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茬口对小麦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茬口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测定玉米、大豆、花生、甘薯4种不同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大豆茬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花生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甘薯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大豆、花生和甘薯茬有利于小麦植株养分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但甘薯茬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玉米茬。因此,大豆和花生可作为冬小麦种植区两熟复种模式的适宜前茬作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干旱情况下,氮、磷营养对小麦主要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养分对提高小麦WUE和产量的作用机理。氮、磷营养对旱地小麦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并不相同。一般来讲,在严重水分胁迫时,磷营养能显著促进根系发育,改善植株水分状况,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氮素的施用效果较好。氮、磷养分的合理配施具有时效互补性和功能互补性。因此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应强调养分的合理配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养分专家系统和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下不同质地潮土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积累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粘壤质和砂壤质潮土上,冬小麦施肥分别增产6.05%~21.92%和8.67%~31.49%;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91%和7.35%,增收10.30%和8.42%;ASI法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63%和4.98%,增收12.18%和5.77%。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6.26、5.31和6.71kg·kg-1,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6.06%、15.28%和43.41%。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促进了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应,肥料利用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在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2008到2009年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研制关中地区小麦专用肥提供理论基础。在保证总养分供应的情况下,增加后期氮素投入及合理增施磷肥钾肥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纯N150 kg,配以P2O5和K2O各100 kg可以获得籽粒6300 kg/hm2以上产量,表现出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相比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产和增收38.4%和38.9%。  相似文献   

5.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恒  同延安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110-1114
为给关中地区小麦生产筛选适宜的专用肥,2008-2009年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小麦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不同专用肥和追肥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以及经济效益有显著的影响。在8个处理中,基施复合肥(N∶P2O5∶K2O=18%∶18%∶18%)500 kg·hm-2、返青期追施纯氮5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钾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最高,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产和增收38.4%和38.9%。因此,18%∶18%∶18%的N∶P2O5∶K2O比例可作为关中地区小麦专用肥配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颍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平衡施肥对麦棉套种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增加了小麦的有效穗粒、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小麦量水平,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24.3-56.8%;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间呈典型的抛物线关系,施肥处理每毫米水在每公顷土地上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小麦1.9886-4.2656kg。麦棉两熟小麦最佳施肥量为377.12-389.15kg/hm^2,N:P2O5:K2O=1:0.5:0.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麦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 ,增加了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水平 ,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 2 4 .3%~ 56 .8% ;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间呈典型的抛物线关系 ,施肥处理每毫米水在每公顷土地上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小麦 1.9886~ 4 .2 6 56 kg。麦棉两熟小麦最佳施肥量为 377.12~ 389.15kg/hm2 ,N∶P2 O5∶ K2 O=1∶0 .5∶ 0 .5  相似文献   

10.
渭北旱塬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旱地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养分配置及相应集成栽培技术处理,研究了旱作条件下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量施肥水平基础上氮肥减少7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增加569.85 kg.hm-2,增产幅度达8.1%;高量减氮施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11.3%,其增产幅度比高量施肥处理高8.4个百分点;高量减氮处理养分效益为4.25元.kg-1,比CK提高250.3%;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2.3%,比CK高9.9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8 kg.mm-1.hm-2,比CK提高16.5%。旱地在目前氮磷肥投入水平基础上增施钾肥,单位有效养分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10.0%、30.6%和8.2%,说明增施钾肥是促进旱地小麦肥料有效利用和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有机氮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自育品种青春38号为材料,于2018-2020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磷钾肥(PK)、农户常规施肥(FP)、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50%OM)、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30%OM)、有机氮替代10%无机氮(10%OM)共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于2020年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量上看,所有施肥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2018年50%OM处理下小麦产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9年FP处理下产量最高,与50%OM和10%OM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020年10%OM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与50%OM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从养分积累量来看,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下籽粒、秸秆和叶片中的养分积累量均不同程度提高;籽粒中,氮积累量在30%OM处理下最高,磷和钾的积累量在10%OM处理下最高,但这三种养分积累量在10%OM处理与30%OM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秸秆中,磷积累量在PK处理下最高,与30%OM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氮和钾的积累量在所有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叶片中,氮积累量在30%OM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CK,磷和钾的积累量在所有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50%OM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10%OM和30%OM处理下小麦成熟期籽粒养分积累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小麦—花生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花生两熟制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麦、花生单季习惯施肥相比,将小麦花生两作施肥统筹考虑,采取了减少周年氮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调整氮磷钾在小麦-花生上的分配比例、改变施肥时期等优化施肥措施,可有效增加花生结果枝、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出仁率,使花生产量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0.5%、9.1%;花生籽仁中粗脂肪、钾含量、花生酸和山嵛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磷、钾养分含量提高,有效解决了土壤养分不平衡问题。因此,通过小麦花生统筹优化施肥,既能够增产又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采用大区试验,在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方式下,自然条件下对夏玉米田进行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夏玉米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339.5 mm,前茬小麦两种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在13%以上,并且两种方式不同土层平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夏玉米需水高峰期,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的需要。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下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2、8 074.5 kg/hm2,差异不显著。因此,前茬小麦免耕可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底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棉粕腐植酸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棉粕腐植酸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以小麦新春3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无机养分和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施用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干物质均有所提高,分蘖和成穗率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加了51.36%和13.56%。  相似文献   

15.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6.
阔世玛的麦田杂草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阔世玛可分散油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大田喷施试验,研究了12 g·L-1阔世玛对小麦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阔世玛时小麦田婆婆纳、野燕麦、大巢莱、猪殃殃、野油莱等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可明显降低杂草株高、鲜重及养分和水分含量.抑制杂草生长,显著增加小麦田间的透光率和小麦产量.综合来看,阔世玛在麦田杂草处于2~6叶期时喷施,喷施剂量以8.1~13.5 g(a.i.)·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在豫东平原生态条件下,针对公顷产量超过7 500kg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研究了高产小麦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植株营养生理等问题,结果表明:高产小麦叶面积指数宜平稳增降,最大叶面积指数以7.0为宜.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比叶重,对提高光合效率十分重要;群体生长率(CGR)呈双峰曲线变化,随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小麦后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夺取高产的关键.高产小麦返青到拔节期、灌浆初到蜡熟期吸收氮素较多,而开花期是吸收磷的高峰期.从返青到拔节和从抽穗到开花是植株吸收钾的高峰期.开花后,植株体内钾素开始减少.高产小麦田土壤养分供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和分配对增温的响应,于2020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扬麦13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对小麦进行全天增温,通过裂区试验,分析了增温(日平均增温1.5 ℃)后棕壤、灰钙土、黄土、潮土、砖红壤和黄棕壤等6个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成熟期根、秸秆及籽粒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小麦生物量增加了9.9%,而植株氮、磷和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0.6%、17.7%和12.1%,三种养分的总积累量分别减少了3.4%、12.0%和3.5%。增温使小麦秸秆和籽粒氮、磷和钾含量较常温对照分别降低了33.6%、18.8%、9.4%和8.0%、18.9%、18.7%。在棕壤和灰钙土下增温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黄土和潮土下小麦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由此可见,增温改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和分配,且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在两种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土壤Ⅰ和Ⅱ)上,研究了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合理配施氮钾肥能够显著地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在土壤Ⅰ上,处理N180K150(施氮和施钾量分别为180和105 kg/ha)获得最高产量5 023 kg/ha;在土壤Ⅱ上,处理N180K90(施氮和施钾分别为180和90 kg/ha)获得最高产量5 145 kg/ha.在两种土壤上,氮肥对产量的效应均大于钾肥效应,在土壤Ⅰ上氮钾对小麦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两种土壤上,增施氮肥均显著降低了弱筋小麦的专用品质,而在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土壤Ⅱ上,配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品质.氮钾肥配施对弱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无明显影响.土壤基础肥力对弱筋小麦的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在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的土壤Ⅱ上种植弱筋小麦,并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有利于改善弱筋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20.
过去十年中,英国冬小麦产量大幅度地增长.文献表明,生长速率的提高意味着最终收获时作物所吸收的养分必然有所增大.但养分吸收的动态方面的资料还很少见,高产小麦尤为如此.以往的资料很少涉及到地下部分的因素,因此目前对作物维持最大的养分吸收及保持最大的生长量所需的根系数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概念还不很清楚.本文旨在获取不受养分、水分和病害等限制因素影响下,有关高产冬小麦养分吸收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