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安徽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安徽省128个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安徽省品种审定标准执行后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发展趋势,并对阜阳、亳州、宿州等主产区展示品种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中,无对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淮南片品种的抗性总体高于淮北片,42个淮南片品种中中抗和中感品种分别占14.3%和85.7%;淮北片品种中中抗比例为12.8%,中感占75.6%。2017、2018与2011和2012年相比,安徽省参加审定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明显提高,中感以下品种比例下降。3个试验点参展小麦品种国审与省审感病、中抗品种比例无显著差异,但4个主要育种地参试小麦品种中河南省参加展示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感病(S)的比例最高,为68.75%,其次为山东、安徽和江苏。[结论]品种抗性与审定地相关性不大,与育种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高抗赖氨酸加苏氨酸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利用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型能抗较高浓度外源氨基酸胁迫这一原理,设置不同赖氨酸与苏氨酸(L+T)浓度的胁迫培养基,对40个小麦品种的胚进行培养处理,观察各品种植株的生长反应。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品种在L+T=(1+1)mmol/L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正常,无抑制作用或仅有轻微抑制;在L+T=(2+2)mmol/L的培养基上多数品种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硬粒小麦和四川来源小麦品种E277、E93、E100、E229、川50等对赖氨酸与苏氨酸共同胁迫有较强的抗性,河南地区小麦品种抗性普遍较弱。抗性强和抗性弱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小,抗性较强的品种比例也较小。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对5个小麦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开展小麦条锈病田间抗性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铭贤169为高感品种,小偃22、郑麦9023为感病品种,宜麦1号、凤麦38号为抗病品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与始见期密切相关,小麦条锈病田间始见期早的品种发病程度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获得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一致性"QTL位点SSR分子标记,结合田间抗性表型鉴定,揭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多样性。【方法】通过QTL元分析技术,将已定位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整合于同一张连锁图谱,获得条锈抗性"真实"QTL区段。并利用QTL区段内的SSR标记,结合田间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对64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7个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MQTL。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11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发病严重度、平均普遍率和病情指数低于10%。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成株抗性存在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关联SSR标记的获得为利用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孢悬液花期接种的方法,在田间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与小麦植物形态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和酶活力。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性与品种的株高、穗长、穗形、小穗着生密度无关,与芒长有不明显的相关性,小麦抗性强弱与穗轴病变长度关系密切,病变长度越小抗力越强。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有所不同,接种后抗病品种苏麦3号在原8条酶带的基础上新增加1条酶带,但感病品种垦大1号没有增加,仍保持6条酶带。接种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所增强,但抗性品种苏麦3号酶比活力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垦大1号和东农120。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品种抗性遗传及小麦近缘种属材料对赤霉病的抗性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分子标记及抗性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8.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为了解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全省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及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参加2004~2009年度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415个品种(系)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HR)纹枯病的品种(系),抗(R)纹枯病品种(系)仅占1.45%,中抗(MR)品种(系)占15.66%,80%以上的品种(系)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或中感;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品种和淮北迟播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绝大多数淮南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结果还显示,淮北品种(系)淮核0303、徐麦4036、徐金麦3号、良星99、丰华8829和铜原0033能稳定中抗纹枯病,在丰产性和纹枯病抗性同步改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安徽省2011年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分析了江淮地区35个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结果]主栽的35个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性品种,中抗品种占11.4%,中感病品种占54.3%,感和高感品种占34.3%。[结论]应加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提高小麦的整体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代锦  娄鹏  相建业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65-168
在室内20℃条件下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抗性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对介体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蚜寿命和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以张春20号对介体蚜虫的影响最大,小偃22号次之,小偃6号抗性最弱。通过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在供试的3个小麦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参数比较,小麦品种对介体蚜虫影响大小与小麦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抗性强弱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