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5%,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分别较原生植被样地增加了12.6、9.4和11.2mm。3)退耕还草11年后,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C/N显著高于原生植被样地31.85%和37.63%(P0.05),土壤全氮密度与原生植被样地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退耕还草措施有利于农牧交错区荒漠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是遏制和改善三江源区草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农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天然草地为研究样地,研究了退耕还林与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维数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含水量、pH和电导率既受到退耕还林与还草措施的影响,亦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2)农田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后,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最高,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60%和5.93%。3)农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黏粉粒含量分别为10.87%、7.47%、8.73%和6.53%;极细沙含量分别为39.07%、35.20%、38.87%和31.00%;细沙含量分别为29.73%、34.93%、32.80%和36.73%;粗沙粒含量分别为20.27%、21.93%、19.60%和25.73%。退耕还林地与天然草地相比土壤粒径在各粒级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退耕还草地与天然草地相比仅极细沙和粗沙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分形维数介于1.87~2.08。土壤分形维数(D)值从高到低表现为农田(2.08)>退耕还林地(2.01)>退耕还草地(1.94)>天然草地(1.87)。5)土壤黏粉粒与土壤电导率达到正相关水平(P<0.05),与土壤碳氮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细沙粒与土壤pH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电导率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碳氮比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土壤分形维数与电导率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极细沙粒和粗沙粒与各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6)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细沙粒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极细沙粒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黏粉粒含量呈对数相关关系(P<0.01),但与粗沙粒含量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在宁夏荒漠草原区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维数特征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天然草地相比,退耕还草地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而退耕还林地中土壤黏粉粒、极细沙粒的分布及分形维数显著上升。说明实施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有利于农田退耕导致的退化区域土壤质地的改善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3.
大通县青山乡退耕还草工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实施退耕还林(草 )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种草种树 ,保持水土流失 ,逐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效益提高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 ,种养技术是关键 ,典型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科技示范项目的选择上 ,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经济效益显著、主要技术成熟可靠、适宜于在项目区示范、推广 ,同时兼顾技术成果的综合配套能力。笔者对大通县青山乡退耕还草工作进行重点调查 ,希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分类指导 ,为今后几年大…  相似文献   

4.
罗洋  刘方  任军  朱健 《草业学报》2020,29(11):118-128
以杂交狼尾草、甜象草、皇竹草和苏丹草为材料,探讨硅藻土、木炭和木炭+硅藻土等3种改良剂施用后电解锰渣基质上4种能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4种能源草在电解锰渣基质上的发芽率大小顺序为甜象草>杂交狼尾草>苏丹草>皇竹草。3种改良剂均能明显提高皇竹草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硅藻土与木炭的混合施用组使苏丹草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也有明显提升(P<0.05)。改良剂的添加还促进了能源草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杂交狼尾草、甜象草、皇竹草和苏丹草的地上部单株鲜重最大增幅分别达36.54%、7.69%、35.71%和23.88%。同时,施用改良剂还提高了能源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综合各项发芽指标、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在电解锰渣上最适宜种植的是甜象草,以2.5%的木炭和2.5%的硅藻土混合施用改良效果最优;其次是杂交狼尾草,以5%硅藻土的单独施用改良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对退耕还草地和天然荒山调查表明,平均每公顷人工紫花苜蓿退耕草地有地下鼠洞8.3个、地上鼠洞11.6个;平均每公顷天然荒山草场有地下鼠洞34.5个、地上鼠洞15.5个。D型肉毒素对天然草场地上鼠灭杀率为100%,对退耕还草地上鼠灭杀率为83.3%,对退耕还草地下鼠灭杀率为62.5%。鼢鼠灵对天然草场地下鼠灭杀率为90%,对退耕还草地下鼠灭杀率为85.7%。  相似文献   

6.
从天全县退耕还草的模式,草畜配套,相关政策以及相应的效益三个方面阐述退耕还草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求在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草中,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生产型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 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 kg C·m-2增加到5.06 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 kg C·m-2·a-1。0~30 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 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 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 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 mm,比第1年(44.48 mm)高7.89 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种植农作物与种植饲料作物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指导退耕还草工作,准确分析研究当前种植农作物和饲料作物投入及产出效益等情况,按市场需求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步伐,对在个农作物与三个饲料作物单位面积效益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10.
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 ,国家决定有计划地将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样 ,怎样解决好退耕陡坡地的绿化效果和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退耕后的还林还草 ,既要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方式处理 ,更应重视林草 (实际上还包括果草 )混种的作用。因为 ,林草混种是增强绿化效果和提高生产效益的有力措施。其依据是 :一、牧草生长迅速 ,能较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牧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给畜牧业生产提供饲料是共知的常识 ,这里不必赘叙。同时 ,牧草在播种后当年 (秋冬播种者多为第二年 )即可发挥蓄水保土功效 ,…  相似文献   

11.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牛产业是平凉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脱贫增收的"首位产业"。通过调查研究、比对分析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选育进展缓慢、饲养管理粗放、产业链条太短、品牌效益薄弱等新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平凉红牛产业是全市聚力打造的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是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也是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调查研究、比对分析平凉红牛产业链发展成效,指出了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龙头企业少、链主企业规模小、产业规模不大、产值不高、产业效益不明显等新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平凉红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实现增值增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2008年“平凉红牛”注册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以来,平凉市就开启了平凉红牛产业品牌化发展之路,虽然近十多年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进产业化开发中仍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本文基于品牌化思维,对“平凉红牛”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品牌化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与瓶颈、未来发展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探究分析,旨在为平凉红牛产业品牌化、产业化开发提供些许启示或指导。  相似文献   

14.
根据草地植被群落发展规律,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等方法,对高寒草甸类不同退化状态草地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进行了经济预测和效益比较。数据证明:在重度→中度恢复中,人工恢复较自然恢复效益高;在中度→轻度恢复中,自然恢复较人工恢复效益高。此结果为草地建设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栽培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阐述新疆草业及栽培草地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实现新疆草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了新疆栽培草地建设的思路和战略布局问题。研究得出:1)栽培草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立现代资源-产业-效益链;2)栽培草地建设的方向是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和草产业升级结合起来;3)栽培草地建设战略布局的目的是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产业带;4)构建栽培草地建设的管理、科教和生产经营系统,实现新疆栽培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伊金霍洛旗在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基础上合理利用草原植被恢复费进行草原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包括退化盐碱地补播、裸露地补播、退化羊草地切根复壮、芨芨草地火烧复壮和盐碱覆沙地建设人工草地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锡林河流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措施及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北部锡林河流域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旱作人工草地、灌溉人工草地和灌溉饲料地5种措施作用下植物生长状况、土壤水分保持作用、抗风蚀能力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免耕补播在恢复退化草地植被、提高生产力方面效果显著,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适地实施旱作人工草地、灌溉人工草地和灌溉饲料地面积各1hm~2,可置换出退化草地面积分别为10hm~2,18hm~2和79hm~2;通过灰色关联度进行效益评价,各种植被恢复措施之间的综合效益差异不明显,植被恢复措施实施后,综合效益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我国草原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政策现状,将我国草原管理的主要观点分为4类:系统发展论、本土发展论、替代发展论和游牧发展论。系统发展论是以任继周为代表的4个生产层理论和系统耦合理论;本土发展论是以达林太为代表的草原制度性退化和农耕对牧区的入侵理论;替代发展论是以张新时的人工草地理论、许鹏的生态置换理论和蒋高明"以自然之力...  相似文献   

19.
张明峰 《中国牛业科学》2010,36(6):62-66,77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平凉市肉牛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协调和理顺系统关系,提高系统功能和效益,促进系统保持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发展。[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法和热力学定律,描述和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从系统调控的角度提出平凉市肉牛产业系统应围绕产业配置资源,合理调控产业要素(环境、结构、技术、投入),释放肉牛产业内在活力,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多结构、多功能、多出路的经济发展模式。[结论]依系统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最终达到生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平凉市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不断向规模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大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加快证明商标注册,实施原产地保护,把"平凉红牛"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本文对"平凉红牛"品牌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及推广价值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