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伦贝尔市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除草剂,当时主要在小麦、水稻作物上使用,到80年代初除草剂使用面积很小.九十年代后除草剂的应用开始快速发展,应用作物发展到大豆、玉米、油菜、大麦、马铃薯、蔬菜等.2013年全市农药用量约2418t(折百量),其中除草剂2110t(折百量)为最多,其次是杀虫剂180t(折百量),杀菌剂128t(折百量).随着除草剂品种不断增加,应用作物种类与面积逐渐扩大,对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应用技术越来越难以掌握,导致药害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日趋严重,甚至造成“癌症田”,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市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和限制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种植业生产措施不当会给环境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施肥、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给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造成的污染,平衡栽培可以缓解或消除这些污染。  相似文献   

3.
有机与常规种植稻米品质及安全性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机食品由于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以及基因工程品种并需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而给人们以优质、安全、口感好的印象。调查表明,在英国有46%的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食品的首要因素是关注健康,40%的消费者认为有机食品味道更好;  相似文献   

4.
总结并分析了我国绿豆传统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害化学防治现状,结合我国绿豆作物的农药登记情况,指出绿豆病虫草害化学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使用未登记农药和超范围使用登记农药品种,绿豆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指导农民安全合理施用农药,加大安全用药的宣传和监管力度,同时建议加快绿豆等小宗作物的登记试验进程,尽快解决绿豆部分病虫草害无药可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美国环保局已决定撤销五氯苯酚在非木材防腐方面的使用。根据动物实验证实:五氯苯酚能造成实验动物的生殖损伤,因而这种农药对公共健康有害。另外工业品五氯苯酚中常含有高毒化合物六氯联苯二恶(口英)(HxCDD)和六氯苯,六氯联苯二恶(口英)是一种高毒强致癌危险性化合物,而六氯苯是一种持久性很长的全球性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农药应用不当,不仅会引起急性中毒,还有潜在性危害。调查表明,我国农村中有40%~50%的白血病与经常接触和使用农药有关。苯是一种容易导致白血病的致癌物质。在一些杀虫剂和除草剂中,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探索》2008,(12):41-41
按照我国农药登记部门的规定,标签上必须至少有一条与底边平等的色带颜色来直接判断农药的类别,色带颜色红色为杀虫剂,绿色为除草剂,黑色为杀菌剂,蓝色为杀鼠剂,深黄色为植物生物生长调节剂,这些颜色分别代表的农药类别,避免误用农药.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化感作用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生化相生相克关系,且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化感物质的作用,某些种类的作物不宜混种,而有些种类之间实行间作则提高产量。因为自毒作用的影响,重茬种植作物会出现减产,因而选择适宜品种进行轮作可避免此况发生。开发、利用化感物质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土壤灭菌剂也已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热点。通过杂交和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手段筛选、培育携带抑草基因的栽培品种,或将普通作物与抑草作用显著的品种进行间作,均可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将化感物质发展为除草剂,并进一步探讨其人工合成和化学修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除草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安排,自2016年起结合安徽省广德市实际农业生产模式"稻—油"轮作生产模式,对单季中稻和油菜田农药使用情况开展调查。2020年从广德市水稻、油菜种植大户遴选有代表性大户各30户,对作物全生育期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分别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商品用量、折百用量、用药次数、用药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监测,并结合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户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农药调查数据填写不准,系统软件更新过于频繁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用化学剂大约有8.4亿磅,它们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和其他农药,农场主们为控制病虫草害每年投资约45亿美元。此外,美国农药生产者每年出口3亿到4亿磅农药给外国买主,并进口约1亿磅国外生产的农药。美国也是一个主要的可能经农药处理过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时  相似文献   

11.
林静  杨万勤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土壤学报》2009,46(4):736-740
滴滴涕(DDTs)曾作为杀虫剂被广泛使用,对土壤造成很大的污染,已成为土壤中主要化学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之一[1]。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DDTs到停止生产和大规模使用DDTs的30多年间,累计使用量40多万t,占国际用量的20%[2]。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DDTs残留污染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3~6],对于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已有的土壤中OCPs残留和迁移特征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需要。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位于长江上游,是典型的丘陵平原过渡区,不仅是人口稠密区,而且具有长期的农耕历史,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农药和化肥等的施用可能对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赵玲  滕应  骆永明 《土壤》2017,49(3):417-427
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残留及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涉及的三类主要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施用情况及其农田土壤中残留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农田土壤因农药残留造成的作物抗性危害、生态环境风险以及人类健康潜在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药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菌根修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综合治理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阐述了我国农药生产及使用的现状 ,通过分析我国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农药在农田土壤中的行为规律 ,对我国农田土壤的农药污染状况、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林丹用于林业害虫防治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最近文献报道,无论是防治对象或是应用范围都有所扩大。在我国过去防治林业害虫多使用六六六,也为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1983年我国停止了六六六的生产,替代农药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特效农药更为短缺,致使某些害虫危害猖獗。1987年林业部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在竹蝗防治中使用了林丹烟雾剂,为林丹在林业上的应用开了一个好头。本文根据林丹在国外的应用情况和我国林业害虫发生为害的特点,探讨了在我国林业害虫防治中扩大林丹使用范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光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药在土壤表面的光化学降解是决定农药在环境中转归、消失的重要途径 ,研究农药土壤光解具有重要的环境学意义[1 ,2 ] 。长期以来 ,由于土壤组成的复杂性和土壤的非匀质相体系 ,给农药土壤光解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农药在土壤表面光解情况了解甚少[3~ 6] 。苄嘧磺隆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磺酰脲类除草剂 ,是目前广泛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主要除草剂之一[7] 。本文选用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 ,研究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光解产物和光解动态 ,可为评价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药效和残留状况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  相似文献   

16.
谷子田间除草一直是阻碍谷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谷子抗除草剂品种的出现,解决了谷子田间除草难的问题,有利于谷子大面积的栽培,使谷子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本文围绕谷子抗除草剂基因的发现、类型和机理以及抗除草剂品种在谷子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谷子抗除草剂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并对谷子抗除草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梅主要病虫农药使用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杨梅病虫发生多、登记农药品种少、实际使用多,质量安全潜在风险隐患的现象,综合生产实际、药剂试验、残留检测、残留限量、风险评估等结果,借鉴国外小品种作物农药使用经验,参照现行的杨梅生产标准,研究提出了杨梅安全用药指南,对解决当前杨梅不合理用药等突出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蓝莓用农药登记情况与我国对蓝莓病虫害防治的需求状况极不适应。为了提高我国蓝莓质量安全水平,本文比较了我国蓝莓用杀菌剂登记使用情况和国内外蓝莓中杀菌剂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有关防治蓝莓病害用杀菌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生产标准中推荐使用的杀菌剂品种,并对我国蓝莓病害防治用药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药对土壤生化过程影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单独使用农药的。然而实际上,为了有效地防治侵袭同一作物的各种害虫,需要同时或相继使用一种以上的农药。因此,在农业上,尤其现代农业,一种杀虫剂与一种除草剂及/或一种杀菌剂联合或相继使用是寻常的事。这样联合的两种农药之间明显的交互作用,最终可能导致农药在土壤中及对昆虫毒性的持久性的增减。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农药使用情况,制定玉米病虫害防治规范。采用定点调查方法,对陇西县玉米病虫害及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该县玉米主要病害有茎基腐病、锈病、大斑病和小斑病,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蓟马、黏虫和地下害虫等。将农药使用情况录入全国农药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按其类型,除草剂用量最大,其次为杀虫剂和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用量最小;按毒性,低毒农药用量最大,其次为中毒农药,微毒农药用量最小;按种类,以化学农药为主、生物农药为辅;按农药成分,辛硫磷、莠去津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