大加强农业生产提前预判水平。本文从日照时数的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了光强、温度、水分和二氧化碳4个变量对玉米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全文通过对各种试验的分析,对玉米产量在热量条件满足的前提下产量预报将可获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26份自交系田间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6份玉米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籽粒产量、耐旱指数、耐旱系数等性状相关性,进行耐旱性综合性评价。【方法】采用玉米种质耐旱指数法。【结果】玉米开花期,遭遇大气高温和土壤缺水会导致玉米花粉活力下降,受精结实不良,减产严重。各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为耐旱指数>穗位>穗长>ASI>行粒数>秃尖长>穗行数。其中耐旱指数、穗位、穗长、株高、ASI值、行粒数等籽粒产量正相关;秃尖长等与籽粒产量负相关。【结论】26份自交系中耐旱强的自交系共11份(42.31%),耐旱性中等的7份(26.92%);耐旱性较弱的材料8份(30.77%)。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河北省粮食安全现状以及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应用2008年河北省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数据,计算了河北省粮食产量及消费量,并根据粗饲料产量,计算了河北省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结果表明:2008年河北省基本粮食需求占当年该省粮食总产量的45%,生猪和家禽饲养耗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7%,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加上工业用粮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和耕地面积减少,河北省粮食安全压力与日俱增。通过对河北省粗饲料供给量的统计和载畜量的计算,发现作物秸秆和饲草等粗饲料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粮食产量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粗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每年可节约粮食近765万t,占河北省2008年粮食产量的26.32%,对缓解河北省粮食生产压力、优化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4 937—54 895 kg•hm-2,19 270 kg•hm-2(最高单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37 417 kg•hm-2,其中吐丝前占44.31%,吐丝后占55.69%;高产玉米产量与最大LAI、光合势均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最大LAI为3.9—11.4,光合势为113 401—502 703 m2•d,最高单产玉米最大LAI为6.68,光合势为348 142 m2•d;产量与单株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88**),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单株穗重为95.5—289.6 g,穗粒数为366.6—545.9粒,千粒重为232.6—388.6 g,最高产量玉米单株穗重平均为169 g,穗粒数为469粒,千粒重为361.0 g;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二次函数关系;高产玉米产量与收获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收获指数为31.5%—61.9%,最高单产玉米收获指数为51.5%,产量与粒数/叶面积和粒数/叶干重相关不显著(r粒数/叶面积=0.1520,r粒数/叶干重=0.2577),而与粒重/叶干重极显著相关(r=0.5847**),两者呈二次曲线关系,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玉米,粒重/叶重为1.1—7.13,粒重/叶面积为149.4—506.5 g•m-2,最高产量时的粒叶比为5.39和366.4 g•m-2。【结论】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吐丝前、吐丝后物质积累和吐丝前、吐丝后光合势比例均有差异,产量越高,对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要求越高,吐丝后光合势比例也越高;郑单958类型的品种在低密度下源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增密能够增产,而增产的主要机制是叶源的增加;高密度下源、库同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同导致的库相对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等扩库措施是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干旱绿洲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田土壤水热特征的调控效应,基于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免耕、传统翻耕)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下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效积温、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且互作效应显著。较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0~12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降低了玉米拔节至成熟期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与吐丝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各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免耕较传统翻耕提高了玉米拔节前土壤贮水量,降低了拔节至吐丝期耗水量,而传统翻耕较免耕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温度及有效积温。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20.3%、23.6%和23.2%。传统翻耕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免耕分别提高20.8%、22.6%和12.3%。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降低了玉米拔节前、吐丝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温度与有效积温。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0.3%~37.9%、22.0%~40.5%和7.0%~32.4%。因此,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是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农田水热资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加18.0%和45.1%;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对照,而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高于对照,单位面积较多穗数,是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群体收获指数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田栽培。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8.5%、41.8%和20.5%、24.5%。春玉米吐丝后,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对照提高10.0%和20.1%;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较对照提高30.2%和61.6%。相关分析显示,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r=0.927)。春玉米花后,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显著高于普通大田。【结论】与普通大田栽培和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吐丝后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是其实现春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在陕西灌区春玉米生产中,在筛选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强化氮肥分次追施,保证高产玉米吐丝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春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7.
温光生态效应对春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地区的春玉米生产,通过设计不同的播期,研究了不同温光生态条件与玉米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播期从4月底推迟至5月底时:春玉米平均增产17.6%,穗粒数增加了15.4%,而千粒重增加4.3%;玉米灌浆中期(吐丝后16—45 d)和后期(吐丝后46 d—成熟)的光温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日均光辐射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6%和10%),日均温明显下降(1.7和4.3℃),日均温差则明显增加(4.3和3.1℃)。相关分析表明,灌浆中后期日辐射量以及日温差的增大是推迟播期后春玉米增产的主要气候因素。灌浆中后期日均温的降低和日温差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春玉米的绿叶持续期,同时有利于加强后期的光合势,主要表现在成熟期LAI的增大。另外,推迟播期后,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增加与穗粒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前者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营养生长期相对较高的日均温。  相似文献   

18.
盐逆境是重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限制了作物生产的发展,研究盐分对玉米幼苗生长、产量组分的效应有助于改进滩涂玉米生产措施以及加深对玉米耐盐机制的理解。选用耐盐性较强的玉米杂交种‘苏玉10 号’和‘苏玉30’,利用盐池设施测试不同盐分逆境下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表现。随着盐分的增加,籽粒产量呈线性下降,在1.5 g/kg 的盐分逆境下‘苏玉10 号’和‘苏玉30’的籽粒产量为非逆境的54.2%和64.3%;在减产的因素中,穗粒数比百粒重对盐分逆境更为敏感。拔节期生物量(鲜、干重)与籽粒产量均表现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对鲜重、相对干重、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籽粒产量等耐盐性指标中,以相对籽粒产量表征耐盐性较好,不同盐逆境间差异均达达显著水平。在1.5 g/kg 土壤盐分下,玉米产量仅为非逆境的60%左右,应加强耐盐玉米尤其是增强苗期耐盐性的品种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油玉米高效利用模式及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油玉米单种及与普通玉米混种等多途径高效利用模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全株生物产量高,子粒及全株营养价值较高,青贮饲喂家畜效果显著;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混种,利用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能有效提高普通玉米子粒品质,花粉直感后高油玉米于蜡熟期全株收获用于青贮,效益比普通玉米单种提高36.31%;高油玉米籽粒成熟时其秆叶仍碧绿多汁,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秆叶鲜产量,子粒收获后鲜秆叶仍可做青贮利用,混种通用型利用比普通玉米单种子粒产量提高7.14%,秆叶鲜产量提高29.41%。  相似文献   

20.
Both the additive and multiplicative models of crop yield and water supply are polynomial equations,and the number of parameters increases linearly when the growing period is specified.However,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parameters occasionally lead to unreasonable estimations of certain parameters,which were water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but with negative value.Additionally,evapotranspiration must be measured as a model input.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odels and overcome the aforementioned shortcomings,a simple model with only three parameters was deriv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ertain general quantitative relations of crop yield(Y) and water supply(W).The new model,Y/Y_m-W~k/(W~k+w_h~k),fits an S or a saturated curve of crop yield with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water.Three parameters are related to biological factors:the yield potential(Y_m),the water requirement to achieve half of the yield potential(half-yield water requirement,w_h),and the water sensitivity coefficient(k).The model was validated with data from 24 maize lines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17 maize hybrids published by other auth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was well fit to the data,and the normal root of the mean square error(NRMSE) values were 2.8 to 17.8%(average 7.2%) for the 24 maize lines and 2.7 to 12.7%(average 7.4%) for the 17 maize varietie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model,the maize water-sensitive stage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pollen shedding and silking,tasselling,jointing,initial grain filling,germination,middle grain filling,late grain filling,and end of grain filling.This sequence was consistent with actual observations in the maize field.The present model may be easily used to analys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drought tolerance of maize at specific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