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研究苯甲酸钠对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mmol·kg-1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出苗延迟,且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与清水对照(处理0)相比,喷施2~4 g·L-1的苯甲酸钠溶液,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喷施2~4 g·L-1苯甲酸钠处理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缓解了小麦幼苗的毒害,最终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但喷施苯甲酸钠溶液浓度越高(>6 g·L-1)反而会抑制幼苗生长甚至对幼苗产生毒害。相关分析性表明,当苯甲酸钠施用浓度为1.97~3.12 g·L-1(2016年)、1.58~3.27 g·L-1(2017年)时,小麦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达最大值,当其浓度为2.59 g·L-1(2016年)、3.02 g·L-1(2017年),MDA含量最小。综上,喷施(1.58~3.27 g·L-1)的苯甲酸钠能减轻复合重金属胁迫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孕穗期土壤渍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供试品种,采用管栽方式,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渍水5 d、10 d和15 d处理,以无渍水处理为对照(CK),分析孕穗期不同渍水持续时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能显著影响小麦花后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6 d和18 d,不同土层小麦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平均直径均呈减少趋势;各渍水持续时间处理下,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与CK的相对值变化不大。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18 d不同土层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减少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小麦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增加趋势,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减少趋势。孕穗期渍水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使籽粒产量降低。花后18 d 20.1~60.0 cm土层的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系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源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对盐胁迫下生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SiNPs在生姜抗盐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竹根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cv.zhugen)盆栽苗为试材,设置用100 mg/L SiNPs溶液喷施全株5 d后再用蒸馏水浇灌植株根部的SiNP100处理、用蒸馏水喷施全株5 d后再用20 g/L NaCl溶液浇灌植株根部的NaCl处理以及用100 mg/L SiNPs溶液喷施全株5 d后再用20 g/L NaCl溶液浇灌植株根部的SiNP100+NaCl处理,以前后均用蒸馏水处理为对照(CK)。随机选取不同处理后的生姜幼苗,观测其生长形态、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与CK相比,SiNP100处理生姜幼苗的根尖数显著增加,Chl a、Chl b和Chl(a+b)含量显著提高,NPQ显著下降,Tr显著增加,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MDA和H2O2含量显著降低,其余指标均与CK差异不显著。在NaCl胁迫条件下,生姜幼苗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片明显变黄,与CK相比,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尖数显著减少,4种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Fv/FmΦPSⅡ和qP显著降低,而NPQ显著升高,PnTrGs显著降低,SOD、POD和CAT活性以及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升高。SiNP100预处理则可以缓解NaCl胁迫对生姜幼苗的损伤,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尖数较NaCl处理显著增加,叶片发黄症状也得到缓解;此外,与NaCl处理相比,SiNP100+NaCl处理生姜幼苗的Chl a、Chl b、Chl(a+b)含量和Fv/FmΦPSⅡ、qP、PnTr以及SOD、POD、CAT活性显著提高,而NPQ和MDA、H2O2含量显著下降,Car含量和Gs则与NaCl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外源SiNPs预处理能通过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和H2O2含量来缓解盐胁迫对生姜幼苗造成的生长抑制和氧化损伤,从而增强生姜植株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生物炭对旱作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指标的影响,为在旱作农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延缓功能叶衰老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河南科技大学实验农场,设置不施用生物炭(C0)、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和40 t/hm2(C40)3个试验处理,研究生物炭对旱作玉米花后0,15,30和45 d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特性、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籽粒产量和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炭可提高旱作玉米花后穗位叶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降低旱作玉米花后穗位叶片胞间CO2浓度(Ci),且C40处理效果较C20处理显著。除花后0 d外,花后15,30和45 d C20和C40处理穗位叶MDA含量均显著降低,表现为C40P<0.05),显著降低了玉米秃尖长(P<0.05)。相关分析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与SPAD、Pn、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rGs、POD活性、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i和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旱作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性能,提高穗位叶抗氧化酶活性,延缓穗位叶衰老,提高玉米产量,且以40 t/hm2的施用量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叶片耐热性电导率和荧光拐点变化特征及不同处理间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①三叶期时,“九麦2号”叶片在N90P90处理下,耐热性最强。返青期和拔节期时,以N135P135处理下,小麦叶片耐热性能最强。②三叶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8.00℃;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0.71 ℃。③返青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95℃;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1.76 ℃。④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37℃;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6.70 ℃。根据结果,显示N90P90和N135P135处理下,小麦的热生理特征表现最佳,为后续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沙棘内生菌提取物作为生物刺激素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于沙棘内生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中提取了生物刺激素PVE(Paecilomyces variotii extracts),并经液相色谱对PVE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富集纯化。通过水稻液培试验,设无盐(CK)、添加NaCl(NS)、添加PVE和NaCl(PN1)、添加PVE纯化物和NaCl(PN2)4个处理,研究生物刺激素对水稻的耐盐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生物刺激素能够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生长造成的严重抑制。PN1、PN2处理较NS处理提高了叶片与根系的干质量,减少了植株体内的水分流失,增加了根系的直径和吸收面积,但根长相较于CK处理无显著差异;PN2处理叶片鲜质量、叶片含水量、根系含水量较PN1处理分别增加了12.44%、1.13%和0.42%。与NS处理相比,PN1和PN2处理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34.08%和40.82%,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23.90%和18.86%,PN1和PN2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使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8.36%和20.97%。PN2处理叶片和根系中的Na+含量较NS处理分别降低了36.31%和10.85%,从而降低了Na+/K+,保证了植株体内的离子平衡。研究表明,PVE及PVE纯化物在极低的浓度下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并通过减少水分流失、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光合速率来减轻氧化损伤,同时以降低Na+流入的方式缓解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慢性暴露对生菜(Lactuca sativa)叶片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富营养化水体在生菜灌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组),1,5,10,30 μg/L)MC-LR的水溶液灌溉生菜30 d,通过分析生菜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及淀粉含量、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生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对MC-LR慢性暴露的响应。【结果】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对MC-LR的富集系数较5 μg/L MC-LR组分别显著上升10.85%和17.83%(P<0.05),而对MC-LR的转运系数分别显著下降17.46%和13.85%(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了9.17%(P<0.05),叶片中果糖含量及根系中葡萄糖含量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2.71%,19.13%和37.01%(P<0.05);5,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和根系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叶片中性转化酶(NI)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7.10%,38.01%和37.29%(P<0.05),淀粉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92%,24.57%和30.28%(P<0.05),根系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AMS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1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对生菜叶片和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代谢影响较弱;而5~30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通过促进生菜根系淀粉分解和蔗糖代谢活性,维持体内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糖,从而提高生菜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菠菜幼苗的作用机制,以菠菜幼苗为材料,采用菠菜幼苗盆栽试验,用G1(NPK)、G2(NPK+M1)、G3(NPK+M2)、G4(NPK+M3)分别对菠菜幼苗进行喷施叶面肥,蒸馏水为对照(CK),研究菠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P< {0.05 }),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随着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的增加,NPK与菌肥配施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也增加,直到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增加到1×10 +7个·g-1时,再增加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菠菜幼苗的MDA含量反之。经相关性分析,不同施肥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分别与MDA含量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两两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L.)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明确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干旱胁迫的调节机理。【方法】以非洲菊品种‘云南红’为试验材料,通过浇灌印度梨形孢菌液(处理组)观察幼苗生长变化,设不处理对照组,测定2组幼苗生长指标,观察印度梨形孢在植株根部的定殖情况;然后通过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对2组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分析干旱胁迫前后各组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气孔开放度、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探究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幼苗生长及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印度梨形孢能定殖在非洲菊幼苗根部,显著提高非洲菊幼苗地上部鲜质量、叶片数、叶柄长度和根部鲜质量、根数、根长(P<0.05)。在干旱胁迫下,处理组非洲菊幼苗叶片的Fv/FmqP分别为0.825,0.6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非洲菊幼苗叶片叶绿素总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分别为1.36 mg/g,33.73%,73.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叶片CAT和SOD活性分别为0.30,876.03 U/g,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PX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印度梨形孢能促进非洲菊生长,在干旱胁迫下,其能保护光系统反应中心,提高叶片的保水能力和APX活性,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光抑制和叶绿素降解,从而增强非洲菊幼苗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神经肽Y受体(NPY receptor,YR)的相互作用及信号传递机制,对草鱼YR的基因结构、组织表达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草鱼基因组中获取了7个YR基因的序列,分别为Y1RY2RY2-2RY4RY7RY8RaY8Rb。对草鱼YR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7个YR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硬骨鱼类中高度保守。组织表达结果显示,草鱼YR主要在中枢组织表达,但也可以位于外周组织,包括眼睛、鳃和肠道。NPY可以激活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中Y2RY4RY8Rb的表达,Y2R与cAMP/PKA信号通路偶联;Y4R与MAPK/ERK信号通路偶联;而Y8Rb可激活cAMP/PKA和MAPK/ERK 2条信号通路。脑室注射NPY可引起Y1RY2RY4RY8Rb表达量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草鱼Y2R、Y4R和Y8Rb具有功能性,能够有效传递信号,NPY的作用很可能由这些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休闲期不同时间耕作对土壤水分、花后旗叶和籽粒脯氨酸积累、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旨在探索休闲期一次性耕作的蓄水保墒技术,为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定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45 d两个时期,深翻、深松两种耕作方式(以未耕作为对照),研究其对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花后旗叶和籽粒脯氨酸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动态变化,籽粒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及花后脯氨酸含量与两种氮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结果】休闲期深翻或深松均可提高旱地小麦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且欠水年效果明显,以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效果较好。休闲期耕作降低了花后旗叶脯氨酸含量、花后5-15 d籽粒脯氨酸含量、旗叶和籽粒GDH活性,提高了籽粒GS活性、籽粒蛋白质产量。但耕作时间在不同降雨年型对旗叶GS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欠水年,休闲期耕作降低了旗叶GS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丰水年,麦收后15 d耕作降低了旗叶GS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麦收后45 d耕作则相反。休闲期耕作条件下,旱地小麦播前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脯氨酸含量的相关性高于与旗叶脯氨酸含量的相关性。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耕作条件下,旗叶脯氨酸含量与旗叶GDH活性相关性较大,籽粒脯氨酸含量与旗叶GS活性相关性较大;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耕作条件下,旗叶脯氨酸含量与籽粒GDH活性相关性较大,而籽粒脯氨酸含量与两种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休闲期耕作有利于蓄水保墒,且欠水年效果较明显,有利于降低花后旗叶脯氨酸含量及灌浆前期籽粒脯氨酸含量,减缓花后小麦干旱胁迫,由于脯氨酸含量与两种氮代谢酶有一定相关性,从而影响籽粒蛋白质积累。休闲期耕作的时间对土壤水分、花后脯氨酸积累、籽粒蛋白质积累有较大的调控效应,且以休闲期等雨后耕作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形成,深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一次深松耕作后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深松+旋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旋耕4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2)W3(补灌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为85%,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W1(播种期80%,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和W2处理(播种期8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无显著差异;W3和W''3(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60-1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W4(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和W''4(播种期9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处理;W3和W''3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在深松+旋耕条件下,两年度分别以W3和W''3为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优质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追肥量和追肥时期 ,研究了氮肥运筹对优质小麦旗叶展开后NR活性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旗叶全展后 ,2个品种NR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开花期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拔节期施肥的NR活性显著高于开花期施肥处理 ,且开花期施肥的NR活性在开花以后下降缓慢 ;拔节期施肥可明显促进开花期的光合速率。泰山 2 1号拔节期施中肥和高肥 ,可保持整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处于较高水平 ,而泰山 2 2号中肥量处理 ( 9z1 ,9z2 )的光合速率则处于较高水平。Yg1、Yz1、 9z1、 9z2处理不仅NR活性高 ,而且光合速率高且平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追氮有利于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旗叶中 Chl含量、P_n与 RUBPcase活性及植株 LAI, CAP的下降速率.拔节期追肥较其它时期追肥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产量最高;孕穗期追肥能明显增加粒重与粒数,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返青期追肥由于粒重较低,产量略高于氮肥全部底施.  相似文献   

15.
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4个小麦品种,研究了高产水平下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基肥量相同的情况下,每公顷追施氮素150kg,追肥由越冬至返青期(N1),延迟到返青至拔节期(N2)和拔节至孕穗期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其效果N3处理优于N2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冬小麦对除草剂阔世玛的耐药性,以晋农190为材料,在冬小麦拨节前、后喷施不同浓度阔世玛,研究阔世玛浓度与倒2叶中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前、后处理均增加了倒2叶中MDA含量,并且二者在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阔世玛浓度的增大,冬小麦耐药性降低;拔节前喷施阔世玛未能直接引起SOD活性的升高;拔节前、后阔世玛浓度与POD活性在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抽穗期和开花期冬小麦耐药性增强。从保护酶角度考虑,建议拔节前喷施0.15~0.30 kg/hm2或拔节后喷施0.30~0.45 kg/hm2阔世玛。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对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的时期发生在拔节孕穗期 ;对千粒重影响的最敏感时期是灌浆成熟期 ;而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是灌浆成熟期最小 ,分蘖期最大 ;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 ,根系干重下降 ,株高和穗长降低 ,穗粒数的减少量增大 ,根冠比增大 ,各处理根冠比均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生育后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T3处理减产率分别达 41.2 %和 3 1.0 %。  相似文献   

18.
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测墒微喷补灌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雨养(RI)、传统漫灌(FI)和微喷灌(MI)3种模式,其中RI为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FI为拔节期漫灌60 mm,MI为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依据0 ~ 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研究其对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期旗叶表现为MI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FI和RI,RI最低;MI维持旗叶花后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FI保护酶活性次之,RI最低,且MI旗叶灌浆期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FI和RI。(2)MI和FI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二者显著高于RI,但MI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FI显著高于MI,RI最低,叶片、穗轴+颖壳和籽粒中均表现为MI显著高于FI,RI最低。(3)和RI相比,MI和FI增产幅度分别为21.7%和14.2%,RI产量显著降低是由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下降,而MI较FI显著提高产量是由于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总之,测墒微喷补灌能显著延缓花后旗叶衰老进程,增强旗叶抗逆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的高产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72%苯磺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以晋农190为材料,研究了拔节前后喷施不同浓度苯磺隆对冬小麦倒二叶膜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酶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前、后处理,苯磺隆浓度与丙二醛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说明二者作为作物耐药性的生化指标可行,而SOD对拔节前苯磺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拔节前处理相对于拔节后处理各生育时期MDA含量较低,而POD,SOD活性却正好相反,拔节前喷施24.00~48.00g/hm2苯磺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安全,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冬小麦的药害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蒸腾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小麦生长季,在高肥力条件下,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耗水量、旗叶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旋耕处理的总耗水量最高,深松+条旋耕和翻耕处理次之,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后小麦的总耗水量增加。深松+条旋耕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模系数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均低于翻耕处理,表明深松+条旋耕促进了土壤贮水的消耗,提高了小麦灌浆阶段的耗水量,有利于籽粒灌浆。深松+条旋耕和条旋耕处理的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低于其它处理,条旋耕处理最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旋耕处理次之。灌浆中后期,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表明深松+条旋耕有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