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合生产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东地区无性系评比林中的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正反交杂种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全株总叶面积、生长期、生长节律和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比较它们光合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光合速率相比,生长期和全株总叶面积是形成光合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因素。与长白落叶松相比,日本落叶松的光合速率较低而呼吸速率较高,但因生长期和总叶面积的优势而光合生产力较高。与纯种相比,杂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较高,但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由于生长期、总叶面积呈偏母系遗传特性,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继承了日本落叶松生长期长和总叶面积大的特点,因而拥有最高的光合生产力,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较低。综合来看,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最高,长白落叶松的光合生产力最低,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居中。  相似文献   

2.
日本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采穗圃中的采穗母株为研究对象,对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进行了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测定,通过估算光合参数,比较了它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日本落叶松相比,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光合能力等与光合效率正相关的参数都较低,光强和CO2的利用范围也更窄,暗呼吸速率却更高,而羧化效率和光呼吸速率没有差别。与长白落叶松相比,尽管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的暗呼吸速率较低,但其表观量子效率更低,CO2补偿点更高,而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光补偿点没有差别。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与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相比,光呼吸速率和CO2补偿点稍高,羧化效率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没有差别。因此,认为落叶松杂种的光合效率不具有超亲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南方日本落叶松嫁接苗培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各因素对南方日本落叶松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操作人员嫁接技术熟练程度、接穗质量、外界条件及管理水平均对日本落叶松的嫁接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在操作人员嫁接技术熟练,接穗健康、芽体饱满、粗壮,苗圃地质量较好(土壤较干燥),嫁接时天气晴朗,嫁接后管理较好的条件下,日本落叶松在中国南方亚高山地区的嫁接成活率很高(88.7%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及树干解析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均在第8年达到最大值;材积连年生长量于20 a时达到最大,材积平均生长量在28 a时达到最大,整个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28 a。分别5个地位级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进行对比,各地位级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年龄大致都在第8年;胸径、树高、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值随着地位级的增大而逐渐推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各地位级的数量成熟龄集中在26~30 a之间。  相似文献   

5.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冠幅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和一面坡林场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4块标准地的3 164株长白落叶松样木及3 574株水曲柳样木的数据,分别构建了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  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方式林分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林木竞争因子的关系,从6种常用的线性和非线性基础冠幅模型中选取最优模型,并将混交比例Si和树木在混交带内位置P作为哑变量,加入其他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分别构建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在不同混交比例Si和混交带不同位置P下差异显著;冠幅与DDH(林木胸径与林分优势木胸径之比)和HDH(林木树高与林分优势高之比)成正相关,与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BAL)成负相关,与距离无关的竞争因子可以反映树木的竞争压力,对冠幅具有影响;长白落叶松冠幅与冠长率(CR)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水曲柳冠幅与水曲柳优势木平均高(H0Fra)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包含混交比例哑变量Si和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冠幅(CW)的Ra2分别为0.564 2和0.545 9,加入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后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CW的Ra2分别为0.674 5和0.589 6。  结论  包含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混交比例哑变量Si、树木变量(CR和HD)、林分变量(H0Fra)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冠幅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混交林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为进一步研究混交林树木树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成熟林、郁闭前不同阶段的林分及郁闭后不同年龄阶段林分林冠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5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和根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灌木枝、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151、P=0.640、P=0.162);不同林龄的未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0),而在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614);不同林龄的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468)。给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7.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在牡丹江地区所调查的16块固定标准地和16块临时标准地的材料以及树干解析数据资料,基于Korf-A型理论生长方程,从林分密度理论和动态林分生长与收获等角度对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参数化的方法将立地密度因子引入Korf-A型方程,建立了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其渐近参数主要受立地条件影响,而曲线形状参数和生长速率参数则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均有关。以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全林分模型系统,由满足相容性原则的6个模型所组成:①立地指数曲线;②林分最大密度线;③林分密度(SDI)动态预估模型;④树高曲线动态预估模型;⑤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⑥Schumacher式林分收获模型。采用该模型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立地条件(SI及N0)下的林分平均胸径(DBH),平均树高(H),每公顷株数(N),林分断面积(G)和林分蓄积量(M)的生长过程。所建立的林分密度动态模型,预估模型及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可以从单木和林分两个决策水平上模拟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动态发育过程,为进一步建立林分经营模型及合理经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中15~52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rry.)人工林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其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①林龄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pH值先降低后增加,而土壤含水量和养分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但其在不同林龄下的变化程度不同;②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关系密切,土壤密度与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由高到低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建议在经营现有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时,注意调整幼龄林和中龄林林分密度,控制近熟林和成熟林的采伐强度,及时进行林下补植更新,并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改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杂种与亲本ISSR鉴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及其杂种子代当年生嫩叶为研究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落叶松亲本与杂种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用ISSR16和ISSR19号引物扩增的特异条带能够分别鉴别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交种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与数量成熟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直径分布的偏态指标及Weibull分布模型,分析现有落叶松人工林的结构状况,提出了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合理分布的理论参数和相应的经营措施。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林分生长过程,得出落叶松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合理经营利用落叶松人工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杂种落叶松嫩枝全光喷雾扦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日本落叶松优树子代2.5年生的幼树、50.5年生优树及9.5年生杂种落叶松优良个体做为采条母树,以河沙、锯末、蛭石为基质,借用长臂旋转扫描喷雾装置,在全光喷雾条件下,扦插半木质化的嫩枝获得成功。2.5年生幼树条扦插生根率达95%以上(6月20日扦插),17个9.5年生杂种落叶松优株条扦插(7月20日),平均生根率,河沙基质为74.31%,锯末基质为68.60%,蛭石基质为51.90%,生根率最高的系达到96.20%,生根率超过70%以上的系占41.18%。扦插基质对生根的影响作用,以河沙为最好。50.5年生的成龄母树条扦插,幼化的干萌条和嫁接后的幼树条扦插,都比没有经过幼化处理的插穗提高生根率。生根素IBA、ABT处理2.5年生幼树条,7月20日扦插,对生根速度有作用,生根素浓度,50ppm比100ppm好,处理50.5年生成龄母树条100ppm比50ppm好。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纯林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探讨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的增产机理。文章从土壤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对松南县孟家岗林场22年生落叶松纯林和水落混交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在较大幅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混交林下土壤表层和底层容重分别比纯林降低12.38%和18.74%,总孔隙度提高14.51%和7.01%;渗透速度分别比纯林提高64.60%和52.17%。混交林虽未能提高土壤PH值和全量元素含量,但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资源丰富、蓄积量大,发展落叶松胶合板生产是扩大胶合板用材的重要途径。但是用落叶松制造胶合板生产技术上是否可行,人们说法不一。本文旨在于从落叶松构造与材性、落叶松胶合板生产技术的科学研究,并通过对现有小规模落叶松胶合板厂生产状态的分析,进而阐明落叶松胶合板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落叶松构造和材性有许多方面适合于作胶板用材,其不利因素在合理的生产工艺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通过研究和试验,已经找出了正确合理的落叶松胶合板生产工艺条件;国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生产经验,国外也有较多同属落叶松胶合板生产成熟经验可供参考与借鉴;落叶松胶合板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杨树人工林合理轮伐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对常规栽培模式的杨树人工林林分生产力分析。确定了各主要立地的培育目标,并计算数量成熟龄、经济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分析结果表明:以净贴现值最大确定杨树最优轮伐期,12指数级培育小径材的轮伐期为13-14a,14指数级培育中小径材的轮伐期为12-13a,16指数级培育大中径材的轮伐期为12-13a,18指数级培育大径材的轮伐期为11-12a。表4参2。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鞘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害虫发生量预测模式来测害虫未来种群数量,就成为制定防治计划和措施的依据。在森林害虫管理中,把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生量视为“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为了防治落叶松鞘蛾为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进行防治时,事先要衡量害虫造成的损失价值与防治经费之间的得失关系,如有所获得时,才要进行防治,这种与“经济受害允许水平”相应的阈值就是防治指标。在确定害虫防治指标前,首先确定害虫为害指标,就是有多少头落叶松鞘蛾幼虫食多少落叶松计叶而导致对树木生长有明显影响。从模拟摘叶试验中得出结论,摘叶量达到1/2时,对落叶松生长量有明显影响,所以当落叶松鞘蛾幼虫为害达到此标准时的虫口密度定为为害指标。试验证明,当落叶松鞘蛾幼虫发生量控制在9头/株以下时,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超过此发生量,一定要进行防治,所以当鞘蛾虫口密度超过9头/株,针叶量损失1/2时定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于1988年对帽儿山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1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 Rupr.]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生物量增量、枯死量、凋落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算了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为145.615t/ha,其中乔、灌、草各层的植物量分别为142.358t/ha、2.686t/ha和0.571t/ha;落叶松林净生产量为13.861t/ha·a,其中乔、灌、草各层净生产量分别为12.539t/ha·a,0.874t/ha·a和0.448t/ha·a;林分立枯量为3.122t/ha,年凋落量为3.577t/ha,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3.20t/ha。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子代测定林的材料,以线性函数式、对数函数式及二次抛物线函数式拟合遗传力平方根比率和幼一成龄遗传相关系数随相对年龄变化的趋势,以年遗传增益作为评价指标,构建最大年遗传增益模型。根据轮伐年龄及估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和早期选择效率,确定了日本落叶松逐步选择的早期选择策略。对于轮伐龄材积的选择,以树高作为早期选择指标较为适宜,若轮伐龄为20a,可采取一次选择,分别在2年生及7~8年生时进行;若轮伐龄定为40a,则采取3次选择,分别在3、12和15~16年生时进行。  相似文献   

19.
抚育伐是一种常用的采伐方式。抚育伐应慎重处理抚育与利用的关系。适时抚育采伐,对林分生长、对林内环境、对林分的稳定性、木材质量都有影响。对落叶松而言,应适度合理抚育伐,以达到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实现早期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使得未来林分永续生产周期的净现值最大为准则,应用变分法建立同龄林分木材收获时间问题的优化控制模型。以东北林区的人工落叶松林资料(260块标准地和62株解析木)为例,说明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应用,同时,确定人工落叶松林的最优间伐计划和轮伐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